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1”,50個州、50場抗議、1場共同運動。
剛剛過去的周末,美國正好迎來獨立戰爭250周年紀念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基督教節日之一——複活節。但街頭卻一點也不喜慶,而是充滿了憤怒:全美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反對特朗普的抗議示威熱潮。
與半個月前的“Hands Off”(住手)運動不同,這次示威者直指特朗普本人,譴責他一係列行政越權行為,包括但不限於關稅、未經正當程序驅逐出境、解散聯邦機構和威脅高等教育等,甚至有人打出標語稱“特朗普法西斯政權必須下台”。

當地時間2025年4月19日,美國奧蘭多,抗議者走上街頭,支持移民和學生,反對特朗普及其擁護者/圖源:視覺中國
特朗普也在“魔法對轟”,他在個人社交媒體賬號上大肆批判癲狂的民主黨人、激進的左翼瘋子,以及假新聞媒體。
這段時間,他不僅拿著關稅跟全世界開炮,還向哈佛開炮,向媒體開炮,向美聯儲開炮,甚至向聯邦最高法院開炮,向一切試圖反對他的人開炮。
盡管經濟學界警告特朗普政府麵臨經濟災難,盡管外界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已經來到了曆史新低,但特朗普還是在個人社交媒體宣布了勝利,稱自己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民調數字”。沒有具體數據,沒有來源,但就這麽贏了——外界已經習慣他“贏麻了”的姿態:沒日沒夜的贏(Wins come all day),無止境的贏(Endless wins)。
美國人意識到,自己選出了一位“瘋王”。
01
不顧死活
早在4月4日,華盛頓郵報就報道稱,一位熟悉特朗普想法的白宮官員說,特朗普已經到了“不顧死活的巔峰”(He’s at the peak of just not giving a f**k anymore)。
曾為三位共和黨總統撰寫演講稿的美國作家彼得·韋納(Peter Wehner)直言不諱地表示:“特朗普是美國的瘋王”“是混亂的代理人”。他撰文稱:如今的特朗普,是一個更加極端的版本。與第一任期相比,他更加衝動、更具報複性、更加無政府主義。
特朗普喜怒無常,行事難以預測。被問及他如何決定關稅政策是否進一步豁免時,特朗普說:“憑直覺,這比什麽都重要。我的意思是,你幾乎不能拿筆在紙上寫。我認為,這更多是一種本能。”
4月9日,他宣布暫緩關稅便是如此。幾個小時前,特朗普並沒有表現出任何讓步的跡象。8日晚上,他還出席了眾議院共和黨人的籌款活動,敦促黨內成員“閉上眼睛”,支持他的議程。9日上午9點,他還發帖要大家保持耐心,“現在是買入的大好時機”。當天上午,他還向幕僚們堅稱,自己會堅持關稅計劃。中午一點,他就發帖了。直到最後一刻,許多高級顧問和官員才意識到這個重大轉變。

特朗普
讓全世界一驚一乍,到頭來又突然變卦,這是他一以貫之的行事風格。他兩個原本負責相關領域的幕僚,總是事先被蒙在鼓裏。而他們能做的,也無非是繼續拍馬屁,任憑特朗普在各項政策上反複橫跳,如電子消費產品一會兒說豁免,一會兒又是暫時的,不算豁免。
政府裁員行動中,特朗普政府解雇了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從事高度敏感工作的人員,然後又不得不重新雇用他們;H5N1禽流感疫情肆虐,家禽大量死亡,應對疫情的聯邦雇員遭到解雇,慌忙的農業部不得不撤銷決定;一位監察長撰文指出,已經購買的約5億美元援助糧食有可能因滯留變質,第二天,當事人便遭到解雇。
找不到正當理由遣返移民,他便引用一項很少使用的戰時法律《外國敵人法》,遣返了上百名委內瑞拉人。他認為這些人是幫派,對美國實施“侵略”,等同於戰爭年代的外國敵對行為。家屬和律師聲稱他們並非黑幫成員,同時聯邦最高法院也叫停了這一行動。
但特朗普不服,複活節當日的致詞中,他炮轟這些法官“軟弱無能”,“他們允許針對我們國家的罪惡攻擊繼續下去”。評論區一條高讚的評價是,您的發言聽起來不像是複活節致詞,更像是分裂宣言。

白宮發布的複活節相關視頻
韋納用“煤氣燈人格”來形容特朗普。這個詞來自1944年電影《煤氣燈下》,片中,狡猾、喜怒無常、富有魅力的格雷戈裏欺騙寶拉,讓她以為自己失去了理智。臨床心理學的煤氣燈效應,則指一個人或團體隱秘地讓受害人逐漸開始懷疑自己,迷失方向,陷入困惑,並質疑自己對現實的看法。
特朗普便是這樣的人,具有操縱欲和控製欲,喜歡貶低和侮辱他人。他們善於否認、撒謊。有時,如果他們足夠幸運、足夠嫻熟,他們還能入主白宮。
此時,聯邦政府的龐大機器在外部團體和媒體的支持下,成為一場大規模、無情的造謠運動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引發不信任、混亂和迷失,從而腐蝕人們對機構的信心,削弱他們對現實的把握。最終目的是分化和削弱民間社會,削弱其動員和凝聚的能力。
這樣的特朗普,還不是最要命的。韋納認為,讓問題更加複雜的是,總統身邊的人對他完全忠心耿耿,不願挑戰他,當然也無法遏製他。
02
治國如同當老板?
從特朗普大廈的土豪金辦公室,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多年經商的特朗普,把公司運營的那一套做法,幾乎照搬到政府的運作中。
“我是老板我做主”,由老板一個人做主導,出錯了讓下屬幫忙擦屁股,是特朗普的執政特色。
之前大肆宣揚的4月2日“解放日”關稅政策,一個星期後草草地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宣布暫緩,再由手下打圓場,說“一切都在計劃中”,“你們不懂總統先生的交易藝術”。白宮發言人萊維特還在發布會上為在場記者感到惋惜,他們沒領會到大師級的交易課。

