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5萬元到日本買房:低價背後的浪漫與匱乏
文章來源: 南方周末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中國農曆新年伊始,遠在日本北海道小樽的雪,已積成半尺厚的棉絮狀。在低價買下的一戶建房子裏,攝影師尼鹿和朋友一起圍爐取暖。
一個月前,“中國人3.5萬元(以下貨幣均為人民幣)到日本北海道買下一戶建”的消息,衝上社交媒體熱搜。
在日本,一戶建通常指的是獨立住宅。由一個小院、停車場、部分私有道路,以及2至3層的木造小樓構成。
網友驚歎於價格與麵積的強烈反差:170平方米,有四臥、兩廳兩廚二衛,還有倉庫、地窖和多個儲物間。
這讓許多中國人的目光,再次聚焦於日本房產市場,尤其是北海道地區那些看似 “白菜價”的房產。
然而看似誘人的低價背後,卻隱藏著諸多隱形成本與生活不便之處:高昂的維修費用、稀缺的醫療資源、不便的交通……
不少受訪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要被“低價”二字所迷惑。尼鹿認為,一定要多看房子,多了解後,再作決定。
此刻,小樽的雪仍在下,鶴崗的暖氣管道轟鳴如舊。那些帶著行李箱的人,有人找到了心安處,有人仍在風雪中尋找答案。
一個月前,“中國人3.5萬元人民幣到日本北海道買下一戶建”的消息,衝上社交媒體熱搜。這讓許多中國人的目光,再次聚焦於日本房產市場,尤其是北海道地區那些看似
“白菜價” 的房產。(受訪者尼鹿供圖)
低價買下日本老房
尼鹿對小樽的冬天情有獨鍾。
她漫步在街頭,腳下積雪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路旁的木質建築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宛如一幅浪漫的油畫。這裏很適合拍照,仿佛電影《情書》中那充滿文藝氣息的場景。
作為一名攝影師,尼鹿來小樽工作和旅遊的次數多了,就萌生了在這裏定居的想法。
這套建於1966年的房子,雖然樓齡較老,但在上世紀90年代進行過整體翻新。當尼鹿第一次走進這所房子時,眼前的景象讓她有些驚訝。
房子占地麵積達170平方米,建築麵積為70平方米。內部布局合理,有4個臥室、2個客廳、2個廚房、2個廁所,還有倉庫、地窖和多個儲物間。
更幸運的是,房子裏家具家電配備齊全,可以“拎包入住”。
“內部空間布置得比較合理。”尼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由於原房主急售,僅開出了3.5萬元的低價。房屋內的其他狀況,基本上沒有損壞。
尼鹿將這一消息分享在她的社交平台上,還配上了房子的照片和視頻。照片中,房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溫馨而寧靜。視頻裏,尼鹿開心地在各個房間穿梭,展示著自己的“新家”。
這一分享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尼鹿瞬間成了網絡話題中心人物。
不過,有人羨慕不已,有人則表示懷疑:“3.5萬就能買170平,還帶家具家電,這也太不可思議了!”“是不是有什麽陷阱?”
