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麻的Switch2,任天堂為啥總是高高在上
虎嗅APP
2025-04-15 20:03:05
加完了關稅,一台Switch2要6000。在2025年春天,任天堂正式發布了Switch2,一個看上去比上一代有一點點進步的新主機。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粉絲盛宴,結果卻成了一場大型社交平台的嘴替大會。
首發當晚,玩家們的社交媒體評論區已經變成了任天堂精神審判所:
“我買回來是為了罵它的,果然,清明期間搞的發布,東西越來越陰間。”
“我連罵的語境都不配擁有,遊戲直接讓我學日語。”
“我連日語都學了,遊戲還是崩了,說我DLC不配。”
“Switch2到貨了,剛開機我爸進屋看了一眼問:這不是你小時候那台嗎?謝謝任天堂,讓家人誤以為我三十歲還沒長大。”
鎖區、日語、DLC不兼容,三重打擊把無數玩家一夜之間打成了語言學習博主、跨區代購獵人,以及深夜情緒發泄小作文寫手。
原本想來體驗新主機的快樂,結果一腳踏進任天堂硬核用戶的入門考試:
有人打開商店被要求“請說日語”,直接當場轉行備考N2;有人嚐試導入舊DLC,係統冷酷回應:“你不配”,像極了前任發來的已讀不回;還有人試圖跨區登錄,卻發現自己變成了全球物流鏈條上的一個活人快遞。
但最魔幻的,還不是任天堂出了這些幺蛾子,而是評論區裏罵得最狠的,往往購物車下得也最狠。
罵聲震天,訂單照舊。吐槽漫天飛,代購徹夜排隊,甚至連黃牛都急眼了,“我也不懂日語啊,鎖區鎖得莫名其妙。店員跟我說,你買了也玩不了,我噴他‘孫子,你管得著嗎?八嘎!’”
有人說任天堂這波表麵說是日區限時發售,骨子裏卻是一次封閉主義的盛裝回歸,不給你全球通用的自由,不給你多語種適配,甚至連“兼容性”三個字都像敏感詞一樣處理掉。但他們不解釋、不道歉、不哄人,甚至沒有“下一次改進”的畫餅承諾,整得就像一位高冷的渣男,“你越罵,他越得意;你罵累了,不理他了,他蹬鼻子上臉了嘿。”
而更離譜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任天堂從來都是這樣,一邊把玩家逼成社交平台高頻發帖人,一邊把財報做成上市公司的理財課件。
所以你看,這根本不是在賣一台主機,這是在搞一次老派硬件信仰大會。別人在做雲遊戲、搞多平台聯動,任天堂卻選擇做一塊高牆花園,門檻高、限製多、全日文,但隻要你翻進去,就能體驗到童年兩個字的量產幻覺。
最終,大家都在任天堂的股價上形成共識:給它打下去!
為什麽任天堂總挨罵?
任天堂這個品牌的魅力,在於它已經超越了遊戲機本身,成為一種類似情緒依附物的存在。
但這種依附,並不代表玩家就一直溫柔以待。
事實上,任天堂的玩家群體幾乎是遊戲圈最容易情緒失控的一群人,嘴上天天罵,手上從不含糊,甚至已經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儀式流程:看完直麵會→大罵→衝日服→快樂下單→邊玩邊罵。
感情濃度高到像是天天要分手的老夫老妻,不罵不愛,越罵越買。
有位數碼博主,每次Switch係統更新,他都氣得在工位上發瘋,瘋狂輸出“這係統UI醜得像上個世紀的電子相冊”“賬號連接還是地獄模式,怎麽還有人受得了?”但粉絲們都知道,他的午休從不睡覺,因為他每天都在偷偷打《塞爾達王國之淚》。
去年,他電腦壞了都沒修,先入手了OLED版Switch和健身環,價格高點就高點,“就當是少出去玩一次,買二代等等估計會有折扣。”
一位北京的年輕媽媽雪莉,經常在小紅書發Switch的遊戲評測,到了臨近2代發布會前夕,內容多半變成了吐槽:Joy-Con飄移、Labo碎紙堆、健身環識別失靈、係統語言無法調中文,導致她在半夜三點試圖用假名注冊日服賬號時急得跳腳。
但看完發布會卻來了個急轉彎,雪莉發現自己這些年來能堅持健身、保持和娃互動的耐心、甚至熬夜多了不罵老公,居然都和Switch有關。
“這破係統像我兒子,毛病一堆,但你問我後不後悔生他……也沒有。”
一邊罵,又一邊不舍,這像極了人們對於任天堂的常態,“逼瘋家長又讓家長感動,用戶體驗像婚姻,靠忍。”
所以你就能理解這個品牌的奇妙生態了,它像是一個專門打造情緒反差的裝置藝術:它不講武德,不堆參數,不開大屏,不講社交連通體驗。它甚至不裝好人,公關冷漠,線上服務界麵像DOS係統。
玩家們知道它的種種問題,卻依然不離不棄,像是甘願跟一個一錯再錯的初戀反複糾纏,隻因為“別人給不了那種感覺”。
“你別說這話,蘋果和華為用戶,哪個不這樣?一邊罵,一邊買,這婚是能離還是咋地?”
別的主機講科技,任天堂講多巴胺底色的精神綁定。它永遠做不到最好用,但它是唯一能在一塊小小的掌機屏幕上,讓你哭笑不得、破防又治愈的存在。
哪怕係統卡成PPT,Joy-Con漂移像自動駕駛,它依然能靠一個馬裏奧、一隻星之卡比,一夜之間洗白全部差評。
你罵得有多狠,就代表你曾經愛得有多深。
這可能是全球唯一一個,靠玩家集體罵聲建構口碑的遊戲品牌。
罵它,是用戶忠誠的測試題;買它,是感情回歸的和解書。
在任天堂這裏,用戶滿意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情緒濃度。
至於到底什麽時候會因為它的問題而真的離開,可能就像大家分手時說的那句:“這次我真的不會再回來了。“
說完,順手下單新一代主機。
究竟是誰還在買Switch2?
