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離開,還是不離開?擁有十多億消費者的中國,是蘋果的第二大市場。
每部iPhone上都有一個標簽,寫著“加州設計”。
這款簡約俐落、深深融入現代人生活的裝置,雖然確實是在美國設計的,但它的誕生地,多半是在千裏之外的中國。如今,這個國家正因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高額關稅政策首當其衝,部分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甚至飆升至245%。
蘋果公司每年銷售超過2.2億部iPhone,據多數估計,約九成都在中國製造。從亮麵螢幕到電池模組,蘋果產品的許多零件都是在中國生產、采購並組裝成iPhone、iPad或Macbook,再出口到其最大市場——美國。
對這家企業來說,幸運的是,特朗普上周突然宣布,將智慧型手機、電腦和部分電子設備排除在關稅清單之外。
但這份寬限可能隻是曇花一現。
隨後,特朗普在社交媒體Truth Social上表示,還會有更多關稅:“沒有人能幸免”,並指出政府正調查“半導體及整個電子供應鏈”。
曾是蘋果公司優勢的全球供應鏈,如今成了其弱點。
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彼此密不可分,而特朗普突如其來的高額關稅徹底打亂了這層依賴關係,也引發一個關鍵問題:究竟誰更離不開誰?
救命稻草變成了威脅
蘋果公司是全球最值錢的企業之一,而中國一直作為它的組裝基地而獲巨大利益。這不僅讓中國向西方展現其製造實力,也帶動了本地創新。
蘋果早在1990年代便透過第三方經銷商進入中國市場,販售電腦。
1997年左右,蘋果因無法與對手競爭而瀕臨破產,當時正向對外投資開放的中國,成了它的轉機。那時,中國渴望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蘋果在中國的第一家門市於2008年7月19日開幕,地點位於北京市三裏屯的娛樂商圈。
直到2001年,蘋果才正式透過一家設於上海的貿易公司正式進軍中國市場,開始在當地生產產品。它與在中國營運的台灣電子製造商富士康(Foxconn)合作,最初製造iPod,接著是iMac,最後是iPhone。
隨著中國開始參與全球貿易——這其實是美國鼓勵的結果——蘋果在這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家中拓展了規模。
當時,中國還未具備製造iPhone的能力。根據供應鏈專家林雪萍的說法,蘋果挑選了自己的供應商,並協助它們成長為“製造業明星”。
他舉例說,北京精雕科技集團如今是高速精密加工設備的領先製造商,這類設備可用於高效率地製造先進零件。這家公司原本隻是切割亞克力(acrylic,壓克力)的小工廠,稱不上機械製造商,但最後開發出能切割玻璃的機器,成為“蘋果手機表層加工的主力”,林雪萍說。
2008年,北京主辦奧運,正值中西關係最熱絡之際,蘋果在當地開設了第一家直營店。此後迅速擴展至50家分店,門市外經常大排長龍。
隨著蘋果利潤不斷攀升,中國的組裝生產線也愈加龐大。富士康在鄭州設立的全球最大iPhone工廠,也因此有了“iPhone城”之稱。
對當時飛速發展的中國而言,蘋果代表的是西方先進科技的象征——簡潔、原創又高端。
如今,蘋果多數的iPhone仍由富士康製造,所使用的高階晶片則來自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廠——台灣的台積電(TSMC)。此外,製造過程中還需用到多種稀土元素,這些材料被廣泛用於音訊設備和攝影鏡頭。
根據《日經亞洲》的統計,2024年蘋果前187大供應商中,有約150家在中國設有工廠。
“對我們來說,全球沒有哪個供應鏈比中國更重要。”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去年在一次訪談中說。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美好時光: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在北京一場會議中。庫克曾多次造訪中國,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麵。
關稅威脅:幻想還是野心?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蘋果曾成功爭取將中國製產品排除在關稅範圍之外。
