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父母養老問題,已出國的獨生子女是繼續留在海外、回國還是每年定期往返?這一問題最近在社交媒體引起廣泛討論。
移居海外的獨生子女們反複思考著老人適應能力、醫療成本、社交壓力與自身職業前景等因素,在不同選擇間猶豫不決。
曾在美國留學的海萊接受九派新聞采訪時稱,“沒有哪個國家好到值得犧牲父母的晚年生活”。在德國與代碼打交道的吳叮說,“很難說回到國內後找工作情況會怎樣,不過我有時覺得,生活在現代社會並不難,不幹本行也起碼能解決溫飽問題,隻是收入多少而已。”
【1】“回來培養祖孫感情對我來說很重要”
@海萊 曾留學美國,回國已13年
我之前在美國一所高校讀會計專業的研究生,2012年畢業,回國至今已經13年。臨近畢業前一年,我就開始思考留美還是回國。
當時考慮了一段時間,也糾結過。父母養老怎麽辦?要接過來嗎?什麽時候才能接過來呢?他們語言不通,到這裏人生地不熟,如果過得不開心,再回去嗎?想了很多,都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畢業後,我在美國實習了一段時間。這期間,也是反複考慮的過程。如果把父母接到美國,無法享受當地醫保,隻能購買商業保險,各方麵開銷比較大。申請外籍身份的過程也很漫長,辦理綠卡要等許多年,且辦理期間每次回國都不方便。
我曾和父母交流過。他們對我去留的態度很開明,無論我留在美國還是回國發展,他們都可以接受。不過,比較明確的一點是,父母不願意去美國養老,因為語言不通。如果我留在美國,父母在國內養老,我很不放心。況且,沒有哪個國家好到值得犧牲父母的晚年生活。
待在美國的那段時間,我感覺到了當地的科學、教育水平,考過美國注冊會計師資質。那是我花一年多時間考下來的,當時想著留下來可以用來找工作。但就日常生活而言,我並沒有無比的幸福感。我讀的學校不錯,按當時的起薪,如在當地找工作,年收入約8萬美元。在美國是普通中產,回到國內也是如此,而且在國內也能發展得很好。
此外,倘若我要留美,在拿到美國國籍之前,無法參與這個國家大部分的政治、經濟生活。即使美國發生什麽事,也跟我沒關係。然而我的專業是會計,需要參與較多的經濟類活動。綜合考慮父母養老、職業前景與後代發展等因素,我最終決定回國。
回國是2012年,我到長三角地區工作,慢慢接受國內的氛圍和節奏。美國注冊會計師資質在國際間不通用,離開美國就無效,回國後,我又花三四年時間,考了中國的注冊會計師資質。
我目前在上海一家金融機構工作,60多歲的父母也從江蘇老家搬來了上海生活。確實,父母在身邊跟遠在地球另一半,感覺完全不同,焦慮程度也無法比較。雖然不住在一起,但父母年齡越來越大,需要人照顧時,我能及時趕到。在父母身邊的另一個好處是,跟老人接觸得多,可以有更多交流機會,把最新信息分享給他們。
在國外時,見父母是按年計算的,可能每年回來一次,甚至兩三年回來一次,這樣我很難接受。回國後,見父母則是按周計算的。如果父母願意,我會帶他們去旅行。他們曾是大學老師,平常對什麽感興趣,就自己學,也參加線上課程。他們玩社交平台玩得很好,我母親還當up主。我還慶幸的一點是,回來有機會培養祖孫之間的感情,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我做完決定之後,下一代未來可能還要再麵臨一次選擇——日後如果到國外讀書,是留在國外還是回來?不過,若幹年後,還需不需要到美國留學、美國還值不值得考慮,按現在的發展形勢,都很難說。不論怎樣,我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2】“定居德國的華人大部分等子女上大學後再回國照顧父母”
@吳叮 在德國工作近三年,準備今年回國
我今年30歲,到德國工作已經近三年,之前在歐洲其他國家留學。畢業後,找到現在這份工作,職位是data scientist(直譯“數據科學家”),可以理解成寫代碼的。目前我暫居德國,憑借的是藍卡(德國一種工作簽證)。雖然申請了永居,但還沒申請下來。
父母現在身體健康,我每年回國一兩次,再加上父母通過“探親簽證”過來,基本可以解決家人相聚的問題。但隨著父母年齡增長,將來如何照顧他們,是遲早需要麵對的。
我正在德國做一些收尾工作。我父母曾建議我,在德國多留幾年,現在他們50多歲,還有幾年才退休,身體也都健康,不需要人特別照顧。但我認為,既然最終大概率會回去,就不想在德國繼續待太久。至於我的職業發展,回到國內後,找工作情況會怎樣,很難說。不過我有時覺得,生活在現代社會並不難,不幹本行也起碼能解決溫飽問題,隻是收入多少而已。
我一位在慕尼黑生活近20年的朋友,去年8月為照顧父母回了國,他兒子已經上高中。在德國時,他從事藝術行業,這行對聲望、知名度要求很高,需要藝術品市場。回國後能否找到相應工作,對他的事業確實是一個挑戰。

圓桌討論
觀察、思考算是我的興趣,隻要有好奇心我就跟別人聊。為探討“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問題”,去年7月21日,我組織了一場圓桌討論,在雷根斯堡的家中舉行。
一位國際友人分享了討論紀要,其中包括對在德國生活各方麵的優劣勢分析,如生活質量、適應性、職業前景、住房、語言、收入等。討論後,可能的解決方案包括,接老人來德國、自己回國或者老人入住養老社區等。據我了解,在德國定居的華人華僑,大部分是等子女上大學後,再回國照顧父母。
我認為,如果把國內父母接來,主要麵臨的是老人的適應問題。對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說,適應德國社會還需要很大的成本,更何況老人。他們不會德語,也不了解德國社會。德語非常難學,尤其到了身體不舒服時,學習成本更大。老人在老家生活了幾十年,突然到這邊,適應起來極具挑戰性。其次是醫保問題。即使德語學得很好,一位60多歲的老人到德國來,參加醫保需要約2000歐元(折合一萬多人民幣)。
就目前情況,對於德國的華人華僑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問題是無解的,很難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案。這次討論如果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幫助,就是很好的。如果你還在糾結,實在想不明白,不妨跟人聊聊。選擇時,可以按優先級排序,不能“既要又要還要”,能滿足前幾個就已經非常好了,普通人很難麵麵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