您的位置:
文學城
» 聽播
» 身份失效:驅逐令下的美國留學生
身份失效:驅逐令下的美國留學生
文章來源: 青年誌Youthology 於
2025-04-17 13:00:4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It is time for you to leave the United States.(你該離開美國了)
這是中國留學生Andy打開郵件後看到的第一句話,警告後緊跟著威脅。
“Do not attempt to re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ill find you.”
(不要嚐試停留在美國,聯邦政府會找到你的)
用詞直接,甚至殘酷。這不是房東下的逐客令,這樣的措辭來自美國國土安全局。
Andy 並不是這批53萬被要求立刻出境的難民。她立即聯係了學校,有驚無險,國際處辦公室解釋這是隸屬於國土安全局(DHS)的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的行政錯誤。
但李洋沒有那麽幸運,幾乎同時,她收到學校通知她的 SEVIS 被取消的郵件。
SEVIS 由美國國土安全部管理,全稱是學生和交流訪問者信息係統,SEVIS
記錄被取消意味著學生的在美數據記錄被刪除,也就是說,那封郵件在通知,李洋在美合法身份失效。
和 Andy、李洋一樣,在美留學簽證受影響的人正在持續增多,3月下旬以來,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即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在 SEVIS 上陸續終止了許多留學生的 F1(全日製學術類課程)簽證,根據
NAFSA 的官方報告,截至 2025 年 4 月 14 日,撤銷 SEVIS 記錄接近 1300
例。其中有許多是中國留學生。
四月初,特朗普政府正式撤銷了拜登時期通過“CBP
One”應用(一款移民申請合法入境的應用程序)給予移民的人道主義假釋,這批移民原本被允許合法留美兩年,並可工作生活。然而,新政府突然宣布終止這些許可,並要求他們立即離境,否則將麵臨起訴和強製驅逐。
政府甚至將原本幫助移民申請庇護的應用“CBP One”更名為“CBP Home”,其主要功能也從協助入境變為敦促“自願離開”。
CBPHome 裏的的Home (家)指的是移民的¨家¨,主要是墨西哥,委內瑞拉,洪都拉斯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國家。
國土安全局,DH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也就是Andy郵件的發件方,命名裏homeland中的home 指的是美國。
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美國政府為了加強國內安全、防範恐怖主義威脅,於2002年通過了《國土安全法》(Homeland
Security
Act),從而正式設立了國土安全部。相比state,nation等用詞,homeland一詞直指憂心忡忡的家國意識,隻是誰有資格當家人,是和政局一樣變化莫測的答案。
這是一場以家之名的驅逐:請你離開我的家,請你回到你的家。
文|孫漫漫
編輯|oi
突發:十五天之內必須回家
SEVIS被取消,就意味著 F-1 留學身份立即失效,著要在規定時間內(通常為15天內)離境。
並沒有準確的中國留學生影響人數統計,但從小紅書,微信等群聊的情況來看,受影響的中國學生可能將近千人,這個數字仍然在增長。
而 SEVIS 被取消,F-1 學簽被中止的原因沒有明確的解釋,這場對個體生活會造成巨大衝擊的事件仍沒有任何官方部門回應。
葛陽信息係統裏給出的理由是:因刑事記錄審查或簽證被吊銷。
但有刑事記錄不代表有刑事犯罪。
李洋和舍友起了口頭衝突,爭執過程中鄰居報警,警察帶走李洋錄了指紋,雖然之後並沒有進一部分的司法糾紛,並且被判為無罪,但她仍然麵臨著
F-1 學簽被取消的嚴峻困境。
超速罰款,情侶吵架,都有可能因為去警察局錄了指紋而沾惹川普移民法下的“壞移民”之嫌。
政治言論可能是也是被吊銷簽證的原因。
2025年3月,塔夫茨大學土耳其籍博士生魯梅伊莎·厄茲蒂爾克因在校報發表支持巴勒斯坦的文章,被美國移民官員拘捕,其學生簽證被吊銷。同月,哥倫比亞大學巴勒斯坦裔研究生馬哈茂德·哈利勒因參與反對以色列在加沙地帶軍事行動的抗議活動,被美國政府指控支持“恐怖組織”,麵臨驅逐出境。紐約時報報道,ICE通過AI監控200多個社交平台來遣返。
但不管是交通違規,還是互聯網發言,所有被中止簽證的原因都隻是推測。
