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會見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時作出複活節休戰的決定:從莫斯科時間4月19日18時起至4月21日0時止,停火為期30小時。
雖然美國國務院對停火表示歡迎,但短短30小時的停火期內,俄烏雙方都指責對方沒有遵守停火提議——俄方指控烏軍發起上百次攻擊並動用美製武器係統,烏方則反指俄軍在庫爾斯克等地持續發動進攻。
這種戰場與談判桌的割裂局麵,不禁令外界質疑:這場衝突到底何時、以何種方式才能結束?
就在不久前,美國烏克蘭事務特使凱洛格在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說到,烏克蘭可以參考二戰後柏林的分區模式,大致分為三塊管控區域:俄羅斯控製烏東四州,英法控製西部和南部地區,烏克蘭控製首都基輔以及中部、北部地區。
在凱洛格的構想裏,英法為主的“保障部隊”駐紮在第聶伯河以西,這樣就對俄羅斯“不構成挑釁”;烏克蘭控製基輔和第聶伯河以東;俄羅斯控製烏東四州;交火線沿線建立30公裏寬的非軍事區。
他以戰後柏林的四國分管為例,“當時柏林有俄羅斯區(實際上是蘇聯區)、法國區、英國區以及美國區”,以證明分管的可行性。不過他馬上在X平台上澄清:柏林分管隻是比方,美國不會派遣任何地麵部隊到烏克蘭。在柏林分管裏,英國區和法國區是兩個互相獨立的區,也不存在“德國區”,所以確實隻是比方,不能直接比照。
問題也正在這裏:戰後柏林被迫接受分管,是因為德國是戰敗國,柏林乃至整個德國都在戰勝國的軍管之下,德國沒有發言權。凱洛格實際上是把烏克蘭當做戰敗國處理了,而英國、法國並非戰勝國,美國則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二戰後的德國及柏林駐軍區《泰晤士報》

凱洛格構想的烏克蘭分區駐軍方案《泰晤士報》
可悲的是,這差不多是烏克蘭的真實現狀。
俄烏衝突已經打了三年多了,而如今西方輿論隻有在繞不過去的時候,才會提到烏克蘭。
戰爭到底從2022年2月開始,還是應該從2013年12月廣場革命算起,抑或應該從1991年12月蘇聯解體算起,隻有留給曆史學家去爭論。但不爭的事實是,戰爭至今沒有結束,而且誰都不知道什麽時候、會以什麽方式結束。
烏克蘭希望的終局是:
1.恢複1991年邊界,拿回對烏東四州和克裏米亞的控製
2.加入北約,確保未來安全
3.加入歐盟,確保未來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俄羅斯希望的終局是:
1.烏東四州和克裏米亞永久加入俄羅斯
2.烏克蘭永遠不得加入北約
3.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
美國和歐洲希望的終局已經說不清楚了,從一邊倒支持烏克蘭的一切要求,到不再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歐盟,到支持不顧烏克蘭領土損失的就地停火,一直在變。說到底,美國和歐洲希望的終局與烏克蘭關係不大,重點在於“普京必須垮台”,拜登信誓旦旦的時候並不隻是在嘩眾取寵。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曆過非常困難的一段時期。普京從葉利欽手裏接任的時候,俄羅斯遍體鱗傷、萎靡不振,因此普京曾誓言,“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盡管普京沒有重建蘇聯式的超級大國,但俄羅斯確實重新站起來了,甚至在美歐的極限製裁下也沒有倒下。
在珍珠港事變後,美國戰略思維最大的轉變是:不再關注對方的動機,轉而關注對方的能力。動機是會誤判的,隻要能力存在,就可能因為對動機的誤判而造成戰略災難。這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現代國際政治版。

