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方反擊美國關稅政策,對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加征關稅後,外媒一直緊盯中美間能源貿易往來。4月18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航運數據指出,中國停止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的時間不斷增加,目前已持續超過70天,不斷刷新五年以來的間隔記錄。
報道稱,2月6日,一艘自得克薩斯州出發、載著6.9萬噸液化天然氣的運輸船抵達中國福建。此後,兩國之間再沒有進行過液化天然氣運輸。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一艘自美國出發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在駛離美國後,未能在2月10日中國征收15%關稅之前抵達,因此中途更改目的地,最終抵達孟加拉國。
此前為反製美國對華輸美產品加征10%關稅,中國自今年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包括對液化天然氣加征15%關稅。隨著美政府又拋出所謂的“對等關稅”,中方4月4日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
報道指出,中國對美國LNG關稅已經升至49%。這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天然氣對中國買家來說將不再具有經濟效益。報道還認為,這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或加強中國與俄羅斯的能源關係。
此外,美國和墨西哥正在進行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終端大規模擴建項目,而中國停止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可能會對該項目的可行性提出質疑。
“這將產生長期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天然氣專家索菲·科爾博表示,“我認為,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商再也不會簽訂任何新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合同了。”
數據顯示,中國已暫停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 彭博社製圖
中國和美國分別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買家和賣家。數據顯示,美國2024年LNG出口量達到8690萬噸,較2023年增長2.8%。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LNG進口量達7132萬噸。
近年來,地緣政治衝突令雙方開始在液化天然氣領域“脫鉤”。報道提及,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份額相對較低。去年,中國僅有6%的液化天然氣來自美國,低於2021年11%的峰值。
但根據船舶追蹤公司Kpler數據,多家中國公司此前已經簽署了13份從美國終端購買液化天然氣的長期合同,其中一些合同期限為2049年。此類長期交易對於在美國啟動大型液化天然氣項目至關重要。目前,進口商試圖重新談判合同,以應對美國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和關稅成本。
Kpler分析師吉莉安·博卡拉表示,她認為,中美兩國之間沒有理由在短期內重啟液化天然氣貿易。她進一步稱:“經評估,我們認為中國能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承受這些貨物的損失。”
彭博社日前也報道稱,麵對不斷上漲的關稅成本,中國買家不願意和美國賣家簽訂新協議,而是尋求從亞太、中東等其他地區采購液化天然氣。
今年3月,澳大利亞能源巨頭伍德賽德能源發布新聞稿,宣布和中國華潤燃氣公司簽署了一項長期LNG銷售協議:自2027年起,伍德賽德將在15年內每年供應約60萬噸液化天然氣。這是該公司首次以獨立公司身份與中國客戶簽署長期銷售協議,也是華潤燃氣首次簽訂為期15年的LNG采購合同。
《金融時報》認為,中國還可能會加大對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的進口。俄羅斯已成為中國第三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國,僅次於澳大利亞和卡塔爾。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數據稱,2024年,俄羅斯對華液化天然氣出口增長3.29%,達830萬噸。
此前,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表示,我國天然氣的供應渠道多元,並不單一依賴於美國。
中國正致力於提高國內天然氣的產量,以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2月份,全國規上工業天然氣產量43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7%。與此同時,從煤炭到可再生能源,再到從俄羅斯陸路輸送的天然氣等更為廉價的替代能源,正在削弱中國對海運天然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