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拉鬆在各個城市開跑,關於馬拉鬆的“周邊”新聞也跟著火了。3月23日,無錫馬拉鬆比賽期間,一對舉止親密的男女被拍到後,引發外界熱議。視頻中,一位選手拍攝現場畫麵時,將身後一男一女拍進了畫麵中,男士本來用右手搭在女士的肩膀上,看到鏡頭後,主動鬆開,並拉開一段距離。
原本搭著肩,後來鬆了手,這樣的劇情很快引發網友聯想,甚至有上市公司老總跟著“躺槍”。眼看輿論愈演愈烈,企業不得不出麵辟謠,聲明視頻中的男子並非公司領導。但網絡上沸沸揚揚的討論並沒有因此停止,關於視頻中兩人關係的猜測也不絕入耳,甚至被打上“野鴛鴦”的標簽。對此,視頻拍攝者不堪其擾,隱藏了相關視頻,並表示“希望大家不要再繼續討論這件事情,已意識到了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困擾”
一個小小的私人分享,沒想到會掀起如此大的輿論波瀾,足以說明如今網絡傳播力量的強大——速度之快、傳播麵之廣,事件發酵的速度也讓人始料未及。也正是基於此,如今網絡曝光已逐漸成為人們尋求關注、維護權益的重要渠道之一,網絡輿論監督的力量也不容小覷。
一些事情在網上“曬一曬”,可以得到監督,並有效促進問題的解決,本身不是壞事。但需要注意的是,“曬”要有“曬”的尺度,“評”也要有“評”的邊界。“曬”自身隱私不科學,“曬”他人隱私則涉嫌侵權。比如,此前成都太古裏“牽手門”事件,就是因為街拍師的一張照片,牽出了國企領導私德不正的問題。雖是“歪打正著”,而且街拍師也表示,拍照是經當事人同意的,涉事國企領導最終也被免職,但事件同樣也引發了人們關於街拍是否侵犯他人肖像權的討論。
回到此次事件,拍攝者雖是無心之失,沒有想到一段視頻會造成如此大的輿論風波,給當事人帶來困擾。如今視頻已下架,但也留給我們一些思考:網絡分享越來越普遍的今天,應如何注意尺度和邊界,才能避免侵犯他人權益。
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論是“曬”還是“評”,都應是基於事實的,尊重他人的。“曬”出來的東西,就等於放在了公共輿論場,是允許被圍觀和討論的。但千人千麵,對待同一事物每個人有不同看法,這也很正常,表達的權利當然值得尊重。但公共表達既是權利,也是責任,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表達的自由也是基於遵守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因此,在網絡空間裏麵,可以暢所欲言,但也要注意評論的邊界和尺度,客觀理性是前提,不可胡編亂造,隨意猜測,誹謗他人,不能讓自由表達淪為了攻擊他人的工具。更不可亂帶節奏,網絡力量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為博眼球隨意造謠傳謠,侵犯他人權益,既是法律所不允許,還可能會被輿論的回旋鏢擊中。
網絡監督不是壞事,有些事情“曬一曬”或許更健康;公共討論也無可厚非,但邊界和尺度要把握好。守好言論表達的責任和邊界,才能理性圍觀不走偏,也有助於網絡輿論監督力量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