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敦煌網,突然迎來了“潑天流量”。在美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應用程序”下載排名中躍升至第二,僅次於ChatGPT。
敦煌網是一個B2B跨境電商在線交易服務平台,創辦於2004年,它在海外叫DHgate。4月11日,DHgate在美國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的排行榜中還排第352位。兩天後,DHgate在美國市場的iOS下載量增加至6.51萬次,暴增940%。4月15日,DHgate進一步升至第二名。
由於擔心本土平台會因關稅而漲價,美國人紛紛在中國電商平台上搜索中國製造的“源頭好貨”,凸顯了關稅戰升級背後美國消費者的焦慮。
過去一周,隨著美國關稅政策的變化和朝令夕改,全球貿易正麵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對所有國家和地區征收10%的“基準關稅”。隨後於4月7日進一步加征“對等關稅”,4月8日宣布在“對等關稅”基礎上再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50%關稅。4月10日又發布行政令,進一步提高對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稅率,將對中國的“對等關稅”調至125%,綜合稅率達到145%。
麵對美方不斷升級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中國作出迅速而堅決的反製行動:4月4日,中方宣布自4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4月9日,中方宣布將關稅稅率由34%提高至84%;4月11日,中方進一步宣布自4月12日起將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
4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中國出口美國商品麵臨最高達245%關稅稱:“這充分暴露了美方將關稅工具化、武器化已經到了毫無理性的地步。中方此前已就美單邊加征關稅多次闡明立場,對於美方這種毫無意義的關稅數字遊戲,中方不予理會。但倘若美方執意繼續實質性侵害中方權益,中方將堅決反製,奉陪到底。”
這場關稅風暴不僅牽動全球市場神經,也直接影響著千千萬萬企業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在關稅壁壘抬升的背景下,有美國消費者開始飛往中國,“代購中國製造”。而國內平台紛紛推出“外貿轉內銷”扶持計劃支持外貿企業。外貿企業則早已開始探索新興市場,開發新產品,尋求轉型契機。
4月3日,美國加州洛杉磯港堆放的集裝箱。圖/視覺中國
企業“早已做了準備”
“當關稅加到50%以上的時候,大家對後續的增加已經不太關注了,這變成了一場數字遊戲。”已從事跨境電商長達十年的張寧,談到上周“前所未有”的從業經曆時認為,當關稅加到一定程度時,“與其操心這些數字,還不如多花精力放在業務上”。
今年2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行政令還取消了美國對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小額貨物的“最低限度”關稅豁免。然而僅僅一周後,美國恢複了針對中國小包裹的“最低限度”免稅門檻。
整個行業從賣家、物流商到平台都來了一次真實“預演”。短短幾天,針對報關費和關稅保證金,行業進行了一係列調整動作。這也給從業者們帶來一次警示。
自從這次烏龍事件後,張寧和團隊早已做好了準備。他預估還會有比較突然的政策釋放,為了避免在美國業務受到影響,能支撐三個月銷售的貨品早已到達美國本地倉庫。這是張寧當下底氣的來源。
“小包直郵”一直是服裝行業和小家電行業長期以來使用的物流方式。目前,根據美國行政命令,自5月2日起,從中國發往美國,且單件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的小包裹,將被征收120%的關稅。在5月2日至5月31日期間入境的小額包裹,每件將被征收100美元關稅;而從6月1日起入境的包裹,每件關稅將升至200美元。這樣的稅率早已超出企業的承受範圍。
張寧介紹,目前,他們和貨代公司溝通後達成一致:一部分以小包直郵為主的貨品將以轉口貿易的形式,通過其他國家發到美國,另一部分則通過提高申報關稅價格的方式,直發到亞馬遜美國的倉庫。他梳理下來,上述兩種方式都會讓物流成本上漲,這個成本很有可能達到毛利潤的5到10個點。
相應地,在各個跨境電商平台上,美國民眾買到手中的產品,價格也上漲了。“我們的策略是為了延緩美國市場庫存的消耗,目的並非漲價,因為我們也需要時間來調整物流和貨盤。”張寧坦言。
星穎出海創始人劉穎鋒經營出海社群,其中囊括了三萬名商家。此次關稅政策公布後,社群中就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他總結,很多商家的成本已經開始提升。運費成本提高得非常明顯,他以加34%的關稅舉例,1公斤貨品物流成本就會增加到2元;如果關稅加到了104%,那麽1公斤貨品物流成本就會增加更多,可能達到8到10元。
