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過去一年除了各種宏觀政策之外,和我們日常最貼近的關鍵詞就是刺激消費。諸如上海、蘇州、南京等大量的城市都想通過發放消費券來鼓勵人們消費。
但神奇的是,越是想刺激大家消費,趨勢反而越來越反常。
身邊同事每天的午飯從精致的Wagas外賣變成自己去周邊商場B1樓吃套餐;
春節放假鍾愛電影的同學,不再熱衷於看全春節檔電影,反而天天捧著手機看短劇;
原來路過沒啥人光顧的田子坊,成為新聞報道中遊客爆棚的景區,越來越多的人又開始重新聚集在田子坊。
好奇怪,大家的消費好像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改變。
不過仔細回想一下去年一整年的消費趨勢,確實有很多日常生活中不被關注的小細節,正在慢慢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這樣的影響還在被放大。
行業一邊在崛起,一邊在落寞。此消彼長,終究是一代更比一代強,而接下來向我們走來的則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新消費時代。
一、商場整體蕭條,B1、B2樓卻在崛起
不知道近幾年大家在逛街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很多知名商場紛紛關門倒閉。即使那些幸存下來的商場,很多也是少有人光顧。
據贏商雲智庫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國超50家零售連鎖品牌發生閉店動作,其中中高檔及以上檔次品牌占比57.8%、國外品牌占比近八成。
圖片來源:贏商雲智庫
幸存下來的商場也不代表隻要維持現狀就能高枕無憂了,因為人們逛商場的習慣一直都在變,而商場不得不跟隨這種習慣改變進行業態的調整。
從商場店鋪的布局更迭模式來看,原來奢侈品、黃金等商場收入占比最高、人流最多的店鋪都在一樓,同時這也是租金最貴的一層。
但現在商場租金最貴、人流最多的則是B1層,功能也不再是奢侈品而是餐飲、潮玩等類型的店鋪。這種商場店鋪業態改變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奢侈品,賣不動了。
圖片來源:恒隆地產年報
以上海恒隆為例,作為高端商場的典型代表,2024年卻呈現出收入和出租率下降的情況,股價也因業績不佳而大幅下跌,創下2000年6月以來的新低,年內累計跌幅接近50%。包括像芮歐百貨、新世界大丸百貨等,多數奢侈品牌紛紛從中搬離。
從以上現象不難看出,奢侈品在商場收入的份額占比呈下滑趨勢。
不過為什麽B1、B2能在這種情況下逆風翻盤成為商場的香餑餑呢?
首先就是交通優勢,上海多數商場都實現了地鐵直達,這種便利性為B1、B2帶來了巨大的客流量和商業活力。
能夠承接住巨大的客流,也是因為B1、B2層自身也在一直迭代發展,業態越來越豐富。
上海來福士廣場B1層的變化趨勢
以上海來福士廣場B1層改造為例,從品牌數量上看,三年時間品牌調整率超過70%,店鋪營業類目、品牌熱度都進行了更新,這也是多數商場B1的變革思路。
從原來的平價餐飲、小吃鋪、超市搖身一變成為泡泡瑪特潮流零售店鋪聚集地,餐飲也升級成奈雪的茶等熱門品牌。甚至像烤匠、大歎號、祐禾等品牌城市首店也都紮堆開在B1、B2。
這種業態的升級使B1、B2的店鋪完全能夠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畢竟現在去商場消費的人群,要不就是有明確的購買目標,像周邊工作人群去吃飯,要不就是單純的逛街,流程通常就是奶茶店—百貨店—餐飲店—離開。
樓上的店鋪對大家來說根本就沒有購買的需求,也就導致這些店鋪無人光顧的現象出現。
上下樓層商業模式之間的極大反差和對比,本質上也是消費群體的大規模“遷移”。誰能把握住顧客消費習慣的變化,誰就能在存量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這場地下與地上的博弈,最終將催生出更符合當下消費模式的商業形態。
二、電影市場低迷,短劇卻在遍地開花
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給行業帶來了一個開門紅,但是能否延續這種輝煌還尚未可知。
不過2024年全年的電影市場並不樂觀,無論是票房還是觀影人數都出現大幅度下降趨勢。
回想一下去年,你又在電影院看了多少場電影呢?