很多人都以為,Switch2這個時候發布,玩家肯定不會上當了吧?
結果呢?
首發當天,日本玩家排隊排出秋葉原地鐵口,國內各大代購群集體發瘋,閑魚上曬日版到貨圖的比旅遊歸來的朋友圈還密集,一台2400元的日版機器,成了跑量神器,一度逼得國際版商家開始以價維穩。
是誰在買?為什麽買?是不是大家都選擇性遺忘了罵聲剛剛過去三天?
一類是本土玩家,日本人不鎖我我不鎖日本。
日版Switch2對日本玩家而言根本沒有任何限製。全語種支持、能跑全區服、價格還便宜——這哪是鎖區,這是給原裝用戶開的貴賓通道。對他們來說,Switch2就是性能升級版的買菜車,跑馬裏奧更快了、動森加載更短了,除了貴一點,沒毛病。
這也是任天堂策略的慣用手法:在主場打造閉環體驗,讓“別人羨慕、自己平穩”成為一種營銷氣場。
事實上,任天堂越任性,熟練掌握代購套利邏輯的玩家就會賺的越多。
這批人不一定真打算玩,但一定看得懂價差:日版2400元,國際版3400元,一來一回利潤直逼米哈遊的抽卡機製。很多人購入不為娛樂,而是為了套利,甚至出現二手轉一手的循環交易,一台主機在不同城市間被來回轉賣,簡直就是掌機版的基金經理。
對於他們來說,鎖區不是障礙,而是門檻,門檻越高,意味著門內更容易炒熱。如果說iPhone當年是黃牛界的黃金,那Switch2現在就是一個靈活可拎的日元套利工具。
還有種是懷舊+陪伴型用戶,也叫“情緒消費者”。
這些人看參數不如看logo,Switch賣的不是性能,是童年情節和家庭共處。成年人為童年IP複購,小家庭為孩子購買動森入門包,很多購買行為並不來自理性比較,而是出於這總不會出錯的心理。
主機在他們眼中不是設備,而是親子橋梁,是工作太累買點快樂的物化版本,是一個不用跟風,也不會失誤的消費選項。甚至很多家庭對Switch的理解隻有三個關鍵詞:馬裏奧、健身、不上頭。
當然,對於重度玩家多機黨來說,這群人說白了已經不在乎語言了,他們會直接把日版買回來,然後配一張語言對照表,像在考日語N1一樣背UI選項。
玩家白白認為這個理由也很簡單:“一個主機玩中文版,另一個主機跑日服獨占DLC,還能在社交媒體上展示我可以理解任天堂的沉默。”
對他來說,封閉係統隻是玩法的一部分,就像登山愛好者麵對珠峰不會說“太高了我不爬”,而是說“這正是挑戰的意義”。
說白了就是,任天堂與Xbox的性能碾壓、PS的第三方大作比起來,是用一整套“獨立世界”把用戶封印住的:
你可以不玩其他遊戲,但你總不能一輩子不看馬裏奧;你不追求高幀率,但你會想再體驗一次《塞爾達》的開放世界;你再反感鎖區,也不會對“寶可夢新作”無動於衷。
“它不是強迫你留下,而是讓你除了它,也沒別的更舒服的選擇。”
持有此觀點的大有人在,用戶+硬件+軟件限製,共同構建出了任天堂的護城河,而奇怪的是,岸邊的每個人,竟然都有能夠過河的方式......
主機,還能在年輕人客廳裏留下一個位置嗎?
很多人認為任天堂隻出產掌機,事實上,它占領相當一部分玩家的客廳。
但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很多人買了Switch2之後,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一個像樣的客廳,使用頻率最高的場景,如何才能從床上搬到客廳?
所以任天堂有了一係列硬件互動,電視可以連,筆記本也可以連,甚至是平板,所以你能在多場景下看到任天堂,它和PSP一樣成為了年輕人的第二款賽博義肢。
白白說目前的現狀,就是“像跑步機、膠囊咖啡機、Kindle一樣,Switch也是很多人有計劃過好生活的第34個失敗嚐試了。”
於是,遊戲硬件的意義開始發生變化。
“它不是為了每晚都打開,而是在某個周末早上醒來、陽光照進出租屋時,你突然覺得‘我今天什麽都不幹,我就玩一下午’。那一刻,它不是遊戲機,它是一個出口。”
玩家哈薩斯覺得像Switch大小的掌機,成了逃離手機控製的一個理由。
“當代生活的壓迫感不是沒有娛樂,主要是娛樂都開始打卡化了,追劇要討論,打遊戲要連麥,連放鬆都得有社交績效。唯獨主機這種單機遊戲+不用發朋友圈的存在,是一種零成本的逃離方式。”
它不提醒你社交,不催你升級,不彈窗優惠券,隻是安靜地等你想起來它還在。而對一些人來說,這種安靜的陪伴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稀缺資源。
一個租來的客廳,一張拚多多買的茶幾,一台偶爾被打開的Switch,在無數年輕人的生活裏,可能正悄悄成為一種微弱卻堅定的生活方式聲明,這是年輕人自己的專屬自留地,不受任何外力的打擾。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這個時代太快了,但遊戲不會催你快,它永遠等你按下那顆Start。”
“隻是它每次想坑我的時候,我都會罵上它幾句,它又會突然變得很乖,像一隻洞悉人性的老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