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在一場采訪中的發言引發爭議。
她表示:“絕不用一個海歸派,海歸派裏有間諜”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關於“海歸群體中存在間諜”的言論引發熱議。
在全球化智庫《中國留學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累計留學人員達656萬人的背景下,這種將特定群體與國家安全風險簡單掛鉤的標簽化思維,不僅缺乏數據支撐,更可能加劇社會割裂。

我們當然理解國家對信息安全的重視,但這種帶有偏見的言論隻會寒了真正有誌歸國者的心。
請問,那些放棄國外高薪、選擇回國打拚的留學生,是為了“做間諜”?還是為了“做實事”?
一組真實數據,讓你重新認識“海歸”
根據《2024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來源:智聯招聘)的最新權威數據,我們可知:
回國人數創曆史新高:2024年回國求職的留學生人數同比增長20%,是2018年的兩倍。

圖源:智聯招聘
學曆結構高質量:79.3%的海歸擁有碩士學曆,2.7%為博士學曆,說明這是一個真正高素質的人才群體。

圖源:智聯招聘
熱門行業緊缺海歸:教育培訓(32.7%)、谘詢服務(9%)、互聯網(7.1%)成為海歸首選崗位方向。

圖源:智聯招聘
薪酬水平連續6年上漲:海歸優先崗位平均月薪達15440元,外貿經理高達18224元,企業用“真金白銀”搶人!

圖源:智聯招聘

海歸不是“特殊群體”,他們隻是像所有年輕人一樣,用自己的努力、學曆和經驗為國家尋找更多可能性的人。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關鍵領域——這些高增長行業,都對具有國際經驗和技術視野的“海歸”人才敞開懷抱。
你說他們是間諜?
那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些數據背後:
數以萬計的創業項目
上百萬的新增崗位
數千萬的納稅額與專利申請

圖源:北京海外學人中心

如果真的擔心信息泄露、技術外流,應靠健全的用人機製、審核流程與技術手段。而不是靠“口頭貼標簽”。
不能因為“一滴墨水”,就抹黑整杯清水。
更不能因為極個別事件,就懷疑整個留學生群體。

很多人喜歡用“吃著中國飯,砸中國鍋”來攻擊留學生。
但你知道嗎?
他們才是真正一邊吃著中國飯,一邊想辦法讓中國飯更香的人——
有人回國參與雙語教育改革;
有人投身國產新能源科技研發;
有人創業,帶動地方就業和稅收;
還有人回到基層,用自己的專業技能服務家鄉。

董明珠的發言不是“安全問題”,而是“信任危機”
我想說的是:
留學不是原罪;
海歸不是間諜;
懷疑一個群體,比審核一個人更危險。
如果連最熱愛祖國、最願意回國的人都被誤解和排斥,那我們拿什麽去建設一個真正開放、自信、有未來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