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跟大家回顧一起發生在25年前的凶殺案。這起案件手段異常殘忍、情節匪夷所思,當時引起社會上極大的轟動。
一、
時間來到2000年9月3日,那一個酷暑難當的夏天。
這天,上海市閘北公安分局芷江西路派出所的民警接到一個報案。家住永興路595弄的居民說,樓道裏有股死老鼠的臭味,已經好多天了,懷疑是201室傳出來的。
201室住的是母女二人。女兒名叫張怡(化名),有點輕度弱智,人們暗地裏叫她“戇度”(滬語“傻子”)。
母親張麗華(化名)是個苦命的人。她是“老三屆”,風華正茂的年紀下鄉“修地球”。好不容易回了上海,結婚並生下女兒。沒幾年丈夫竟然意外身亡,留下孤兒寡母。
好在張麗華非常要強,她開出租車、炒股票,獨自把女兒張怡帶大。
鄰居說,聞到味道後,他們就去敲201的房門,發現隻有女兒張怡一人在家。一開始張怡說自己媽媽去外地了,鄰居想可能是因為媽媽不在家,家裏有什麽東西壞掉了,也都沒在意。
可一周過後,張母還未現身,那股惡臭卻更加嚴重。張母從未把女兒單獨留在家裏那麽長時間,鄰居覺得事有蹊蹺,於是決定報警。
沒想到,民警的到來也沒能讓張怡打開緊閉的大門。無奈之下,民警決定從陽台翻牆進入二樓。進到房間,隻見裏麵淩亂不堪,地上牆上都是水泥灰,五鬥櫥上及靠陽台門血跡斑斑。

惡臭是從陽台上一個30公分高的水泥台中散發出來。
而此時的張怡躲在屋裏,一言不發。
看到此情此景,民警心裏也有數了——張麗華估計已經遇害。果然,民警在陽台的水泥塊中發現了屍體。
法醫鑒定,死者就是張怡的母親張麗華。

很快,張怡向警方承認了自己殺害母親的事實。當天,自己嫌母親嘮叨,跟她發生打鬥,失手將她砸死。因為害怕被人發現,自己買了點水泥,把屍體藏了起來。
聽聞整個案件經過,鄰居感到非常震驚和不解。
一方麵是母女感情一向不錯。
張怡小時候發過一場高燒,留下了神經發育遲緩的後遺症。張母常常覺得是自己疏忽造成了女兒殘疾,內心十分愧疚。於是對她極盡溺愛,要錢給物。張怡多次留級,找不到工作,中學出來後就一直閑在家裏。
張怡的叔叔嬸嬸也向警方表示,以張怡的智力水平,很難相信她能殺人藏屍,恐怕另有隱情。

張怡
在警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審訊下,張怡終於說出:這一切都是楊珺替她出的主意。
二、
楊珺是誰?跟張麗華有什麽深仇大恨?
隨著調查的深入,事情真相漸漸浮出水麵。
原來,張怡和楊珺是初中同學。因為智力上的缺陷,張怡在學校隻有楊珺這唯一的朋友。為了討好楊珺,張怡對她有求必應,經常買零食給楊珺吃。
90年代末,張麗華炒股賺了錢,出手很是闊綽,每個月給張怡不少零用錢。至於女兒把零用錢花在哪裏,母親並不過問。
直到1998年,張麗華發現抽屜被撬,家裏少了2000塊,就問女兒有沒有拿。沒想到,張怡不僅承認了錢是自己偷的,還抖出楊珺長期向她借錢,基本不還,並教唆她偷錢的事實。
張麗華聽後勃然大怒,不僅把張怡暴打一頓,還衝到楊珺家大吵大鬧。據說也是罵得很難聽,問候了八代祖宗不說,還逼迫楊珺寫下與張怡不再來往的保證書。
張母的辱罵讓楊珺顏麵盡失,也因此懷恨在心,有了報複的念頭。
保證書保證不了任何事。私底下,孤獨的張怡還是跟楊珺恢複了“友誼”,兩人瞞著張麗華在外麵偷偷見麵。
此時,張怡開始不斷向楊珺抱怨,說自己媽媽管得太緊,零花錢也給得少了。
對張麗華恨之入骨的楊珺趁機提出:“要不把你媽殺了吧,你就可以繼承她的遺產,我們一起去做生意。”
起初,張怡並不同意。
又生一計的楊珺告訴張怡,自己給她找了一份月薪上萬的工作,就是要住到廠裏去。這確實讓張怡非常心動,可她明白母親不會讓自己接受這份工作的。
要說張怡確實頭腦簡單,她也不掂量自己幾斤幾兩。90年代的大學生都沒有月薪上萬,何況她初中還沒畢業。
不管如何,這一次張怡動了殺心。至於如何下手,這對她來說“超綱”了。
楊珺又“好心”給她出主意了。她說自己曾看過一部電視劇,裏麵凶手給受害者注射胰島素,警察完全看不出來。
於是,她倆化名去醫院配胰島素,但她們都沒有糖尿病,醫生根本不肯配給他們。最後,她們拿了一些安眠藥,又趁人不備偷到了胰島素。