互加關稅必然對中美雙邊貿易產生直接衝擊,但這種影響,會有多少真正落地,仍是未知數。以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為例,就經曆了政策的反轉。4月11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悄然發布了更新稅則,豁免了包含自動數據處理器、電腦、通信設備、顯示器與模組、半導體相關等類別商品的進口稅率,不受“對等關稅”影響。不過,隨後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表態,將在所謂的“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中對半導體和電子產品供應鏈重點關注。這一最新表態進一步增加了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混亂性,增大了企業麵臨風險的不確定性。
但所有的外貿人都不敢掉以輕心。卡爾美跨境渠道運營主管陳娟認為,目前到了“關鍵時刻”,做好準備的企業在這個時刻基本盤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目前她們所做的“準備”,是在售價和庫存中做理性策略調整,保利潤減推廣,此外減少人工支出、提升效率,將車間數字化提上日程,最終達到降本增效,打完這場短期壓力與長期效益中的消耗戰。
對聶自勤的生意來說,美國市場業務占比達50%,她是義烏商城內受影響較大的商戶之一。她的經營類目是萬聖節裝飾品,有一定的特殊性。此次關稅政策一出,她就接到了不少老客戶暫緩生產和發貨的消息。其中有來自美國的客戶以百萬訂單施壓,要求她降價30%並賒賬半年,這樣的要求令她感到氣憤。很快,她霸氣喊話:“美國客戶要就給,不要就換賽道
。”她也被評為“最牛老板娘”,並隨之走紅。
“我們做萬聖節節日產品,主要銷售地區就是美國。每年這個時候正是旺季,上個月還很正常的,但到了月初,就陸陸續續有客人打電話、發消息,暫緩生產和發貨。”但是,她強調,義烏的商品是受到全世界認可的,作為批發商的利潤空間本就不大,現在還要求批發商承擔關稅成本,這是不可能的。
但其實她並沒有坐以待斃。最近,她開始將一些價格合適、品質過關的產品,發往南美等地區和國家。早在去年,聶自勤還帶領團隊在短短幾個月內設計了上千種年貨產品,早已發力內銷。但是,“美國人依然要過萬聖節”,聶自勤提到,如果這些貨最後不發往美國,那麽,今年萬聖節,美國民眾可能就要麵臨萬聖節裝飾品漲價或者缺貨的情況。
關稅壁壘升高導致貿易成本大幅上升,使得許多中國輸美產品提價。劉穎鋒提到,大部分關稅的運費成本最終會加到售價中,最終還是美國人民買單。
4月15日,廣東廣州市,在137屆廣交會新能源汽車及智慧出行展區,采購商體驗一款新能源汽車。攝影/本刊記者 陳楚紅
“代購”中國製造
在華爾街工作的美國人比爾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美國家庭的生活成本已經很高了。他生活在曼哈頓地區,最近到餐館吃飯要花更多的錢,房子的租金也在上漲,住房、教育和醫療這些都變得昂貴。網購,早已成為他的日常消費習慣。他經常在亞馬遜上購買衣服、電子產品等,但現在可能也麵臨價格上漲風險。
這從美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報告就能看出。比爾指出,美國3月CPI同比增長2.4%,雖然較上月的2.8%顯著回落,但是依然沒有回到美聯儲設立的目標——2%。不過他也提到,關稅政策實施後,對於民眾生活的影響要看後續數據,畢竟現在才剛剛生效。
但是根據一係列研究,關稅增加的成本最終將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023年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對華加征的關稅成本幾乎100%由進口商承擔。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90%以上的關稅成本將轉嫁至美國進口商、下遊企業和最終消費者。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對等關稅”實施後,在其他國家采取反製措施的情況下,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漲幅將擴大至2.1%,美國低、中、高收入家庭平均將損失1300美元、2100美元、5400美元。
美國一些進口企業和零售商已經開始對關稅政策表達擔憂。根據美國零售聯合會的調查,超過70%的零售商表示,關稅上升將導致他們提高消費品價格,近50%的零售商擔憂這將影響企業的雇傭和投資計劃。