在以前,ICE
撤銷留學生簽證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有拿著學生簽但是沒上夠足夠的課,二是被法院定了很嚴重的罪名。但這次,ICE 的行為像是隨機的秋後算賬,不論多久遠的(比如10年前的酒駕)、多小的罪名(甚至沒被起訴或案件已經被撤銷)、或是多不經意的一句言論,都可能收到簽證取消通知。移民局吊銷簽證的通知像達摩斯之劍,懸在焦慮的留學生們的頭上,誰會被取消似乎更和運氣相關。
讓人恐慌是白宮的策略。在 SEVIS
被中止的學生群裏,有華人律師推測特朗普此舉是希望在美國司法部門介入之前製造恐慌,讓移民在一片混亂中離開美國。
為什麽被吊銷簽證?不確定,誰會被吊銷簽證?不確定,吊銷簽證後該做什麽?還是不確定。學校隻能建議學生們盡快找律師,暫時不要離開美國,為之後的維權周旋出機會。
美國不少大學開始建議留學生避免旅行,以免無法再次入境
而不間斷被報道的錯發驅逐郵件背後,不可忽視的是 AI 的參與。
據 POLITICO 報道,馬思克親信 Antonio Gracias 領導的 DOGE
工作組正為特朗普政府撤銷假釋、終止簽證的一係列行動提供技術支持。
POLITICO 報道
這支“DOGE
任務小組”,曾是特朗普政府用來裁員的工具,如今卻深入各大政府部門,專責“移民數據清洗”。他們在國土安全部、社會保障局、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等機構中嵌入工程師,交叉調用敏感信息,目標明確:吊銷人道假釋、終止簽證。
CNN在一篇名為 Why those reports of DOGE using AI have experts worried
about ‘massive risk’(為什麽那些關於 DOGE 使用人工智能的報道讓專家們有“巨大風險”的擔心)中,Code
for America(一個與政府合作構建數字工具並提高其技術能力的非營利組織)的首席執行官 Amanda Renteria
表示,構建一個有效和有用的人工智能工具,需要深入了解用於訓練的數據,而新成立的 DOGE
團隊可能沒有。“不能僅僅在一個你不太熟悉的係統中訓練(一個AI工具),因為技術本身可能缺少在做出正確決策時所必需的信息或上下文。AI
工具也可能出錯,甚至偶爾會無中生有——這被稱為“幻覺(hallucination)。而對於那些對數據並不了解的人來說,他們可能無法發現這些錯誤。”
白宮記者 Sophia Cai 報道,DOGE
工程師們甚至通過與社會安全局共享信息,將數千名移民的社保號添加進“死亡名單”,以阻斷他們的一切合法活動,從銀行開戶到申請貸款。邏輯很簡單:拿掉你的存在可能,你就會自動消失。
“讓人自願離開”,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結局。
這種技術與行政的雙重驅逐,借由一封冷冰冰的係統通知悄然展開。沒有司法程序,沒有人權聽證,沒有抗辯機會——似乎隻是被算法作出了決定。
而留學生,被籠統地劃進“短期移民”之列,成為這場“智能清洗”的實驗對象。
代價:五年不回家
23 歲的留美博一學生劉楠做好了五年不回家的準備。他本科畢業於理工科大學,是化學與環境工程的學生,這是板上釘釘的敏感專業。
2020 年 5 月 29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第 10043
號總統公告,暫停或限製部分中國公民入境。根據公告,隻要曾經在所謂“實施或幫助實施軍民融合戰略的實體”學習、工作或從事過研究,就會被認為“可能損害美國利益”。
而通過海關麵試,已經拿到簽證的敏感專業留學生,也有可能麵臨在海關再次被審核而被拒絕入境的風險。
也就是說,拿到F1持證學生可以在美國境內合法的生活學習,但是如果即使在簽證有效期間出境再入境,也有一定概率被拒絕入境,這意味著一旦你在放假回國,就可能會導致學業中斷,無法畢業。
2024
年便有這樣的先例,一位名為孟菲的博士生在持有效簽證返回美國時,遭到美國海關的二次審查,最終被遣返回國,並被告知五年內不得入境美國。
對於學製四年起步,沉沒成本巨大的許多博士生而言,出路似乎隻有一條:不回家。
2025 年特朗普的第二個任期剛開始,情況更為嚴峻。
遞簽時會被 check 的敏感專業悄悄地被擴大了。
(注:在美國簽證申請過程中,若簽證官未當場批準簽證,而是發放了一張標有“221(g)”的通知單,這通常意味著申請人進入了“行政審查”(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俗稱“被 check”。這是一種簽證官或美國國務院委托相關機構(如
FBI、國土安全部等)對申請人背景進行進一步調查的程序。)
