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2)日,廣東一名醫學博主上網發帖稱,自己為病人開出治療方案,對方查詢DeepSeek後稱有問題,自己“氣得又查了一遍醫學指南”,結果發現醫學指南更新了,自嘲感覺“天塌了”。DeepSeek真的這麽厲害?它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否靠譜?DeepSeek真的會取代醫生嗎?23日,上遊新聞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有資深醫生表示,人工智能在某些醫療領域的確表現出色,但目前看來並不能完全取代醫生的專業判斷和臨床經驗。
博主“孤芳自賞”發視頻稱,被患者用DeepSeek“質疑”。視頻截圖
醫生:DeepSeek的診斷是正確的
“天都塌了!病人DeepSeek後質疑我的治療方案,氣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發現指南更新了……”2月22日,廣東一位醫學博主“孤芳自賞”的網帖引起網友熱議。截至23日14時,該帖獲得15.2萬的點讚,近3萬條評論,1.1萬收藏。
在評論區,記者發現,評論區不少有醫療經驗的網友都表示遭遇過類似情況,網友“會隱身的大娃”回帖稱:“昨天出門診,給患者解釋完了。他給我看DeepSeek查的結果,和我說的一樣,患者誇我專業負責。”該網友調侃稱:“感覺離下崗的時間不遠了。”
23日,記者聯係上發帖博主“孤芳自賞”,他告訴上遊新聞記者:“患者用DeepSeek查過後,就相關治療方案有點疑問,和我谘詢了一下。”他表示,DeepSeek給出的診斷結果是正確的。“我們地方(醫院)有些藥沒有就用了替換藥,已經和患者解釋清楚了。”
有醫生向DeepSeek提問:患者帶著谘詢DeepSeek的結果來開藥,怎麽辦。網絡圖
有病人拿DeepSeek的診斷來開藥
記者調查發現,在社交平台上,還有一些醫生博主曬出了和“孤芳自賞”相似的遭遇。2月16日,博主“幻空°”發帖稱,上班時遭遇病人拿出DeepSeek的診斷方案,直接找他開藥的情況。
23日,上遊新聞記者聯係上“幻空°”。他姓孫,是深圳某醫院醫生。孫醫生告訴上遊新聞記者,2月16日,他在門診坐診時一個患者拿著DeepSeek給出的處方建議要求開藥。他一看處方單,主要是治療灰指甲的藥。孫醫生表示,從治療灰指甲來說,DeepSeek給出的處方是靠譜的,關鍵是要診斷。
孫醫生表示,他最後給患者開了藥,晚上回家就問了DeepSeek,遇上患者帶著DeepSeek的診斷方案,要求直接開藥該怎麽辦。“作為全科醫生,麵對患者攜帶非醫療機構(如Deepseek)推薦的藥物來就診的情況,應遵循以下步驟確保患者安全和醫療合規性。”記者看到,DeepSeek給出了7點建議。“Deepseek說得還算合理,最主要是要和患者溝通,告知用藥風險。”孫醫生說。
專家:患者看病不能盲從AI
DeepSeek真的會取代醫生嗎?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主治醫師胡偉看來,治療方案的製定必須基於準確的診斷,但準確地診斷出病情以及病情的分期,對於目前的AI(人工智能)是比較難的。例如,在查體過程中,醫生需要通過聽、觸、看等方法,準確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而這些判斷往往依賴於專業人員的經驗和直覺。如闌尾炎的查體,單純依靠AI難以完全替代專業人員的判斷,因為這些檢查結果往往需要結合臨床經驗和專業知識。
“有時候,人工智能給出的治療方案是比較準確的,也可能是最新的。”但胡偉也指出,治療方案的製定需要考慮患者的個性化需求,醫生在製定方案時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臨床經驗和數據進行調整。如果僅依賴AI生成的治療方案,可能會缺乏這種個性化和靈活性。“AI隨隨便便做出來的診療方案,可能大家也不敢用。”
胡醫生稱,人工智能在某些醫療領域表現得非常出色,尤其在影像學方麵,它在處理數據和圖像時的能力可能比人眼更為強大。因此,AI可以作為一種強大的工具,幫助醫生提升診斷效率和準確性,但不能完全取代醫生的專業判斷和臨床經驗。
孫醫生也認為,DeepSeek是一個工具,醫生和患者都可以借助這個工具來獲得幫助。“對於一些小問題,DeepSeek的診療還算可以。但後續發展如何不太確定,可能會替代一些簡單的診療吧。”孫醫生表示,他在臨床上遇到一些比較奇怪的一些檢驗結果時,也借助DeepSeek進行整理和分析,“主要是查詢相關文獻。”
不過,上遊新聞記者發現,在使用DeepSeek時,免責協議特別提醒注意。“當您在使用本服務谘詢醫療、法律、金融及其他專業問題時,請注意本服務不構成任何建議或承諾,不代表任何專業領域的意見。若您需要相關專業服務,應谘詢專業人士,並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作出決策。”
“對於那些對醫療知識知之甚少或半懂不懂的人來說,看到AI給出的診斷結果可能會感到困惑或焦慮。”胡醫生表示,AI的應用可能還會對部分患者造成心理壓力。胡偉指出,在應用AI工具時,患者切勿盲從,要破除對AI技術的迷思,理性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