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DeepSeek的成功是中國教育的勝利嗎
文章來源: 紐約時報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去年12月,在邯鄲的河北工程大學,一名學生正在準備2025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
在許多中國人看來,DeepSeek的成功是中國教育係統的勝利,證明後者已經與美國的教育係統不相上下,甚至已經超越了美國。
DeepSeek是一家震驚人工智能界的中國初創公司,該公司創始人稱,其背後的核心開發人員和科學家團隊都曾就讀於中國的大學。這與許多中國科技公司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它們通常都會尋求在國外接受教育的人才。
中國網民對美國人的震驚反應津津樂道,一些人指出,中國每年都培養出大量科學博士。一篇博文的標題寫道:“DeepSeek的成功,證明了我們教育絕對牛”。
來自海外的讚譽也紛至遝來。通訊平台Telegram的創始人帕維爾·杜羅夫上個月表示,中國學校的激烈競爭助長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成功。他在網上寫道:“如果美國不改革教育體係,就有可能把科技領導權拱手讓給中國。”
現實情況要複雜得多。是的,中國在教育,特別是科技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這有助於培養大量人才,這對中國到2023年成為人工智能領域世界領導者這一雄心至關重要。
但在課堂之外,這些畢業生還必須麵對各種障礙,其中包括嚴苛的企業文化和執政黨共產黨不可預測的政策。在現任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領導下,共產黨強調的是控製而非經濟增長,並不惜打擊其認為影響力過大的科技公司。
DeepSeek之所以能夠躲過這些壓力,部分原因是它保持了低調,其創始人宣布致力於知識探索,而不是急功近利。但它還能這樣堅持多久有待觀察。
“中國有很多年輕、有活力、有才華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我認為從這個角度來說,中美之間的教育差距並不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麵,”杜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係教授陳怡然說。“製約因素其實來自其他方麵。”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教育係統的實力與國家的全球地位息息相關。中國政府在高等教育上投入了巨資,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曾經非常少,但在過去20年裏增長了14倍多。中國多所大學現在已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盡管如此,幾十年來,中國最優秀、最聰明的學生都去了國外,而且很多都留在了那裏。
從某些指標來看,這種情況正在開始改變。
2023年,中國頂尖學府之一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過去20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急劇增長。
2020年,中國培養的STEM畢業生人數是美國的四倍多。根據芝加哥研究中國的智庫MacroPolo的研究,自2018年以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增加了2300多個本科專業。
MacroPolo發現,到2022年,全球近一半的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來自中國的本科院校,而來自美國本科院校的研究人員僅占約18%。雖然這些頂尖研究人員大部分仍在美國工作,但越來越多的人在中國工作。
“過去幾年培養出了這麽多人才。他們得有地方去,”MacroPolo的創始人馬暘說。
華盛頓還以國家安全為由,加大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某些領域的中國學生獲得美國簽證的難度。
“如果他們無法出國,他們就會創辦一些公司”,或者為中國公司工作,馬暘說。
有人批評中國的教育體係過於側重應試,扼殺了創造力和創新力。馬暘承認,中國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並不平衡,並非每個項目都能培養出一流人才。但中國的頂尖學校,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是世界一流的,DeepSeek的許多員工都曾在那裏學習。
悉尼科技大學研究中國創新教授的教授瑪麗娜·張(音)表示,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政府促進了學術界與企業之間更緊密的聯係。它向研究項目投入大量資金,並鼓勵學術界為國家人工智能計劃做出貢獻。
然而,政府參與也是中國創新麵臨的最大潛在威脅之一。
目前,北京對人工智能行業暫且給予厚待。但在2020年,中國政府認為自己對阿裏巴巴等大公司的控製力太弱,對中國科技行業發起了為期數年的全麵打壓。(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鋒從之前專注投機性交易轉向人工智能,部分原因是中國政府另一項對投機性交易領域的打擊行動。)
隨之而來的科技公司裁員以及該行業未來的不確定性令這個曾經吸引許多中國頂尖學生的行業不再具備從前的吸引力。相反,數量創紀錄的年輕人選擇去競爭工資低但較為穩定的公務員工作。
香港大學研究中國科技創業的教授王彥波(音)說,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行業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受到人才流失的影響,部分原因是它得到了政治上的認可。他預計,在年輕人的推動下,中國很快會出現更多成功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但他還說,如果北京近年來對大型科技公司更寬鬆一點的話,不知道中國的人工智能格局會發展成什麽樣子。
“中國長期的人工智能競爭力不僅取決於它的STEM教育體係,還取決於它對私人投資者、企業家和營利性公司的處理方式。”
去年,上海人工智能大會上的中國展台。
即使在民營企業,雇員也常常必須應付急功近利的要求。這導致了一種即便在中國也被廣泛接受的刻板印象——中國工程師更擅長改進別人的創新,而不是提出自己的創新。
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鋒也對此表示遺憾,“頂尖人才在中國是被低估的。因為整個社會層麵的硬核創新太少了,使得他們沒有機會被識別出來,”他在去年指出。
DeepSeek的成功可能既取決於它與其他中國科技公司的不同之處,也取決於與這些公司共同的優勢。它的資金來自其母公司對衝基金的利潤。梁文鋒還表示,公司除了計算機科學家外,還會雇用人文學科學生,營造一種自由的知識氛圍。
自從DeepSeek取得突破性成功以來,一些聲音敦促更多中國公司效仿其模式。DeepSeek總部所在的浙江省黨委在網上發表評論稱,需要“相信年輕人才”,並給予領先企業“更多創新資源調配權”。
但對中國來說,要想利用其受過良好教育、雄心勃勃的人工智能人才,最好的方式可能是政府不要插手。
“創新需要盡可能少的幹預和管理,”梁文鋒在另一次采訪中表示。“創新往往都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