問了下身邊的同事,很多人從原來看電影的狂熱愛好者,每個月一定會去電影院看場熱門電影到如今一年到頭邁進電影院的次數屈指可數。
除了受到電影質量影響,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家已經找到了電影的替代品。
其中最火爆的肯定要屬短劇,“看短劇2個月花掉9000多元”“為短劇充值16000多元”。
過去一年,短劇成功取代綜藝、電影、電視劇,成為越來越多網民的“電子榨菜”。
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的規模達到了504億元,比電影票房要多78.98億,甚至有望在2027年突破1000億元的門檻。
用戶規模也已經達5.7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52.4%,越來越多的視頻平台也抓住機會開始轉戰短劇市場。
根據不完全統計,優酷2024年的劇集、綜藝、泛文娛、影演等內容加起來有大約200多部,而短劇數量則直接堪比半壁江山。包括去年在短劇市場持續發力的愛奇藝,無論是數量還是有效播放是指數倍的增長。
除了傳統的視頻平台,短劇的兼容性也是遠超電影,將銷售與劇情結合起來的創新手法,助推短劇市場獲得更多品牌的支持。
短劇相比於電影,除了便捷性和兼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受眾人群的廣泛性。
相比於電影市場是年輕人的主戰場,短劇則是覆蓋了全年齡段的觀眾,40歲~60歲觀眾占比高達49.4%。
“夕陽產業才是朝陽產業”,這句話在短劇市場再次得到驗證。
短劇市場的蓬勃發展除了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為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從抖音、快手等流媒體,到短劇的遍地開花,都證實了“小屏”才是當下影視產業的重頭戲。
不僅是因為行業的發展空間,更是因為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
三、外國遊客成為文旅市場的轉折點
與往年相比,今年中國旅遊市場出現最大的變化就是境外遊客的份額占比,多數城市都呈現出境外遊客同比上漲的趨勢。
其中最誇張的就是深圳,假期8天共接待入境遊客118萬人次,成為春節假期入境遊Top1城市。
不過也是因為外國遊客人數的增加,春節假期旅遊消費也實現了質的飛躍。
以上海為例,春節假期7天(1月28日~2月3日)線上線下消費共465億元,其中境外來滬客群消費金額同比增長28%,交易筆數同比增長63%。
外國遊客不僅帶動了春節消費總額,也成為各個城市景點人流的主力軍。
還是以上海為例,自從免簽施行後,外國遊客的人數一路飆升,去年全年入境人數高達456萬人次。
激增的外國遊客數量一方麵是讓那些熱門景區再度“熱上加熱”。不僅是武康路人多到需要交通管製,豫園也出現了遊客超負荷的現象。
另一方麵,外國遊客的到來也讓原來落寞很久的景區再次熱鬧起來。
2020年,田子坊有88家店鋪關門倒閉,後麵幾年也沒有得到比較好的發展。但2025年外國遊客的到來,使得田子坊如同20年前初走紅一般再度複活,成為外網的網紅打卡點。
除此之外,外國遊客不僅帶來了顯著消費和經濟潛力,更為國內英文導遊市場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持證導遊總數約為66萬人,其中外語導遊的比例僅為8.4%。但隨著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和大規模遊客的湧入,市場對小語種導遊的需求日益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文導遊的行情極為可觀,收入水平也因此水漲船高。
“2019年,大概是500~600元/天,現在都是1000元/天了”。
其實英文導遊的職責不僅是講解景點這麽簡單,更重要的是向外國人介紹一個真正立體的中國模樣。
四、春節購房或許就是地產止跌回穩的關鍵一步
回顧去年的房產市場,整體上看或許是曆史以來最難的一年了。
尤其是在銷售方麵的兩大指標上——銷售麵積和銷售額。
2024年首次雙雙跌破10萬億的規模,跟以往高峰數據18萬億比較起來,基本相當於腰斬了。
不僅是銷售方麵的指標有顯著的下滑趨勢,我國房企的規模也在逐年下降。
千億房企的數量從2020年巔峰時期的41家,飛速下滑到了2024年的11家,重新回到2016年12家千億房企的量級。
雖然2024年整體的房產行業是以“蕭條”為主旋律,但今年春節假期的購房市場卻再次燃起大家對樓市的信心。
根據中指數據,春節假期28個代表城市的新房日均成交麵積同比增長8%,其中二線城市新房日均成交麵積的同比增幅遠超一線城市。
像南京、南昌、武漢等地都實現了成倍增長的趨勢。
最突出的就是大連,春節期間新日均成交數量相比往年同比增長3161.5%。
其他城市春節期間新房日均成交數量,像成都同比增218.5%、福州同比增長192.9%,蘇州同比增91.2%,上海同比增59.2%,都再次刷新人們對於春節假期房產市場的預期。
這主要也是因為各地房企和政府想要抓住春節期間“返鄉置業”的浪潮,推出了很多促銷策略和政策。
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這些優惠政策的推出,為春節假期房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奠定基礎。
以廣州為例,不僅新房網簽量是一線城市同比最高的,二手房市場也超常發揮。
從2024年12月26日到2025年1月25日,廣州二手住宅網簽10038套,網簽量同比漲幅分別達到18.78%。
這已經是廣州連續第4個月的網簽量破萬,而這個數據也同樣證明了市場蘊藏著的巨大購買力。
回顧1月的房產市場,我們能看到很多城市出現了“日光盤”項目,深圳、上海、杭州,一二三四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上漲。
或許2025年的開門紅,能為全年樓市向好發展創造了非常好的基礎,同樣也希望會是地產止跌回穩的關鍵一步。
五、有沒有發現,最近消費越來越反常了
回顧2024全年的消費趨勢:
各類的商超開了又關,高層無人光顧、但B1、B2卻人流火爆;
電影院線大幅跌落,但短劇市場規模卻不斷擴大,國產3A遊戲也再創紀錄;
傳統奢侈品遇冷、豪車“標杆”銷量直線下滑,但新興品牌崛起,問界M9“國產高端”成了新寵。
像這樣的消費趨勢變化還有很多,甚至已經逐步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現象——消費市場的快速更迭。
其實誰也說不好哪種消費模式會長久的發展,現在短劇很火,但再過幾年又會出現新興的影視形式擠占短劇市場。
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過能夠確定的是,這些消費模式的轉變不僅僅是個人行為的轉變,更是社會發展趨勢所向。
這些看似有些反常、完全衝突的消費現象,實際上才是消費者真實需求的直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