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鑾雄又要跑了,不過這次是英國
文章來源: 壹地產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2016年3月,華人置業在倫敦又買了一棟樓。
在這之前不久,他剛剛花11億買下倫敦豪宅區St George Street 14號的永久產權。
這一次,他又拿出16個億,收購一幢剛落成不久的新樓:
牛津街61-67號,和蘇活大街11-14號。
牛津街是全球最奢華的購物天堂之一,一條街聚集了300多家世界大型商場。老舍當年來到倫敦說,從太陽一出來直到半夜,牛津大街總是被購物的婦女擠滿。
大劉也是來購物的。隻是和婦女們不一樣,他兩筆購物下來,花了:
27個小目標。
2016年,從俄羅斯到中國,英國都是世界各地富豪最熱衷的地方。這裏擁有全歐洲最好的金融中心,法律法規健全透明,市場包容度高。
那兩年,中國富豪們總想著去英國投資些物業。中民投的上置花7.5個億收購了倫敦金融城的法興銀行總部大樓,半個月後,又入手了Cazenove總部大樓。
同時入手的,還有萬達、綠地等等等。綠地準備把高樓的夢想開到倫敦,計劃在倫敦建成歐洲第一高住宅。碧桂園也準備把業務發展到英國,在伯明翰周邊:
開發房地產項目。
八年過去了。前兩天,大劉把牛津街的房子,掛到了二手市場。這是他在倫敦的最後一個物業了。
從去年6月開始,大劉陸陸續續把14 St George
Street、倫敦西區核心聖詹姆斯廣場區域的商業都掛牌了。鄰近白金漢宮的豪宅,也在出售中。
牛津街是最後一個物業。他持有八年,雖然價格還沒流出,但應該不低。同樣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商業,100 New Oxford
Street正式出售,價格漲到了1.4億英鎊。
就像剛開始的投資潮一樣,香港富豪們都開始出手甩賣了。去年1月,香港富商李德義直接出手了一個蓮花資產包,辦公、零售、教育、醫療和住宅等27個永久產權資產。
去年8月,香港鋪王黎永滔也賣出了兩棟商業。
大家都是大聰明,不賣不行了。今年4月以後,英國就要:
廢除非英居籍稅製了。
非英居籍稅製就是英國允許常住在英國的、但永久家園可能在別的地方的朋友,不就海外收入納稅。隻有在將海外收入匯入英國時才需要納稅,且免稅時間長達15年。
這個稅收優惠政策曾經吸引了一大波富豪,據統計,2021-2022財年,英國皇家稅務海關總署登記的非居籍人士大約有6.8萬人。
而非英居籍在英國往往都有海量的財產。牛津經濟研究院做過統計,在他們的調查對象裏,平均每個人的投資額是:
1.18億英鎊。
兩個月後,非英居籍的稅收政策變成了移民到英國的外籍人士,在4年內可以使用原政策,4年後就全球所得納稅。至於沒有打算移民的,當然是全球所得納稅了。
英國財政大臣說,這將是一個更公平的以居住地為基礎的製度。
別說這些外地富人了,英國本地的富豪們最近也有點煩。
去年英國工黨公布的秋季預算案,英國政府將對在英國的富豪們加稅:
提高雇主為員工繳納的國民保險;
提高資本利得稅,能源暴利稅,煙草、究竟、私人飛機等稅率;
取消私立學校增值稅豁免、修補遺產稅漏洞。
這是自1970年以來,新政府上台加稅最狠的一次。這些舉措實施後,能為英國帶來400億英鎊的稅收。
這份預算案公布後,很多人都不滿意,有人甚至在議會網站上發起聯署,要求再次舉行大選。
富人們不語,隻是真心實意地用腳投票。
2023年,大約有接近5000名百萬富翁逃離了英國。根據移民機構的預計,這個數字將在2024年進一步增長到:
9500人。
連斯諾克傳奇的奧沙利文跟世界第一的特魯姆普都移民香港了。
子姨看了下,去年英國人辦理移民的數字,高居全球第二。
至於排名第一的,子姨勸你就別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