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李小璐往事「中傷」12歲女兒:深夜發文怒懟網友

李小璐往事「中傷」12歲女兒:深夜發文怒懟網友

文章來源: 郭雲神奇 於 2025-03-07 22:41:3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這幾天,12歲的甜馨在社交媒體發布了一篇長文。

這個本該在校園裏無憂無慮的少女,用“我的皮膚為什麽非要變得特別白”、“整容是18歲以後才能做的事”等堅定的語句,向鋪天蓋地的惡意評論發起反擊。

她控訴的不僅是關於外貌的謠言,更揭露了被同學當作“流量工具人”的校園冷暴力——

那些帶著目的接近她的同齡人,在社交平台收割完關注度後便轉身孤立她。

這場看似尋常的星二代風波,撕開了互聯網時代未成年人成長的隱秘傷口:當父母的流量遺產與校園社交規則碰撞,被凝視的青春該如何安放?

甜馨的故事,從出生就注定不平凡。

作為李小璐與賈乃亮的女兒,她早在2014年《爸爸回來了》節目裏就以一句“我們白著呢”成為國民閨女。

彼時3歲的她像顆未經雕琢的鑽石,在鏡頭前自然流露的童真治愈了無數觀眾。

然而這場始於綜藝的全民寵愛,隨著父母婚姻破裂逐漸變質。

2017年其母李小璐「做頭發事件」爆發時,甜馨剛滿6歲。

成年人世界的緋聞化作網絡空間的狂歡梗,“做頭發”的調侃從微博彈幕蔓延到校園走廊,讓這個原本被父母保護在羽翼下的孩子,第一次直麵輿論的暴風雪。

如果說父母的離婚讓甜馨過早見識了人情冷暖,那麽社交媒體的崛起則將她徹底推入流量狩獵場。

繼承母親李小璐的美貌基因,甜馨開始在小紅書、抖音分享生活:

cos初音未來的青澀嚐試、與閨蜜的下午茶自拍、鋼琴考級的練習片段……

這些普通少女的日常,在眾多粉絲的圍觀下被無限放大。

當網友發現她褪去嬰兒肥後越發精致的五官,質疑整容的聲浪席卷評論區;

當同學發現與她合影能輕鬆獲得上萬點讚,“蹭流量”成了校園社交的新規則。

甜馨在長文中描述的困境令人心驚:“有的同學拍完合照發抖音,第二天就裝作不認識我”。

這場風波背後,是兩代人的流量遺產在作祟。

母親李小璐作為初代金馬影後,曾憑《奮鬥》等作品登上事業巔峰,卻在2017年因婚外情事件跌落神壇。

從影視劇女主轉型為帶貨主播的她,始終活在“劣跡藝人”的標簽裏,連帶著甜馨的每條動態下都充斥著對母親的道德審判。

父親賈乃亮雖以“受害者”形象獲得輿論同情,但沉迷直播帶貨的他被網友詬病“隻顧賺錢忽視女兒”。

父母曾經的星光成為甜馨的原罪,而互聯網的記憶像永不愈合的傷疤,時刻提醒著她“星二代”身份背後的陰影。

甜馨的遭遇並非孤例——

在短視頻重塑社交規則的今天,“蹭熱度”已成為青少年群體心照不宣的生存策略。

現在的學生都會刻意結交有網紅同學,很多人也承認“發與明星子女的合照能提升社交地位”。

這種功利性社交如同甜蜜毒藥:被追捧者困在虛假友誼編織的牢籠,追捧者則在流量狂歡中迷失自我。

甜馨控訴的“八百個監控安在身上”的窒息感,正是Z世代在虛實交織的社交場中集體焦慮的縮影。

麵對這場新型校園暴力,甜馨選擇了最直白的反擊方式。

她在長文中強調“父母給的基因就是最好的禮物”,用生物課學到膚色知識回擊外貌羞辱;

她搬出《未成年人保護法》駁斥整容謠言,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清醒。

母親李小璐的沉默與父親的缺席,意外鍛造了她早熟的心理韌性。

那些曾經傷害她的流量機器,此刻又將她捧上道德神壇。

這種集體情緒的反轉,暴露出網絡輿論場的荒誕邏輯:未成年人既是易碎品,又是消費品。

當流量成為衡量價值的唯一尺度,純真便成了稀缺品。

甜馨的遭遇讓人不禁發問:很多年前的事,為什麽要一個孩子來承受?