特朗普於當地時間20日在“真實社交”平台寫道:“希望俄羅斯和烏克蘭本周能達成協議。然後雙方都開始和蓬勃發展的美國做大生意,並大賺一筆!”網絡截圖
作為美國圈子裏的跟班,歐洲也采納美國式的戰略思維。
因此,不管俄羅斯的動機如何,重新強大本身就是“罪”。普京曾經希望融入歐美,甚至加入北約,對於西方都是無用的姿態。重新倒下、再也站不起來的俄羅斯才是好俄羅斯。
當然,俄羅斯不那麽想,甚至要重新確立勢力範圍。
對於普京來說,俄羅斯的目的其實沒有變:完成烏克蘭的去納粹化和去軍事化,或者不再具備對俄羅斯敵對的能力。沒錯,俄羅斯也采納了美國的“看能力,別看動機”的戰略思維。
戰爭打到現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已經結下深仇大恨,普京大概對民族和睦放棄幻想了,現在在做的是給烏克蘭慢動作放血,直到烏克蘭再也站不起來。
這與通常戰爭中兵貴神速的原則恰恰相反。通常戰爭的目的是盡快打擊對手能夠繼續戰爭的能力,通過對關鍵節點下重手,庖丁解牛、摧枯拉朽。但是時代不同了,烏克蘭即使轟然倒地,俄羅斯也不可能長期占領和吞並,尤其是第聶伯河以西地區。
既然不可能占領基輔和利沃夫,就讓基輔和利沃夫自己送上門來,俄羅斯反而要小心保持烏軍“倒驢不倒架”,都倒了反而不好下手。
在庫爾斯克和別爾哥羅德方向,俄羅斯不急著把越境烏軍消滅,就怕烏軍不增援;為了加點刺激,還反向越境進攻,進入蘇梅和哈爾科夫作戰,吸引烏軍主力前往。在頓巴斯方向,俄軍依然在慢動作奪取戰略要點,逐步瓦解烏軍自2014年以來建立的堅固堡壘體係,使得第聶伯河以東不可防守。在紮波羅熱和赫爾鬆方向也有所動作,同樣不急於突破,而是在擊而不潰中最大量地消耗烏軍有生力量。
因此,俄羅斯對於停戰並不熱衷,唯恐對烏克蘭的慢動作放血不能延續下去。
英法部隊進駐烏克蘭西部是另一個俄羅斯不可能同意的事情。英法部隊雖然不以北約名義,依然是西方在對烏克蘭提供軍事同盟式的實質性保護。戰爭目的之一就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打到現在反而同意西方軍事進駐,這得對俄羅斯基本立場有多大的誤解啊!
英法部隊進駐的理由是,“阻止停火後俄羅斯對烏克蘭可能的進一步侵略”,這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沒有英法在烏克蘭的軍事存在,俄軍也沒有“進一步侵略”的說法。這當然有烏軍實力尚存的因素。停火後,烏軍並未潰散,甚至得到喘息和補充,實力隻增不減,得到英法部隊“接防”後可以進一步增援第聶伯河以東。所謂“防止進一步侵略”隻是出於對俄羅斯的不信任。
但不信任是雙向的。俄羅斯何嚐信任西方部隊進駐烏克蘭隻是為了安土濟民、軍民共建?在俄烏衝突之前,西方軍事存在止步於波蘭邊界,現在反而要前推到第聶伯河,俄羅斯這才叫白打了。
英法部隊控製地區的主權和治權也是別扭的問題。當年柏林分區控製是在戰勝國軍管之下,德國作為戰敗國,主權擱置,戰勝國各國對於自己管轄區域有完全的治權。烏克蘭不是戰敗國,現在主權和治權在烏軍控製地區還是完整的。英法部隊進駐後,相關地區的治權如何處理?如果依然在烏克蘭手裏,烏克蘭地方政府與英法部隊是什麽關係?
這與美軍駐紮德國還不一樣。駐德美軍享有治外法權,但隻在基地內活動,基地外的作戰行動在北約架構下進行。英法部隊要負責分派地區的防務,與烏軍指揮鏈是什麽關係?英法部隊很難置於烏軍指揮之下,地區烏軍也很難置於英法指揮之下而獨立於烏軍指揮鏈。
如果地區內烏軍撤出、地區防務完全交給英法,則相當於英法接防而地區烏軍增援到與俄軍接觸地區,俄羅斯更加不可能同意。俄羅斯要的是烏軍被迫向前線添油,而不是擺脫後顧之憂、主動向前線集中兵力。
一旦俄烏戰端再起,如何防止英法控製區不成為前線烏軍的可靠後方和兵員、裝備來源地?俄軍因此攻擊是否意味著對英法的攻擊?