在北京鼎象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譚建華看來,特朗普政府主導的全球關稅政策,顯然是偏離傳統自由貿易理論。傳統自由貿易理論,是假設全球各國之間在沒有貿易壁壘的情況下進行貿易,可以提升全球生產效率,並讓消費者選擇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充分競爭並驅動全球技術創新。雖說完全沒有貿易壁壘的自由貿易是理想狀態,各個國家和地區難免會有些關稅壁壘,但是特朗普在全球扔下高關稅炸彈,這更像是一種極限施壓,其目的應是在貿易談判中獲得優勢地位。
關稅博弈升級下,一個新的現象正在興起——部分美國消費者,尤其是美國遊客,選擇從中國“代購”中國製造產品。據報道,在美國對華商品加征145%關稅後,一些精明的美國消費者發現:機票成本遠低於關稅帶來的價格差異。消費者可以購買更多李寧運動鞋、義烏小商品等在美國市場已因關稅溢價30%到50%的商品。
此外,就在上周,中國實行的離境退稅政策,為外國遊客在華消費提供了更多額外優惠。根據現行政策,外國旅客在中國境內購買的商品可在離境時享受退還增值稅的待遇,退稅率約為購物金額的13%。這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在中國購物不僅能避開美國加征的高額關稅,還能額外獲得13%的退稅優惠,進一步擴大了價格差異。
以一位美國遊客購買價值1萬元人民幣商品為例,離境時可退還約1300元人民幣的稅款,相當於在原價基礎上享受13%的折扣。這一政策使得“赴華代購”的性價比進一步提高,成為美國消費者規避關稅的又一利好因素。
美國消費者的代購清單主要集中在華為手機、科技產品、服裝、箱包等領域。這些品類恰恰是中國長期以來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品。美國發起的關稅升級,雖然試圖切斷這種供應鏈聯係,但消費者的理性選擇正在以另一種方式維係著這種聯係。
受訪專家認為,這一現象也從側麵反映出中國製造在價格、質量和創新能力上的綜合優勢。即使在高額關稅的阻隔下,中國產品依然具有吸引力,足以讓消費者不惜跨越重洋來華購買。背後深層次的邏輯是,產業鏈優勢和產品競爭力是應對貿易壁壘的根本所在。
探索外貿轉內銷
不可否認的是,短期內不少外貿企業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在關稅升級的背景下,中國一些外貿企業麵臨著訂單減少、庫存積壓、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等多重挑戰。特別是對於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來說,調整市場結構勢在必行。
據多家外貿企業反映,自美方宣布加征關稅以來,美國客戶開始暫緩或取消原有訂單,待觀察市場情況後再做決定。這導致一些企業麵臨產能過剩和庫存堆積的問題。同時,由於企業普遍缺乏內銷經驗,對國內市場和消費者了解不足,僅依靠自身力量轉向內銷並非易事。
劉穎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期有不少外貿工廠找到他,希望處理相關貨品。他以一家反向傘生產企業為例,原計劃出口10萬隻到美國,批發價為5.6美元,但是受關稅政策影響,導致訂單無法按原計劃出口。後續在扣除美國客戶30%預付款後,以每隻15元人民幣的超低價在國內出售,目標是快速回籠資金。
“15元的售價遠遠低於材料成本。”這批貨物被劉穎鋒發到群裏後,有不少從業者建議,大家可以互通信息,共同把貨銷售掉。
麵對外貿企業的困境,中國政府迅速出台了一係列支持措施。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在4月10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商務部將幫助出口遇阻的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用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辦好外貿優品中華行等係列活動,深入開展內外貿一體化工作。
多地政府也積極行動,推出了外貿企業轉內銷的專項扶持計劃。比如浙江省商務廳聯合多家電商平台推出了外貿企業對接國內市場的綠色通道,為外貿企業提供平台入駐優惠、流量支持、倉儲物流等全方位支持。
各大電商平台紛紛推出“外貿轉內銷”扶持計劃,為外貿企業打開國內市場提供支持。京東、蘇寧易購、盒馬等平台紛紛推出針對外貿企業的幫扶計劃。
交個朋友也是此次參與扶持的企業之一。過往交個朋友在直播電商積累了相關經驗,對外貿企業開啟了入駐通道,能夠通過直播快速觸達國內消費者,同時借助政策與平台資源實現品牌重塑。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4月14日,他們已經收到來自浙江、江蘇、上海、廣州、山東、安徽和四川等地40多家企業的合作申請。這些企業大多是外貿型企業,涵蓋了家居用品、戶外運動裝備、美妝護膚、母嬰產品等多個品類。
不過,上述負責人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由於外貿企業的產品和運營模式與國內市場存在差異,比如產品設計、包裝規格、定價策略以及銷售策略等方麵,還需要在合作中進一步磨合和優化。雖說在短期內,通過直播帶貨方式能幫助企業快速清理庫存,但從中長期來看,外貿企業仍需要進行品牌建設、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實現長期穩定發展。