8月23日夜裏,張怡的殺人計劃正式進行。張怡先是偷偷在母親的咖啡裏下了安眠藥,見母親睡著後給她注射了胰島素。
或許是注射時出了一點問題,張麗華並沒有如預期斷氣,反而在安眠藥效失去後逐漸醒過來。她迷迷糊糊之間,還向女兒發出求助!
張怡慌了。但此時她沒有良心發現,而是給她的“倀鬼朋友”,楊珺,打了求助電話!次日上午,楊珺就過來幫忙了。
最後,張珺騎在了被害者的身上,並和張怡一起,用磨刀石、木凳把張麗華活活砸死!
走的時候,楊珺還把張母的銀行存折和股票次卡統統帶走了。她告訴張怡:到時候東窗事發,這些錢她會用來救自己的好朋友。
沒過幾天,屍體漸漸散發出惡臭,張怡擔心事情很快會暴露。
楊珺告訴張怡,也是在電視裏看到,可以用水泥封住屍體,阻止氣味散播。於是她讓張怡隔壁建築商城買點水泥。張怡也不知道哪裏來的膽子,趁著夜深人靜,分了幾個晚上,最終把其母親的遺體糊在了陽台上。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沒想到水泥不僅不能隔絕屍臭,反而內部有很多空隙和裂縫,其堿性環境還會加速屍體的腐敗。
兩人的罪行很快就暴露了。
可憐的張麗華,她到死也想不明白,自己的親女兒竟然會夥同外人,將自己置於死地!
三、
到這裏,案情經過已經非常清晰了。但正在警察要逮捕楊珺的時候,意外發現楊珺已經懷有身孕,沒有即時抓捕。
算算時間,案件是8月底發生的,9月初暴露,楊珺是10月20日產下一名男嬰。也就是說,楊珺在殺害張麗華時,她已經懷孕8個月了!難以想象,一個即將要成為母親的人,親手殺死了另一位母親。
更匪夷所思的是,後來楊珺產下的男嬰,被她父親遺棄在了上海火車站。最後也沒有找回來。
這讓人不由感慨,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
對於兩人的判決,法庭出現了一些爭議。最後,張怡被複核鑒定為輕度神經發育遲滯,對作案行為的實質性辨認不全,具有部分刑事責任能力。楊珺也因作案時懷孕的事實,被免於死刑。最後兩人都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了無期徒刑。
辦案法官在2020年公布這起案件的一些細節,情節的殘忍和楊珺的殺意,讓網友感覺不寒而栗。

四、
看完這個案子,相信大家都會為張麗華的人生感到深深惋惜,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把自己殺死了——沒有比“弑親”更慘痛的人間悲劇了。
據說,案子被判下來後,張麗華的親戚因張怡的犯罪事實,還向法院提起訴訟,要剝奪她繼承母親遺產的權利。最後,張麗華辛苦一輩子攢下來的錢,就這樣被親戚瓜分掉了。
對女兒張怡,人們真是又可氣、又可憐。她並非沒有感情,在被“好朋友”教唆殺死母親後,她也非常後悔和難過。想必在監獄中的下半生,她也會活在悔恨之中。
這起案件中,楊珺是純粹的惡,是一種很沒腦子的壞,又蠢又壞。她利用張怡的信任,不僅花她的錢,吃她的用她的,貪心不足還唆使朋友偷盜。形跡敗露後,楊珺不知悔改。從她父親遺棄嬰兒的行為來看,恐怕就是在一個爛到根的家庭中成長起來。

楊珺
這起案件震驚社會之處還在於,一個智力低下的女孩在他人的唆使下,能犯下如此種罪。
長期缺乏的陪伴,和母親又難以溝通的張怡,在楊珺身上找到了認同、陪伴和接受,即便這份認可和陪伴一開始是因為張怡闊綽的出手帶來的。張怡向楊珺抱怨母親的管束,楊珺又和張母有過節,利用這一點,她釋放了自己的人性之惡。
當她計劃要殺死張麗華的時候,心裏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麽嗎?她真的覺得自己能全身而脫,毫發無傷嗎?
之前我們寫過,青春期孩子身邊的毒友誼比早戀還可怕。通過貶低、霸淩、控製等手段,壞朋友真的會把孩子帶上錯誤的道路。小則撒謊、逃課、作弊、違反各種規則;嚴重的學會抽煙、酗酒、甚至嚐試危險行為。
有些孩子或許是性格軟弱,或許是缺乏父母的陪伴,很容易對朋友產生依賴。為了維係友誼,討好朋友,他們往往會瞞著父母,做出違背意願的事情。
其實,大多父母對孩子交朋友都是支持和鼓勵的,但朋友之間究竟是什麽樣的相處模式,了解並不多。
就像張麗華,因為忙於賺錢對女兒的交友情況和心理變化並不了解,一味給錢隻會讓女兒越陷越深。等到發現張怡身邊有個「倀鬼朋友」,但為時已晚了。
這個案子提醒我們,不要小看朋友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作為父母,能及時發現並引導孩子遠離毒友誼,能避免許多的遺憾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