尼鹿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幾年前,原房主買了這套房子,用來度假,後因年事漸高,於是打算轉手,對價格也很爽快。
“如果是事故房,中介會提前告知。”尼鹿補充道,在辦理購房手續的過程中,雖然遇到了一些繁瑣的程序,但在當地房產中介的幫助下,一切還算順利。最終,加上手續費和維修費,尼鹿總共花費6萬多元,就擁有了這套“精裝修”的一戶建。
與東京市中心到處都是高樓林立不同,小樽市以低矮的建築為主,街道也比東京寬一點。此外,日本的一戶建,很多都建在離車站較遠的地方,離車站近的都建成了公寓樓。
尼鹿在物色這套房子時,最看中的是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步行至小樽車站僅需10分鍾;兩三分鍾就可以到達日常采買的社區超市。要是需要前往大型超市,駕車5分鍾就到了。
“當時買的這套房子是撿漏。”尼鹿說,因為原房東急售,如果不賣出去,他還要過來鏟雪,不想再承擔維護成本。“這個價格,在小樽市來說,算是可遇而不可求。”
鄭利泉在日本從事房地產中介工作。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他日常經手的交易中,小樽市中心的一戶建價格,通常在20萬元上下波動。
鄭利泉還透露,小樽的房產市場近年來整體比較平穩,但偏遠地區的房子由於交通不便、配套設施相對落後等因素,價格會偏低一些。
在低價買下的一戶建房子裏,攝影師尼鹿喜歡和朋友聚在一起圍爐取暖。(受訪者尼鹿供圖)
“低價房陷阱”
在小樽,低價的房子往往帶有隱形的“加價”。
鄭利泉在北海道做了十年的房產顧問。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了一份一戶建的維修清單:防白蟻處理年均3000元,屋頂翻新每坪(3.3平方米)需4000元,而北海道的“雪害保險”更是剛性支出,年費可能在2500元到8000元之間。
這些費用,對於許多初次購房者來說,往往是意想不到的負擔。
鄭利泉見過太多“候鳥業主”的困窘。他回憶,曾經有一位中國買家,因為忘記冬天過來鏟雪,積雪壓塌了鄰居家的圍牆,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糾紛。
“鏟雪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鄭利泉算了算,除雪機械租賃費每小時250元,人工費更貴。例如,50平方米的小型住宅,清掃費用可能在720元左右。
更令人關注的是,在小樽,醫療資源匱乏,給當地居民和外來購房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在這裏生活了七年的陳明峰,對此深有體會。
兩年前,他的妻子在半夜突發急性腸胃炎,疼得在床上打滾。陳明峰趕緊撥打急救電話,然而救護車卻因為道路積雪和交通擁堵,過了近一個小時才趕到。“那一刻,我真的感到無助。”陳明峰說,他們居住的地方離市區有點遠,醫療資源少,再加上天氣原因,救護車來得特別慢。
陳明峰的經曆並非個例。
不少受訪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即使是常見的病症,也需要驅車前往劄幌等鄰近城市就醫。且小樽本地的醫療設施營業時間較短,夜間和周末的急診服務幾乎無法滿足需求。
交通問題也讓陳明峰頭疼不已。他的房子位於小樽郊區,周邊公共交通極為不便。每天早上,他都要步行二十多分鍾到最近的公交站,而公交班次又少,稍有不慎就會錯過,導致一天的計劃被打亂。
“有時候早上起晚了,或者路上耽擱了,錯過一班車,可能就要等上一個小時。”陳明峰苦笑道,“這裏的公共交通不像大城市那麽方便,尤其是冬天,路麵結冰,步行更加困難。”
鄭利泉透露,在小樽生活,看似是一個實現生活夢想的捷徑,但背後隱藏的隱形加價和生活不便,會給購房者帶來諸多困擾。
“很多人被低房價吸引,覺得在這裏買一棟房子,過上田園生活是件很美好的事。”他說,但實際上,這裏的冬天漫長而寒冷。此外,除雪、維修、保險等費用加起來,可能比買房本身還要貴,要避免陷入“低價房陷阱”。
鄭利泉見過太多“候鳥業主”的困窘。他回憶,曾經有一位中國買家,因為忘記冬天過來鏟雪,積雪壓塌了鄰居家的圍牆,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糾紛。(受訪者尼鹿供圖)
不過在小樽,遠離內卷的日子畢竟溫和許多。除去房租,剩下的錢用來支付日常開銷綽綽有餘。
尼鹿選擇小樽,有著自己明確的職業規劃。她將購買的一戶建改造成攝影工作室,主要承接寫真業務,客戶大多是情侶。雖然定價相比東京低了30%,但憑借著優質的服務和獨特的風格,月均訂單仍超過20單。
“近五年移居北海道的中國人中,43%選擇開民宿、手作店等‘非標準化職業’。”日本中央大學教授山田昌弘研究發現,這些年輕人不像本土人背負“成功期待”,反而更擅長將興趣變現,轉化為實際的收入來源。
當新年到來之際,房產中介們不約而同地更新了宣傳語。小樽打出了“房價是夢想的啟動金”。中介櫥窗的倒影裏,東亞青年們匆匆掠過的身影,在低房價的映照下,清晰地折射出不同的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