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馬斯克的結局:功成身退?替罪羊?體製化妥協?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聊聊馬斯克的結局:功成身退?替罪羊?體製化妥協?

01

“東廠不敢殺的人我殺,東廠不敢管的事我管,一句話,東廠管得了的我要管,東廠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西廠!”

電影《龍門飛甲》的台詞,這幾天在美國,可謂“幻想照進現實了。”

馬斯克在特朗普授權下成立 “政府效率部”(DOGE)這幾天接續開始對 CIA、FBI、USAID 進行 “清洗”

2 月 3 日:美國國務卿宣布對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進行審查並重組。

2 月 4 日:USAID 所有員工被強製 “行政休假”,總部關閉;中央情報局(CIA)宣布向全體員工提出 “買斷計劃”,對主動離職的員工提供 8 個月的薪資補償,同時凍結招聘流程。

2 月 6 日:CIA 向全體員工發出 “工齡買斷” 郵件;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也麵臨類似情況,此前美國司法部發出正式文件,要裁掉所有參與調查 2021 年國會山事件的特工,馬斯克表示上街示威遊行的 FBI 特工涉嫌以聯邦政府雇員身份罷工反對政府,將被立即開除。

要知道,這三個部門在過去四十年,在全世界可謂“赫赫威名”。任何一部電影,又或者現實的“大片”要看不到這三個部門的影子,那就不能稱之為大片。

畢竟一般美國“顛覆”他國政府的三板斧都是:

USAID先出麵,資助拉攏“敵對”國家的反動派,在輿論上造聲勢;然後CIA出馬,派出教學人員培訓如何發動“顏色革命”;最後FBI 再給你來個WARNING。

其中,哪怕最不出名的USAID,其全球雇員也超過1萬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海外工作,年度預算高達 500 億美元,在過去四年累計撥款 2000 億美元。

這些讓一些小國總統聽起來都“頭痛”甚至“害怕”的存在,這幾天被“馬廠公”折騰成什麽樣了呢?

USAID經馬斯克 “清洗” 後,有說法稱員工被裁到隻剩 294 人,非洲局留12人,亞洲局剩8人。有傳言稱此次對 CIA、FBI 等情報、強力部門的裁員,可能有超過 9000 名特工麵臨下崗。

02

而且,這或許隻是開始。

馬斯克,這位曾以特斯拉、SpaceX顛覆汽車和航天業的“矽穀鋼鐵俠”,他的目標遠遠不止於此。

排在後麵的,從教育部到能源部,包括最近已經動手的“財政部”,都逃不掉這場以“裁員增效”為名的風暴。

雖然一開始不管是馬斯克還是特朗普都宣稱,DOGE部門的使命是“削減2萬億美元聯邦開支”。但是現在所有明眼人都能看清楚,其實際運作邏輯遠超“減費增效”範疇。

通過AI和大數據審查各部門財務,曝光“無效支出”,再以裁員倒逼機構“MAGA化”,本質上是一場針對民主黨建製派勢力範圍的係統性清洗。而這也被認為是“特朗普的政治清洗2.0版”。

而馬斯克一開始選擇下手的“USAID、CIA、FBI”,看似“萬事開頭難”,其實也是“很用心”的。

因為一方麵這些“準情報機構”擁有一定暴力職能,先解決掉能最大限度保障長時期的安全問題(畢竟隻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

另外一方麵這些機構裏麵有美國政府部門各個官員的大量黑料,而這些“百官行述”,可以讓馬斯克化身為“西廠馬公”,手握“賬本”,替特皇整肅異己。

但是,但是,想要達到政治目的。還有其他的各種方式。為什麽這場大清洗為什麽來的這麽猛,這麽狠呢?