從俄烏戰爭談判,到關稅計劃,再到政府部門的精兵簡政,特朗普基本上是這個套路。當下的白宮運作機製,就好像一個老板一下子開動了好幾個項目,看哪個項目有起色,就把哪個項目拿來做政績那樣。
這跟過去美國總統的行事方式,有著巨大的差別。在縱橫政壇50年的拜登身上,人們永遠不會看到他臨時起意,當場否定已經實施的重大決策。過去一個世紀裏,美國政壇的默認規則就是,一個總統的運營,背後靠的是自己政黨內部的幕僚事先充分研討和分析,總統才公布方案,再延伸至龐大的政府技術官僚和公務員團隊去執行。
畢竟,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政府首腦,他要平衡各方的訴求和利益,而朝令夕改隻會影響到政府的信譽。
但是特朗普的權力來源卻很不一樣。在死忠粉MAGA群體的簇擁下,特朗普從政治素人崛起,很大的動力來自於對其個人魅力的崇拜,而不是對政策和綱領的認同。在一些政治評論人士看來,MAGA對特朗普的個人崇拜,跟宗教有某種相似性。要是拜登和奧巴馬也靠刷社交媒體治國,推行影響無數國家的政策,估計早就被罵翻了。但是特朗普在自己的基本盤群體麵前,無論做什麽都是正確的。

特朗普從政治素人崛起,很大的動力來自於對其個人魅力的崇拜
而特朗普對死忠粉的回報方式,也跟正常總統很不一樣。在這個長期被邊緣化和奚落的群體中,甚至有種幸災樂禍的情緒,樂於看到昔日在全球化全盛時期風生水起的精英們,在這場風暴中遭受重大損失,甚至淪為體力勞動者。可以說,至少在情感上,特朗普故意擺出某種難以揣測的姿態,對外咄咄逼人,對內也替支持者給昔日騎在頭上的全球精英階層打了一棍。
特朗普作為個人崇拜對象,跟粉絲們相互投喂,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原本為總統提出方案、論證或者質疑的幕僚們,紛紛變成了馬屁精。
03
特朗普卡了Bug
作為美國行政係統的一把手,總統對所有領域的政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所謂的財政部長、商務部長,起到的作用本就有限,更何況是在特朗普團隊裏。
中文翻譯後的“商務部長”或者“財政部長”,實際上英語的稱呼是“secretary”。在美國的行政體係中,他們麵對總統的作用,就是當顧問、提供建議。譬如,財政部長的角色,就是向總統提供來自財政相關的建議。
跟內閣製政府不同,政府進行某個重要決策的時候,內閣製政府的部長們需要投票,決定一項政策的存廢。英國首相要是麵對大臣們的反對,施政往往很困難。但是,在總統製製度下,部長實際上沒有這種投票權。部長們不認同總統的某項政策,其實也無可奈何。

特朗普/新華社記者胡友鬆攝
這種製度上的安排,給特朗普提供了某種漏洞,讓他可以完全不聽取任何部長的建議,坐在總統交椅上為所欲為。所以,特朗普滑動手指就頒布某個政策,實際上也沒有違反什麽重要的法律法規,畢竟這是美國憲法賦予總統的權力。而且,總統為所欲為,用權力對行政係統施壓,也並不是沒有先例。
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曾經被政敵譏諷為“安德魯國王一世”。身後也有一大堆死忠粉,多次試圖通過直接訴諸民眾對黨內要員施壓,傑克遜成為了美國建國早期那個“初代特朗普”。衝動易怒,而且喜歡我行我素,傑克遜在位期間,不斷測試總統作為行政係統一把手的權限,還真的把各部長們貶低到小小顧問的地位。
如今,特朗普辦公桌左側的牆上,再次掛起了原本塵封的傑克遜肖像。傑克遜被政敵喊“國王”,特朗普則主動招認,透過社交媒體平台自稱“國王”。他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跟傑克遜一樣,把總統權限推向極致,而部長們在自己的麵前,隻是服服帖帖的臣子而已。在這個氛圍下,部長們也就成為了總統的馬屁精。

特朗普
比如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實際作用沒發揮,但為特朗普申辯卻很積極:“不吃藥,病怎麽會好?”
“總統在執行一個龐大的計劃,而這隻是開始一周而已。”“我不在乎在市場上掉錢,畢竟總統在運籌帷幄。”
可以說,在民粹主義橫行西方的年代,政治領袖自恃能夠直接跟崇拜者和死忠粉對話,政黨和政府權力部門內部的製衡被大幅度削弱。坐在總統寶座上的特朗普,“過家家”的執政風格,已經成為日常。
韋納稱,這是一個充斥著三流知識分子、陰謀論者和不務正業者的政府。他們的惡意和無能結合在一起,造成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