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濟南中考誌願填報谘詢會,圖源視覺中國
對於大多數曾以“學霸”身份走來的父母而言,人生中最難接受的或許不是事業的瓶頸,也不是生活的瑣碎,而是——自己的孩子,成績平平。
當“望子成龍”的期望,撞上孩子“普通資質”的現實,一場無聲的家庭拉扯便已開始。
數據顯示,自身學曆越高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高:在本科及以上的父母中,幾乎人人都希望孩子至少讀完本科,近三成更是期待孩子至少拿到碩士學位。

但孩子的學習成績從不是簡單的 “遺傳複製”。當現實與期望出現落差時,高學曆家長們麵臨怎樣的處境?又該如何調整教育策略?
1、當學霸家長遇上普通的孩子
許多研究都證實了一個普遍認知:高學曆家庭的孩子,的確更容易取得優秀成績。並且,這種“教育背景”的優勢,近年來正愈發明顯。
2025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90後高中生考入重點大學的概率與父母學曆、職業地位的關聯程度,明顯高於70後和80後群體。

雖然如此,但孩子的成績並非父母的“遺傳複製”,較為直接影響成績的是智力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智商約48%受到遺傳影響(廣義遺傳率),其餘則取決於環境以及基因、環境的交互作用。
這種複雜性意味著,哪怕是學霸父母,也可能要麵對孩子學業成績平平的現實。
高學曆家長或許覺得“上大學是底線”,但數據藏著更客觀的答案:202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80%,即適齡年輕人裏,六成會進入高等教育,但其中本科招生490萬人,專科招生568萬人。這意味著,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過半是大專生。
麵對資質普通、成績不達預期的孩子,高學曆家長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人陷入持續焦慮,和同處境的家長互相傾訴;有人難以接受,甚至出現抑鬱傾向。
他們的教育選擇也分殊明顯:有人耐心等待,盼著孩子年歲漸長後領悟力躍升;有人轉變思路,“雞娃不如雞自己”,專注自己的事業,為孩子築牢生活根基;有人繞開高考,選擇留學;有人接納職業教育,支持孩子走 “中本貫通”(畢業有編製)、讀職校學興趣專業,或是學一門手藝。

2、七成家長都有教育焦慮,學曆越高越嚴重
即便高學曆父母的孩子在升學中更占優勢,這群人卻偏偏扛著最沉的教育焦慮。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小強2021年曾上過熱搜,他在官網介紹裏略帶無奈地自嘲:“雖然指導的研究生已超過70名(含在讀和畢業),依然對初中生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
這是許多高學曆家長的心聲。2019年一項針對上海3萬餘名中小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近70%家長對子女教育“非常焦慮”或“比較焦慮”,主要的焦慮來源正是學習成績。
更值得關注的是,家長學曆與焦慮程度呈顯著正相關 —— 學曆越高,焦慮越重,這種關聯甚至超過家庭收入和職業地位的影響,僅次於教育期待本身。

高學曆家長的教育焦慮,體現在方方麵麵。
在一項對北京、廣東、四川等地中小學生家長教育焦慮的調研中,研究對象中近七成有本科及以上學曆。他們的焦慮不僅來自對孩子前途的擔憂,更源於一種無形的社會比較——“我的孩子,不能比別人差”。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許多高學曆家長把孩子的成績當成了自我評判的標尺,這種心理投射使得教育焦慮更加難以緩解。正如研究中,一位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成績責任重大,會焦慮孩子的成績問題是由於自己做得不夠好。
3、六成中產家長怕孩子將來不如自己
在全球就業市場波動的當下,中產家庭的教育焦慮愈發普遍。人類學學者關宜馨在《不確定的愛》中寫道,“通過對教育投入金錢和精力來投資人力資本的做法雖然不能保證回報,但至少是中產家庭掌控之內的事。”
在針對南京初中生家長(中等收入、高學曆)的研究中,58.5%父母擔心孩子未來的社會地位不如自己。研究引述了一位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我們就屬於經過自己努力上學成為的小中產階級。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子女以後的生活不要低於現在的水準”。
這種焦慮,在中考普職分流上尤為明顯 —— 該研究中,100%的家長表示無法接受孩子考不上高中、進職高。
確實,中考比高考更 “殘酷”。2025年發表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的一篇研究顯示,2020年我國普通高中、中職(包括職高、中專和技校)在校生人數比值約為1.5:1,相當於每5名學生裏3個人能上普通高中。與高考相比,中考的篩選機製更為決絕——幾乎沒有複讀機會,一旦失利,即便可以參加高考,但大概率與好大學無緣。而且一線城市會麵臨更大的普職分流壓力——數據表明,相似家庭背景的孩子,在一線城市就讀中職的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焦慮驅動下,高學曆中產家長更愛深度介入孩子成長。對京滬中小學生家長的研究顯示,本科及以上學曆的家長更傾向於深度參與子女教育,從課外輔導到日常溝通,事無巨細。
然而,過度的介入往往事與願違,不僅無法緩解家長的焦慮、提升孩子的成績,反而可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2017年一項發表在《皖南醫學院學報》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中,父母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曆的,自殺率明顯高於其他大學生,教師、醫生、公務員子女的自殺風險也明顯更高。研究者認為,這類群體對自己要求嚴苛,也容易把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孩子成績平平,對很多高學曆家長來說,是難以言說的落差。不僅因為投入了大量資源和情感,更因為,這動搖了他們對“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的信念。
心理學家武誌紅曾說,父母的“望子成龍”,是在轉嫁他們自己的焦慮。這句話道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裏,父母的焦慮從未隻是對孩子的焦慮,也是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自我回應。
也許人們無法輕易放下期待,但可以在落差中逐漸學會共處。孩子的“普通”不一定需要被解釋、被扭轉,它本身,就是一種真實的人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