但這次,特朗普政府先拿蘋果開刀,然後才對部分電子產品暫時取消關稅。他們認為征收重稅能促使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
“那幾百萬個鎖螺絲、組裝iPhone的勞工——這種事情將會回到美國,”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本月稍早受訪時說。
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上周也說:“特朗普總統已明確指出,美國不能再依賴中國製造半導體、芯片、智慧手機與筆電等關鍵科技產品。”
她補充說:“總統指示下,這些公司正加速將生產遷回美國。”
但外界普遍不看好這項說法。
蘋果將組裝作業遷回美國的想法“完全是幻想”,曾任蘋果學術顧問委員會成員的伊萊·佛裏德曼(Eli Friedman)說。
他表示,早在2013年他加入該委員會時,蘋果就提到要將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中國依賴,但從未考慮過美國。
佛裏德曼補充說,蘋果接下來十年進展有限,直到疫情期間中國嚴格封控、影響生產後,才“真正開始努力”。
“目前最重要的新組裝地點是越南與印度,當然大多數的組裝仍在中國。”
蘋果未回應BBC的提問,但其官網指出,其供應鏈橫跨“數千家公司、遍布50多個國家”。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中國無可匹敵的供應鏈,是吸引富士康等外國製造商的重要原因。
未來挑戰重重
若蘋果改變目前的供應鏈結構,對中國將是重大衝擊,這個國家正試圖在疫情後重振經濟。
2000年代初中國想成為西方製造業重鎮的很多理由如今依然成立——這能創造數十萬個工作機會,並讓中國在全球貿易中保持關鍵地位。
“蘋果正處於美中對立的核心位置,而關稅突顯出麵對這種風險的代價,”供應鏈顧問吉加·迪希特(Jigar Dixit)表示。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何中國未對特朗普的威脅低頭,反而以125%關稅反擊美國商品,同時對多種關鍵稀土礦物與磁體實施出口限製,打擊美國供應鏈。
當然,美國對中國其他產業持續施加的關稅仍將造成實質傷害。
而且不隻是中國,特朗普明言將針對所有與中國供應鏈相關的國家。例如,蘋果已將AirPods生產移至越南,但在特朗普暫停前,該國也麵臨高達46%的關稅,因此將產線轉移到亞洲其他國家也不是解決之道。
“像富士康這種需要容納十萬人以上的大型組裝廠,隻可能設在亞洲,而這些國家都麵臨越來越高的關稅壓力。”佛裏德曼說。
蘋果接下來該怎麽做?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2024年9月,蘋果廣州門市店內新品銷售首日。
如今,蘋果要應對中國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因為中國政府正在加快發展本土先進科技產業,力拚美國。
林雪萍指出,既然“蘋果培養了中國電子製造的能力,華為、小米、OPPO 等廠商就能沿用這條成熟的供應鏈”。
去年,蘋果已被華為與Vivo超越,不再是中國最大智慧型手機品牌。由於經濟疲弱,中國消費者的支出意願不高,加上中國禁止ChatGPT,也讓蘋果在AI功能手機領域失去優勢。今年1月,蘋果甚至罕見地對iPhone提供折扣促銷。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益收緊控製之下,蘋果也不得不配合政策,限製自家裝置上的藍牙與AirDrop功能,以防民眾藉此分享政治資訊。蘋果還挺過中國對科技業的整肅行動,這些行動連阿裏巴巴創辦人馬雲都難以幸免。
盡管蘋果宣布將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約合3,780億英鎊),但可能仍不足以讓特朗普政府滿意。
麵對特朗普政策的多變與不確定性,外界預期還會有更多突如其來的關稅,讓蘋果措手不及、難以應對。
迪希特表示,就算未來再針對智慧型手機征收關稅,也不至於對蘋果造成重創,但無論如何都會對其供應鏈造成“營運與政治上的壓力”,而這條供應鏈短期內根本難以重建。
佛裏德曼補充說,上周智慧手機獲得關稅豁免,確實讓這場危機的嚴重性有所降低。
“但這絕不代表蘋果可以鬆懈。”
王凡(Fan Wang)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