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通縮陰影重新籠罩中國經濟](/upload/album/fb/df/33/2800ed7836640kWvLpWm.webp)
1月份,中國PPI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2.3%。
本周日,中國官方發布的最新經濟統計數據顯示,春節過後,中國經濟的消費通脹與製造業通縮壓力再度達到數月以來的新高水平,而美國新政府的對華關稅措施也對困境中的中國經濟構成挑戰。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月9日發布的今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 (PPI)數據,受春節因素影響,中國全國CPI漲幅擴大,環比由上月持平轉為上漲0.7%,同比漲幅由上月的0.1%擴大至0.5%。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出現連續第4個月回升。與此同時,中國全國工業卻生產處於淡季。根據上述官方統計,1月份,中國PPI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2.3%。
中國政府在春節前連續出台經濟刺激政策,尤其是針對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市場實施了一係列降低利率和取消限購措施。與此同時,多地政府發放優惠卷、代金券等促銷方式,也對春節市場消費和影視票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業。本台記者搜索中國相關家電以舊換新數據平台的統計顯示,中國商務部年前發布《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購新補貼實施方案》以來,申請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的消費民眾已超過2000萬人,多達6000餘家商戶參與了這項政府主導的補貼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民眾在春節期間的消費活動並沒能避免經濟狀況的通貨緊縮,而市場疲軟、房地產低迷以及地方政府債務膨脹等仍對經濟增長的前景構成壓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接受官方中新網采訪時指出,春節期間,飛機票、交通工具租賃費、旅遊、電影及演出票價格分別上漲27.8%、16.0%、11.6%和9.6%;而豬肉和鮮菜價格分別上漲13.8%和2.4%。但與此同時,受假日及低溫天氣等因素影響,房地產、基建項目部分停工,建材等需求有所回落。而在消費品製造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價格下降0.5%,紡織業價格下降0.4%。
中國經濟在疫情過後複蘇乏力,此前以基建、出口為主導的傳統經濟模式正麵臨債務、就業和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困擾。盡管通貨緊縮對普通人來說意味著商品價格下降,但長期通縮壓力對整體經濟也構成威脅。以樓市為例,消費者往往會推遲購買房產等大額支出,期待價格進一步下降。而由此產生的市場需求不足,也會迫使與房地產行業有關的企業減少生產、暫停招聘,從而進一步引發商品打折銷售、盈利下降、再裁員等惡性循環。
香港中文大學(CUHK)商學院兼職副教授潘勇本周日向路透社表示,從中國各省已發布的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來看,平均目標均低於3%,這一狀況凸顯政策製定者們對中國經濟壓力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