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票房男主”哪吒其實是印度人?民俗專家這樣說](/data/news/202502/09/3b934ff0dd436ff20fe395f189071624.webp)
2025春節檔新片總票房破100億人民幣,其中《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成為現象級電影,這一春節檔大嬴家截至周四(6日)下午票房已突破60億,並超越《長津湖》,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
3歲的吒兒成為最年輕的“百億票房男主角”,也引起了輿論的討論,包括對哪吒形象追根溯源。據福建民俗愛好者張繼州介紹,其實哪吒是印度人,關於其傳說不完全是《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編的,而是有更古老的藍本。
![](/data/news/202502/09/8e27c7b2c9bb7fddd5656c441fd61c92.webp)
《哪吒之魔童鬧海》成為本年賀歲檔票房榜首。(《哪吒之魔童鬧海》劇照)
張繼州介紹,哪吒本來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第三子,論起來應該是印度孩子。不過作為印度天王的兒子,哪吒應當沒有“故鄉”,隻是中國民間習慣給傳說人物安一個故鄉和生辰,如孫悟空那樣。其形象在唐代自西域流入,記載於密教儀軌中,後來再流入民間法術,並作為傳說人物被寫入小說。然而,其傳說並不完全是《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編的,而是有更古老的藍本,如宋代《五燈會元》中,“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不過,這種複生說法並不見於唐時佛經,或是從某個傳說,(甚至可能是印度、波斯起源的)植入。
被問及哪吒起源於佛教,後來卻被道教“吞並”時,張繼州對這說法不以為然,稱哪吒並未進入“主流”道教的視野,他個人認為吸收了哪吒信仰的民間法教並不是道教,僅僅是和道教有密切聯係。在宋元時期,哪吒作為一個信仰對象被保留在民間法術內,稱作“哪吒法”,之後通過《封神演義》等造神小說進一步推廣。
![](/data/news/202502/09/5dba3a6ebfee372f59e78166fb12e267.webp)
美術作品“哪吒”形象。(信息時報)
另一方麵,與很多人以為的不同,曆史上佛道從來沒有分得那麽清楚,即使是“主流”道教,吸收佛教、民間法教內容都不遺餘力(如摩利支天、神霄雷法等等),反之佛教也一直在吸收這些內容。
至於哪吒的風火輪是否也來源於印度,張繼州引述《尋找哪吒太子丟失的兵器》稱,風火輪首先是佛教的輪寶,後來成了在地上滾的法寶(是推不是踩),再往後才成了交通工具,還有流派的區別,有一腳一個輪的,也有單輪帶兩個腳踏的平衡車的,後一種又叫“火車”,道教尊神王靈官就是踩的這個,所以他有別稱“火車三五大雷公”。
![](/data/news/202502/09/3cd71f0e7de17feccd5de5f6f0ca014e.webp)
明朝王靈官圖像。(澎湃新聞)
就哪吒和名著之間的關係,張繼州解釋,《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大量吸收融合了宋元以來的話本等神話故事,再自行整理演繹。兩本書都有非常廣泛的受眾麵,基本上奠定了公眾心目中的哪吒形象,直至今天。然而實際上,雖然《西遊記》受眾更廣影響力更大,但《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有更加完整且具延續性的故事。
![](/data/news/202502/09/947ed5076e54797f07f8aba7b9f7ade6.webp)
《哪吒2》宣傳海報。(網上圖片)
談到哪吒的發型、被誤認為是女孩時,張表示,其抓髻其實是小男孩的發型,梳成一把、兩把的都有。這種發型自明清以來就是這樣,不論是小說還是神像上,這樣與年齡是相符合的,隻是再早的形象就相對比較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