03

首先,這場“清洗”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在那枚子彈射向特朗普的那一刻,特朗普和馬斯克都清醒的認識到,在這場“政治遊戲”中,雙方都沒有推出的可能了。除非他們能夠把民主黨建製派(深層政府)連根拔起,否則他倆能夠善終的可能性無限趨於0。

如果馬斯克對CIA、FBI、USAID的“清洗”計劃能夠順利推進,那麽民主黨建製派(深層政府)將會遭受重創。

CIA、FBI、USAID等機構長期被民主黨視為“全球幹涉”的工具,而DEI(多元化、公平與共融)項目更是左派意識形態的堡壘。馬斯克裁撤CDOEC(首席多元化官員執行委員會)、關閉USAID總部、清理教育部冗餘崗位,直接瓦解了民主黨的組織根基。

與此同時,這次“清洗”本質上也是對於情報部門的“忠誠度測試”。

2020年“國會山事件”後,特朗普對情報係統的信任跌至冰點。此次CIA、FBI的“自願離職”計劃(實質是變相裁員),實為清除“不忠者”,安插MAGA派係。馬斯克團隊通過查賬施壓,迫使部門自我淨化。

如果這次“清洗”推不動,又或者半途而廢。那麽在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特朗普想要做的任何改革都無從談起。而他用自己威望壓製的共和黨內的實力派,想必也會蠢蠢欲動。那麽到時候所麵對的局麵,就比現在要難辦多了。

而如果這次“清洗”能夠順利,那麽特朗普才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加冕”。所以“清洗”對於特朗普而言,是利遠遠大於弊的。

但是對於馬斯克呢?他的結局又會是什麽樣?

04

作為DOGE的操盤手,馬斯克既是特朗普的“利刃”,也是各方勢力的“靶心”。他的命運,其實在被兩股力量所牽涉。

首先是外部的利益集團的全麵反撲,被裁撤的4萬名聯邦雇員僅是開端,真正阻力來自軍工複合體、情報世家和民主黨盤根錯節的利益網絡。比如就在“清洗”開始不久,國防部表麵配合審查,卻任命SpaceX係高管把控信息流,實為“軟抵抗”。

而民主黨議員已聯合發起調查,指控DOGE威脅國家安全。近期《華盛頓郵報》曝光教育部數據審查、聯邦法官禁止財政部向DOGE提供數據,便是體製反製力量的體現。此外,其團隊頻繁越權訪問敏感數據(如財政部支付係統、能源部核機密),已引發多起訴訟和法院禁令,法律風險無限在放大。(更不用說一些上不了台麵的手段了)

而如果“馬斯克”軟了,或者露出一點破綻,很快利益受損的群體就會蜂擁而上,把他撕碎。

而與此同時,在特朗普集團內部,也不是沒有“競爭”。DOGE並非法定機構,而是特朗普以行政令設立的“私兵”。馬斯克的權威完全依附於特朗普的個人支持,一旦後者失勢或轉向,DOGE將瞬間瓦解。

而往往,內部的敵人和“讒言”或許才是最可怕的。

05

那馬斯克的結局會是什麽樣的呢?

“功成身退”的幻象

若是DOGE“戰績”顯著,馬斯克就像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把建製派打的稀巴爛,或許馬斯克可以成為一時的“齊天大聖”。但是之後呢,當四年後特朗普離開總統大位,他又靠什麽來保障他原來商業帝國的利益(特斯拉、X平台)以及與政府角色的利益衝突呢?他真的能功成身退嗎?

“替罪羊”的必然性

一旦改革引發重大危機(如恐襲漏洞、經濟衰退),特朗普為保政治生命,勢必與馬斯克切割。後者將獨自承擔“濫用權力”“破壞國家安全”的罵名,甚至麵臨刑事起訴。那麽這個時候有又誰能夠救他呢?(某神秘東方大國默默的舉起了手~)

“體製化”妥協結局

DOGE部分舉措被建製派吸納(如精簡合同、削減冗餘崗位),但馬斯克本人或因內鬥出局。最終,這場風暴將以“去馬斯克化”的方式收場,成為美國政治自我修複的注腳。

或許,他改變了美國?

大家的判斷呢?

某種程度上,圓方是有些期待“第四種結局”的,但是概率可能不超過1%。

馬斯克固然可以試圖用商業世界的“快刀”斬斷政治領域的“亂麻”,但是可能低估了體製的複雜性與反噬力。

當他以“馬廠公”的姿態橫掃華府時,或許忘了:在權力的遊戲中,沒有永恒的盟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查看評論(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