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消費潛力巨大。近年來,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內需市場對高品質、多樣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這為外貿企業轉向內銷提供了廣闊空間。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社會消費品總額同比增長7.2%,反映出消費市場的回暖態勢。2025年以來,我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明顯反彈,3月份核心CPI回升,顯示內需市場活力增強。
因此,外貿企業可以利用自身在產品設計、品質控製、成本管理等方麵的優勢,結合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偏好,調整產品定位和營銷策略,挖掘內需市場潛力。
當前的貿易摩擦挑戰雖然嚴峻,但也為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正如經濟學家沈建光所言:“雖然美國的貿易政策對短期中國經濟構成衝擊,但是中國若能采取有效舉措積極應對,長期而言,反而能化壓力為動力,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
尋求多元化
潘宏在深圳經營著一家耳機代工廠。
自去年10月份開始,AI耳機出貨量飆升。耳機接入AI後,能夠提供翻譯功能,很容易在國外賣爆,特別是在美國。但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她發現,前來下單的客戶很多都是銷往南美、中東和東南亞,美國訂單量反而沒有這些地區增長快。這意味著,很多外貿從業者都意識到風險,開始尋求新興市場的發展。
針對當下的貿易形勢,譚建華指出,就目前來說,中美關稅都已經加到100%以上,兩國進口商正常從對方進口的商品在本國市場上已經很難有競爭力了。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催生一些通過灰色甚至是違法途徑進出口商品的行為。美國政府短期會加大對來自中國商品的查驗率,虛假申報或者轉口貿易都會存在一定風險。因此在和轉口商、進口商進行交易時,需要更加關注貨款支付時間周期,也要關注發生相關風險的責任承擔方式。對外貿企業來說,短期陣痛難以避免,從長期來看,可以選擇深耕國內市場,以及轉向歐盟等市場。
上述交個朋友負責人也認為,幫助外貿企業轉內銷隻是救急。因為當下突如其來的高額關稅讓外貿企業產生了大量的庫存和商品積壓,短期需要通過內銷方式消化。但從中長期來看,“外貿企業的優勢市場仍在國外”。
目前,交個朋友在墨西哥、英國、西班牙、東盟、中東都有海外電商以及整合營銷的服務,正在幫助那些主要客戶在美國的外貿企業,將業務轉移到這些國家。上述負責人提到,2024年對美國出口占中國外貿額整體比例是13.5%,未來要幫外貿企業做的是,將出口美國的這些商品大部分都轉移到中東、東盟、歐洲等其他更廣闊的市場中去,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發展。
事實上,中國早已在積極布局,並推動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RCEP的全麵實施為中國企業進入亞太市場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一帶一路”倡議也為中國企業開拓中東、非洲、東歐等市場創造了有利環境。
智虎電器負責人黃德劍本計劃今年在美國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來擴大銷售,隨著局勢的轉變,他在美國的擴張停了下來,轉而持續深耕日本市場,目前已經在日本招募了兩個團隊,加強銷售能力。他表示,即便不做美國市場,日本市場及一些新興市場都有可深挖的空間。
他依然堅定地看好未來的跨境電商發展,不管關稅政策如何改變,跨境貿易的規模一直在增長。“本質上還是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黃德劍舉例,最近製冷咖啡杯就賣爆了,這些場景和功能的創新源於十多年來研發和生產的能力積累。今年,他還擴大了廠房,1000平方米的新車間已經投入生產。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也強調,即使對外貿行業而言,也不能滿足於做“世界工廠”,未來也要向高科技領域進軍,發展新經濟業態,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唯有突破自身能力,才能站到更高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