交火線現在是戰鬥激烈地區,但並非無人區。30公裏寬、1000公裏長的非軍事區是不小的區域,治安、管理不是一句非軍事區就能解決的。這還隻是頓巴斯到紮波羅熱、赫爾鬆這一段,布良斯克、庫爾斯克、別爾哥羅德方向的交火線怎麽辦?
有說法稱,俄羅斯還要求赫爾鬆州的第聶伯河西岸地區和敖德薩也並入俄羅斯管轄地區,這對烏克蘭是比丟失克裏米亞更難接受的苦果,但對俄羅斯又是順理成章的要求。在俄羅斯的曆史上,該地區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從奧斯曼帝國手裏打下來的,史稱“新俄羅斯”。但這裏也是烏克蘭唯一的出海口,丟失後烏克蘭就成內陸國家了。
因此,這更是美國難以“代為答應”的。
目前,烏克蘭則對美國的分區控製設想不予置評,但特朗普急於在烏克蘭實現停火。這不僅是因為DOGE(政府效率部)和關稅戰弄得一團糟,現在特朗普急需拿得出手的政績,也是他在歐洲“戰略止損”和在全球“戰略重啟”的必須。
特朗普的頭等大事是MAGA,二等大事才是反華。中國“不識抬舉”,不配合他的MAGA大業,反華成為MAGA路上越來越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特朗普看不起歐洲,並不是因為歐洲在他的反華大業裏沒用,而是因為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他對俄羅斯拋媚眼,不是因為他對俄羅斯有真愛,而是因為把俄羅斯從與中國的背靠背中剝離出來,他的反華大業才有希望。
特朗普決心從歐洲抽身,也不怕“傷害歐洲感情”,但他並不想與歐洲反目成仇,他需要歐洲與美國一起圍堵中國。特朗普甚至想拉上俄羅斯一起。因此出賣烏克蘭,既安撫歐洲,又討好俄羅斯,就順理成章了。再順手通過礦產協議宰烏克蘭一刀,為美國撈一些實質性的好處,還把三年下來的各種美國援助償還了。英國《金融時報》甚至透露,美國秘密承諾,一旦與俄羅斯達成烏克蘭停戰協議後,將從波羅的海國家撤軍。彭博社則透露,美國甚至準備承認克裏米亞歸屬俄羅斯,以換取俄羅斯同意烏克蘭停戰。特朗普為了烏克蘭和談真是下本錢了。
特朗普的好處和壞處是他總是把陰謀玩成陽謀。特朗普喜歡裝神秘,但其實誰都看穿他的底牌。
特朗普曾經誇口,一旦上台,24小時就能結束烏克蘭戰爭。他大概以為憑他和普京的交情,憑烏克蘭對美國政治支持和軍事援助的依賴,停火容易搞定。但慢說24小時,24天過去了,停火沒有實現;可能24個星期甚至24個月後都看不到停火實現。俄羅斯根本不急於停火,烏克蘭則欲罷不能,老歐洲更是騎虎難下。
分區控製大概率是特朗普的主意,既滿足俄羅斯控製烏東四州的要求,也滿足烏克蘭獲得西方安全保障的要求,還避免俄軍與西方軍隊的直接接觸。聽起來很美,實際上更本不具備可實現性。
凱洛格隻是傳話人。凱洛格在退役前是陸軍中將,在軍中擔任過第82空降師師長和歐洲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在特朗普1.0期間擔任過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廳主任。他的經驗和見識不至於看不出分區控製方案的離譜,但還是堂而皇之地在媒體訪談中托出,即使作為放風試水,也太初級了一點。
而這恰好說明了特朗普當局的大問題。特朗普剛愎自用,還喜歡不懂裝懂。他特別強調團隊的忠誠和服從,所以得到的也隻有阿諛奉承,沒有逆耳忠言,各種透著想當然和業餘的異想天開也就成為了美國國策,烏克蘭的分區控製隻是其中較小的一個。
特朗普和魯比奧都表明,如果俄烏雙方對停戰沒有誠意,美國就將撒手。難說這是特朗普的再一次施壓,還是真的灰心了。
當地時間19日,普京宣布,在複活節期間,停火30小時。澤連斯基馬上回複,需要停火30天,而不是30小時。

2025年4月20日,在烏克蘭紮波羅熱地區前線附近的複活節禮拜中,一名軍隊牧師向烏克蘭士兵噴灑聖水路透社