拿到俄亥俄州獎學金博士 offer 的張張是商科生。她的工作/學習經曆和AI,軍事等 10043
總統令下的敏感專業沒有什麽關係。
但她還是被 check 了,她推測是因為專業名稱中的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即使這裏的信息和技術都是商業範疇內的。
張張在考慮放棄這個來之不易的 offer。
4月9日,教育部提醒留學人員,選擇赴美學習時做好安全風險評估
她這一年多在職考雅思和申博,工作之餘熬過一道道繁瑣又艱辛的留學準備,考試,寫研究計劃,套瓷導師,麵試,過五三斬六將。但五年無法回家,對張張來說,實在是令人難以想象,也難以接受。
hands off:當移民成了靶子
4 月 5 日,美國多地爆發了名為 hands off (住手)抗議特朗普政府的遊行。據 CNN
報道,數十萬抗議者走上美國各城市街頭,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匯集了超過 150 個組織,包括民權組織、工會、
LGBTQ+ 活動家、退伍軍人和投票權倡導者,遍布全美 50 個州的 1200 多個抗議地點。
CNN對hands off的報道
這樣的行動當然是有力的反抗,但對處境日益艱難的移民來說,維權和發聲的代價越來越大。
住在華盛頓的景樂盡管對最近發生的種種非常憤怒,但是她沒敢去參加遊行,身為留學生的她擔心自己被舉報或被便衣 ICE 當場抓走。
處境更脆弱的移民對公共係統的需求更多,但不管是維護權益,行政醫療,公共部門和相關服務對移民來說越來越不可信任。
特朗普上任後,其政府撤銷了奧巴馬和拜登時期的“敏感地點政策”。該政策原本限製移民執法機構在學校、醫院、教堂等場所進行執法行動。新政策允許
ICE 在這些場所執行逮捕任務。
逮捕前是盤查,盤查前要選擇嫌疑人,而選擇當然不是隨機的,觸發懷疑的線索就是移民那張非白人的臉。
景樂平時和美國舍友交流並不多,突然有一天,舍友給她遞了張律師名片,告訴她可以留個聯係方式以防萬一。
移民成了靶子,這成為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有人共情並提供幫助,但有人卻借機宣泄仇恨,把歧視和威脅擺在桌子上。
小紅書在美華人的生活群裏不時有人提醒大家,要謹言慎行,不要給自己添不必要的麻煩。
紐約時報報道,2025 年初,特朗普政府考慮設立一個全國性的舉報熱線,允許美國民眾報告涉嫌犯罪的移民。
此外,密蘇裏州一位州參議員提出立法,設立州級舉報熱線,對舉報非法移民的個人提供高達 1000 美元的獎勵。
日常:還能做什麽呢?
2024 年秋季來美入學的劉楠覺得生活沒有太多變化。
油價漲了些,雞蛋不好買,五年不回家的決定是來之前就做好的。但除此之外,生活的日常還是實驗室和家的兩點一線,周末琢磨著做點好吃的,或者去公園轉轉。壓力最大的還是實驗室的工作,期盼的是隻能中國餐廳吃口家鄉菜來勉強回溫的歸屬感。
劉楠和 Andy
選擇美國留學的原因都差不多。和世界其他熱門留學目的地相比,如果想要讀博深造,美國博士項目的獎學金覆蓋更高,花銷更少,可以選擇的項目類型也更多,有頂尖藤校,也有不錯的州立公辦大學。畢業之後的工作機會也會更多。
已經畢業的張天鳴找到了工作,成功入職。影響她的孤獨和政治抑鬱來自更普通的生活。難以融入的辦公室交談, small talk
裏說不清楚,也不會有人真的理解和在乎的簽證焦慮—她的煩惱和劉楠一樣,和最近發生的事沒有太多直接關係。
電影《別告訴她》劇照
劉楠,張天鳴說他們日常都不會討論政治,張天鳴說這話題太敏感,劉楠說實驗室的壓力夠大了,三年就修完本科全部學分的李洋說,“沒時間討論這些有的沒的”。學習社科的景樂倒是常和朋友討論,但大家很有默契地不聊這波吊銷簽證的風波—因為不想讓朋友焦慮。
劉楠讀本科時的德國導師鼓勵他去美國發展,“從美國名校畢業就是拿到全球通行的資格證”。
他們來到美國的初衷都是想發展得更高更遠,如今,在政策裏隨機轉向,走一步算一步,成了留學生的普遍心態。
在這場從 stem 專業蔓延到商科藝術專業留學生的 check
潮裏,拿到綠卡的對岸顯得更加穩固和安全,但這是一場過於漫長的上岸。
還能做什麽呢?
在個人力量無力對抗的時代危機裏,對未來的焦慮隻會連眼前的生活也一並毀掉。
在美國本科畢業的尤佑計算了時間,如今走工作拿卡的通道可能需要 15
年,這還是步步順利不出錯的情況。她寧願轉去加拿大一所排名遠低於本科院校的學校讀碩士,拿到加拿大的身份。
拿到俄亥俄州獎學金博士 offer
的張張仍在糾結是否赴美,在網上發帖詢問網友的意見,評論區一半人說不要去,一半人說可以去。她說自己像特朗普,想法一天一變。
(文中受訪者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