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拋出所謂“對等關稅”,導致全球貿易秩序大亂,有人將這場關稅大戰比喻為“眨眼遊戲”(也稱“膽小鬼遊戲”),誰熬不住先“眨眼”,即為輸家。例如,彭博社就這樣發問道——中美誰將會先眨眼?
當地時間4月1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簽署了一項與放鬆海鮮行業監管有關的行政命令後,於白宮同媒體記者短暫交談,期間他被問及所謂“與中方正在進行的談判”事宜。
“我認為我們會與中國達成協議,我們會和所有人達成協議的。如果我們達不成協議,那我們就定個目標,然後就這麽定了,這樣也挺好。”特朗普表示,盡管有人敦促他加快談判進程,但他相信與中國達成協議還有“充足的”時間,並預計最終會取得成果。“我認為在接下來的三到四周內,或許整個談判就能完成。”
而麵對美國濫施關稅,中國多次明確表態: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福克斯新聞網當地時間4月18日的報道注意到,特朗普當時在回答問題時還找補稱,“中方已經多次聯係了”,他還稱,“中美接觸的頻率非常頻繁”。
而對於如果未能達成協議,特朗普則信誓旦旦地宣稱,“情況也會好起來的”。
“在某種程度上,如果我們不能達成協議,我們就會設定一個限製。我們將加征關稅,會製定一些規則,然後我們會說,‘進來購物吧’。他們總是有權利不這樣做,所以他們可以說,‘我們不想要,所以不會去那裏購物,不會光顧美國這個商店’,但我們擁有別人所沒有的東西,那就是美國消費者。”他這樣說道。
4月1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 ABC
福克斯新聞網指出,特朗普發表此番言論之際,有媒體則報道稱,特朗普已聲稱不願在持續的貿易戰中首先與中方接觸。
今年2月初,在重返白宮不到兩周後,特朗普就操弄起芬太尼問題,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了10%的關稅。自那時候開始,他一邊揮舞著“關稅大棒”持續威脅,一邊又多次單方麵宣稱“很快會和中方通話”。
當地時間4月16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援引了一名美國企業高管上周的講述。“我們致電白宮詢問‘通話進展如何’,”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稱,白宮方麵則表示,“中方沒有打來過電話。”這名高管進而說:“從一開始就顯而易見的是,本屆政府嚴重高估了關稅賦予他們對中國的製約力。”
當前,在中方連續反製下,連打關稅亂拳的特朗普,口風其實已經變了。
當地時間4月17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對記者表示,他不想繼續提高對中國的關稅了,因為這可能會使兩國之間的貿易陷入停滯。
彭博社等媒體當天報道稱,在談到美國會對中國進一步反製措施作何回應時,特朗普對記者暗示,他可能願意降低關稅。“在某個時候,我不想讓關稅再提高了,因為到了一定程度,人們就不會購買商品了。”
特朗普接著說:“所以我可能不想讓關稅再提高,甚至可能不想達到現有水平。我可能想降低關稅,因為,你知道的,你希望人們購買商品。”
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等待接電話的特朗普 CNN資料圖
CNBC此前指出,雖然中方已表態“不再理會美方的關稅數字遊戲”,似乎表明不會再繼續專注於對美國商品征收關稅,但一些跡象表明,一係列非關稅限製措施正成為對美反製選項,中方此前就擴大了稀土礦物出口管製,並將多家美國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和反壟斷調查對象之列,而有關波音的最新報道,則繼續讓美方“心慌意亂”。
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普遍預計稱,中方後續的非關稅政策工具仍然強勁有力。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大中華區資深經濟學家徐建偉認為:“最終,隻有當一個國家遭受了足夠多的自我傷害時,它才可能考慮軟化立場,真正回到談判桌。”
彭博社於當地時間4月14日曾發文認為,迄今為止,中方的反應不僅是在關稅層麵發起反製,而且在事關談判的問題上有理有據、立場堅定,並未被美方牽著鼻子走。
《金融時報》當地時間4月15日則援引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裏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補充稱:“僅從市場反應來看,我認為眼下是美國(痛感更強)……美國正麵臨更大的壓力,試圖坐到談判桌前進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