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澤連斯基同意停火30天,但烏軍實際上並未停止行動;普京則不同意,要求解決根本問題,一步到位,最低限度應該確保對交火線上俄烏雙方的停火進行有效管控,並在停火期間烏克蘭停止強製動員和重新武裝,否則30天的停火沒有意義,隻是給烏軍喘息的機會。
特朗普給不了根本解決,現在看來連退而求其次的30天停火都得不到,30小時的停火是沒法聲稱勝利的。
特朗普是真努力過。他是生意人,生意總是挑容易的先做,挑賺頭大的先做。上台後不到一個月的3月18日和19日,特朗普就分別與普京和澤連斯基通話,贏得兩人同意停止互相攻擊對方的能源設施,並就停火範圍擴大到黑海展開技術談判,這將作為全麵停火的“第一步”。然而,各方聲明裏細節多有不同,預示了各方實際上還在自說自話,和平前路之艱難顯而易見。
特朗普在俄烏問題上在節節後退。凱洛格曾經是烏克蘭和俄羅斯事務特使,但俄羅斯認為凱洛格與烏克蘭的關係過於密切,要求把他排除在外,特朗普隻有把職位一分為二,現在俄羅斯特使分給威特科夫了,後者剛到聖彼得堡與普京會談四小時。克裏姆林宮發表聲明說,會談主題是如何解決烏克蘭問題,但看來什麽也沒有談成。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土耳其安塔利亞會談致辭時稱,特朗普似乎比任何一位歐洲領導人都更了解烏克蘭局勢,明白要解決烏克蘭衝突,就必須解決其根源問題。
特朗普需要的不是拉夫羅夫的表揚,而是普京同意30天停火,然後他可以“體麵”地宣稱:我帶來了和平,但你們還是不珍惜,後麵再打我就不管了。然而,特朗普連這點都做不到。不是因為普京和澤連斯基不想要和平,而是誰都拒絕讓三年的鮮血白流。
但除開特朗普的政治投機,烏克蘭確實需要現實地考慮終局問題了,烏克蘭希望的理想終局早就不現實了:
1.即使繼續得到美歐的支持,恢複1991年邊界也超過了烏克蘭的實力極限;
2.即使沒有俄羅斯的強烈反對和核威脅,北約也不可能接受交戰狀態下的烏克蘭,甚至不可能接受停戰狀態下的烏克蘭,因為停戰依然意味著國土受到“入侵”,北約就必須按照第五條規定而出兵;
3.盡管俄羅斯不反對,歐盟也不會接納烏克蘭,因為烏克蘭不符合歐盟對於成員國政府治理、社會發展、財政健康的基本要求。
以交火線為基礎,放棄加入北約和外國駐軍,爭取歐盟在經濟和社會方麵的繼續支持,實現朝鮮半島式的停火,可能是烏克蘭獲得和平與停止流血的唯一希望,代價是事實上被肢解。
美國把烏克蘭當做戰敗國看待,烏克蘭不願承認,但現狀已經快要使得烏克蘭沒有選擇了。

4月1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右)在聖彼得堡總統圖書館迎接美國總統特使威特科夫。路透社
烏克蘭也不能指望西方軍隊進駐烏克蘭而充當“保障力量”。不管是否以北約名義,西方軍隊在戰爭狀態下進入,需要冒與俄羅斯直接交戰的危險。西方在三年前沒有這樣做,現在更不會這樣做。在戰後進入也不可能,任何停戰協議和和平協議必然包括禁止外國軍隊進駐的條款。
烏克蘭不信任俄羅斯會信守協議,俄羅斯對烏克蘭同樣缺乏信任。但和平從不來自於信任,而是來自於被剝奪了繼續戰鬥的能力,如徹底戰敗,或者看到勝利無望後的理智止損。
和平也不來自於象征性、威懾性的“保障力量”。黎巴嫩南部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沒能保護黎巴嫩;冷戰時代的駐德美軍則不是畫地為牢的“保障力量”,如果冷戰打成熱戰,美軍是認真準備反攻到莫斯科的。英法部隊則不同,即使進駐烏西,也隻是畫地為牢,連反攻過第聶伯河都是想也不想的事。
對於烏克蘭來說,選擇是困難的,但繼續回避隻能帶來更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