這個問題不僅指向她的父母,更指向每個參與這場狂歡的看客。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AI神話, 快要編不下去了…
華女酒駕驚魂!FBI突然上門 3年前黑曆史全被翻出
故宮拒絕身著女裝漢服的男生入內,"穿衣自由"還有多遠
40人因踩踏身亡!“我們動彈不了,無法呼吸”
懸案34年告破:得州優格店4少女慘死案 鎖定凶手!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商務部長:台灣晶片製造占全球95%,應變成美台各50%
“該死的中國人老是咳嗽” 意大利名將打中網翻車
中國“世界最高橋”正式通車 懸空於625米
川普政策促人才流失 85位美國頂尖科學家轉向中國
24小時內美國發生兩起伊拉克退伍軍人槍擊案,致7人死
心態已經崩了!在中國,逆市房東不如狗
美國教堂槍擊縱火案,死者增至五人
H-1B簽證費暴漲,中國推出K字簽證和美國搶人才
美拋“美台芯片五五分”震撼彈!台灣的時間到了
全世界都發現,灰姑娘是一個恐怖故事
史上最大離職潮!美10萬公務員明將集體辭職
1次是悲劇 4次是模式…於朦朧非首例 這人被反複提及
黃仁勳質疑“對中鷹派”不愛國!川普前國師怒批
第一批丁克夫妻離世,遺產留給誰?
一份兩國協議,川普對俄的一張大網正悄然形成
美國考慮援烏長程「戰斧」飛彈,川普握最終決定權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李小璐往事「中傷」12歲女兒:深夜發文怒懟網友

郭雲神奇 2025-03-07 22:41:33

最近這幾天,12歲的甜馨在社交媒體發布了一篇長文。

這個本該在校園裏無憂無慮的少女,用“我的皮膚為什麽非要變得特別白”、“整容是18歲以後才能做的事”等堅定的語句,向鋪天蓋地的惡意評論發起反擊。

她控訴的不僅是關於外貌的謠言,更揭露了被同學當作“流量工具人”的校園冷暴力——

那些帶著目的接近她的同齡人,在社交平台收割完關注度後便轉身孤立她。

這場看似尋常的星二代風波,撕開了互聯網時代未成年人成長的隱秘傷口:當父母的流量遺產與校園社交規則碰撞,被凝視的青春該如何安放?

甜馨的故事,從出生就注定不平凡。

作為李小璐與賈乃亮的女兒,她早在2014年《爸爸回來了》節目裏就以一句“我們白著呢”成為國民閨女。

彼時3歲的她像顆未經雕琢的鑽石,在鏡頭前自然流露的童真治愈了無數觀眾。

然而這場始於綜藝的全民寵愛,隨著父母婚姻破裂逐漸變質。

2017年其母李小璐「做頭發事件」爆發時,甜馨剛滿6歲。

成年人世界的緋聞化作網絡空間的狂歡梗,“做頭發”的調侃從微博彈幕蔓延到校園走廊,讓這個原本被父母保護在羽翼下的孩子,第一次直麵輿論的暴風雪。

如果說父母的離婚讓甜馨過早見識了人情冷暖,那麽社交媒體的崛起則將她徹底推入流量狩獵場。

繼承母親李小璐的美貌基因,甜馨開始在小紅書、抖音分享生活:

cos初音未來的青澀嚐試、與閨蜜的下午茶自拍、鋼琴考級的練習片段……

這些普通少女的日常,在眾多粉絲的圍觀下被無限放大。

當網友發現她褪去嬰兒肥後越發精致的五官,質疑整容的聲浪席卷評論區;

當同學發現與她合影能輕鬆獲得上萬點讚,“蹭流量”成了校園社交的新規則。

甜馨在長文中描述的困境令人心驚:“有的同學拍完合照發抖音,第二天就裝作不認識我”。

這場風波背後,是兩代人的流量遺產在作祟。

母親李小璐作為初代金馬影後,曾憑《奮鬥》等作品登上事業巔峰,卻在2017年因婚外情事件跌落神壇。

從影視劇女主轉型為帶貨主播的她,始終活在“劣跡藝人”的標簽裏,連帶著甜馨的每條動態下都充斥著對母親的道德審判。

父親賈乃亮雖以“受害者”形象獲得輿論同情,但沉迷直播帶貨的他被網友詬病“隻顧賺錢忽視女兒”。

父母曾經的星光成為甜馨的原罪,而互聯網的記憶像永不愈合的傷疤,時刻提醒著她“星二代”身份背後的陰影。

甜馨的遭遇並非孤例——

在短視頻重塑社交規則的今天,“蹭熱度”已成為青少年群體心照不宣的生存策略。

現在的學生都會刻意結交有網紅同學,很多人也承認“發與明星子女的合照能提升社交地位”。

這種功利性社交如同甜蜜毒藥:被追捧者困在虛假友誼編織的牢籠,追捧者則在流量狂歡中迷失自我。

甜馨控訴的“八百個監控安在身上”的窒息感,正是Z世代在虛實交織的社交場中集體焦慮的縮影。

麵對這場新型校園暴力,甜馨選擇了最直白的反擊方式。

她在長文中強調“父母給的基因就是最好的禮物”,用生物課學到膚色知識回擊外貌羞辱;

她搬出《未成年人保護法》駁斥整容謠言,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清醒。

母親李小璐的沉默與父親的缺席,意外鍛造了她早熟的心理韌性。

那些曾經傷害她的流量機器,此刻又將她捧上道德神壇。

這種集體情緒的反轉,暴露出網絡輿論場的荒誕邏輯:未成年人既是易碎品,又是消費品。

當流量成為衡量價值的唯一尺度,純真便成了稀缺品。

甜馨的遭遇讓人不禁發問:很多年前的事,為什麽要一個孩子來承受?

這個問題不僅指向她的父母,更指向每個參與這場狂歡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