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有媒體報道稱,一顆被命名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在不到7年內會與地球相撞。該小行星直徑約100米,麵積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聯合國就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首次啟動“行星安全協議”。
![這顆小行星7年內真會撞地球?會撞到哪裏?](https://d.ifengimg.com/w1080_h1191_ablur_q90_webp/x0.ifengimg.com/res/2025/743C8A6B490D1E5B8B8BD1CA12B5F046319967A6_size85_w1080_h1191.jpg)
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事件示意圖。受訪者供圖
這顆小行星真的會撞地球嗎?會撞到哪裏?將帶來多大危害?為此,《中國科學報》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李明濤。
直徑尺寸約為50米,正在遠離地球
《中國科學報》:2024 YR4是一顆什麽樣的小行星?
李明濤:2024 YR4是2024年12月27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的阿特拉斯望遠鏡係統在巡天觀測時發現的小行星。它的軌道比較奇特,繞太陽一圈需要4個地球年。其近日點在地球軌道以內,遠日點在地球軌道以外且接近木星,所以它在從外向內運行的過程中會穿越地球軌道,而穿越地球軌道的周期大約是4年一次。
它的直徑大概在40米到100米之間。尺寸區間範圍之所以比較大,是因為我們不確定這顆小行星的反照率。目前,根據近地小行星的平均反照率,估計它的直徑在50米左右。
《中國科學報》:它現在在什麽位置?
李明濤:去年12月下旬,科學家看到它的時候,它正在穿越地球軌道。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它,但它已離我們約幾千萬公裏。到今年4月,以人類目前的探測能力就看不到它了。2028年,它會再次靠近地球,我們將獲得下一次觀測的窗口。2032年12月,這顆小行星再次穿越地球軌道時,存在撞擊地球的風險。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我們差不多有8年時間來應對。
撞擊概率在變化,不排除降為0的可能
《中國科學報》:目前它撞擊地球的概率有多大?
李明濤:1月中下旬時,我們發現它撞擊地球的概率接近1%,目前這個概率已經升到了2.25%。
在推算撞擊概率時,一般是先算出小行星的軌道誤差分布區間,然後在這個區間裏生成很多虛擬小行星,比如10萬顆虛擬小行星,讓它們模擬軌道運行,最終看有多少顆會撞到地球,最後統計出撞擊概率。
概率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因為現有觀測數據有限。目前,我們對這顆小行星觀測的時間不到兩個月。類似於盲人摸象,我們隻摸到了它軌道的一部分,並由此推斷全貌。撞擊地球的概率會隨著軌道觀測數據的積累而動態調整。
《中國科學報》:為什麽國際社會如此緊張?
李明濤:雖然輿論界很關注,但其實科學家並沒有把它當成一件特別緊張的事,相對來說比較淡定。
我們在做的就是繼續觀測,掌握它的行蹤。到4月份觀測結束時,我們會有更多數據,而到2028年新的觀測窗口到來時,我們將能更清晰地判斷它撞擊地球的概率。屆時,聯合國會再組織討論,決定要不要設計防禦方案。
《中國科學報》:隨著數據量增加,有沒有可能最後發現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為0?
李明濤:不排除這種可能。2004年6月,人類發現一顆尺寸340米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小行星(又名“毀神星”)撞擊地球的概率一度升至2.7%。人們預測,它可能在2029年或2036年撞擊地球。如果發生撞擊,將釋放出6400萬億千焦能量,相當於15.3億噸TNT炸藥爆炸釋放出的能量。但隨著觀測數據的增加,2021年,科學家排除了它在未來100年內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萬一落在陸地上,或摧毀中型城市
《中國科學報》:如果存在撞擊地球的風險,在不加幹預的情況下,這顆小行星可能落在地球的哪個位置,造成多大的傷害?
李明濤:這顆小行星大概率不會直接落在地球表麵,而是在空中就解體。
如果落於地球,最大的可能性是落進海裏。根據目前我們計算出的隕落帶,2024 YR4理論上會隕落在南美洲-非洲-南亞這個條帶,而在這個條帶裏,海洋占據相當大比例。如果隕落在遠海,那麽對人類社會應該沒有太大影響;如果隕落在近海,可能會引發海嘯,使海濱城市受到影響。
如果隕落在陸地上,小行星在空中解體時產生的衝擊波、熱輻射、光輻射等,有可能摧毀一個中等城市麵積的區域。
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摧毀了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河附近地區約2000平方公裏的針葉林。爆炸的“肇事者”可能是一個直徑約65米左右的小天體。2013年,一個直徑約20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在俄羅斯車裏雅賓斯克上空二三十公裏處爆炸,爆炸當量相當於約30顆原子彈,導致當地近1500人受傷、3000棟房屋受損,損失大概為2億元左右。
如果按照以上事件推算,2024 YR4 倘若落在城市區,可能會摧毀一座中等城市,導致上萬人受傷,經濟損失可能遠遠超過車裏雅賓斯克事件。
《中國科學報》:按照人類現有技術,能夠采取哪些措施?
李明濤:目前最成熟的技術手段是發射航天器,高速撞擊小行星,使其改變軌道,與地球擦肩而過。2022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已經驗證了人類有能力改變小行星軌道。
此外還有一些正在探索的技術方法,比如通過引力牽引小行星、激光燒蝕小行星等。但是目前這些方法還不成熟。
沒有所謂的“行星安全協議”文件
《中國科學報》:“行星安全協議”是一個什麽樣的協議?它在應對小行星撞擊方麵有什麽作用?
李明濤:現實中並沒有專門的“行星安全協議”文件。這種說法最早來自一個名為西班牙人報的網站,記者寫成了“行星安全協議”。我們一開始看到“行星安全協議”時很吃驚,因為大家從來沒見過這個文件。
這個所謂“協議”實際是指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和空間任務規劃谘詢組(SMPAG)的撞擊響應機製。這兩個組織會通過報告的形式向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匯報,但並沒有冠以“協議”之名。IAWN的目標是協調全球資源開展小行星聯合觀測,一旦發現有小行星撞擊風險,就及時向國際社會通報。SMPAG的職能是在發現小行星撞擊地球威脅度高後,決定人類要怎樣應對。
這兩個組織是在2013年車裏雅賓斯克小行星撞擊事件後成立的。當時,國際社會認識到,小行星撞擊地球不是天方夜譚,人類需要把應對小行星撞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嚴肅對待。
2017年,兩個組織經過磨合協商,提出了預警、應對工作啟動的機製。如果一顆小行星的尺寸大於10米、撞擊概率超過1%,IAWN就要向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通報。如果撞擊時間在50年之內、撞擊概率超過1%、尺寸大於50米,SMPAG就會啟動應對工作。
從2017年到現在,這是這兩個組織第一次啟動真實的小行星撞擊應對工作。
《中國科學報》:目前中國在國際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的國際機製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李明濤:《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我國要建設近地小天體防禦係統。近年來,我國在小行星防禦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也正在醞釀開展一些工程任務、建設一些望遠鏡。目前,我國是IAWN和SMPAG的政府組織成員。
未來,我們不僅要全麵加強設備配置和性能,提升業務化運行的模型算法能力,還要培養專職從事小行星防禦的人才隊伍,為保衛地球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