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衝擊全球秩序,盟友麵對強權壓力選擇暫時退讓。但世界不會永遠讓川普予取予求,歐洲已有人低聲議論,認為應與中國拉近關係。
川普支持者迎來了振奮人心的時刻。按照他們的說法,這場勝利為新時代揭開序幕。在這個新時代裡,美國將毫無顧忌地運用自身實力來維護自身利益,而世界各國將陸續屈從。
對於川普陣營的核心成員而言,他國迅速讓步完全在意料之中。在他們看來,二戰後由美國主導、全球化的世界秩序早已經淪為一場騙局。尤其是在蘇聯解體後,美國看起來無懈可擊。但曆任總統居然放任無能的盟友和貿易夥伴搭便車享受美國安全保障,還掠奪美國人的工作機會。如今這些外國人就像被逮個正著的小偷一樣,感受到了川普那正義凜然、「美國優先」的怒氣,也明白局勢已經無法挽回。
曾任共和黨參議員的盧比奧(Marco
Rubio)多年來始終推崇雷根的強人外交政策。在轉而擁抱川普主義之後,他成為現任國務卿。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盧比奧表示他曾告訴其他國家的外交部長,「我知道你們在外交政策上已經習慣了按照自身的國家利益行事,而我們則多少要考慮全球或全球秩序的利益。但現在我們由一個截然不同的人領導。」
盧比奧甚至指出,那些利用非對稱性市場開放來對美國創造貿易順差的國家一直覺得奇怪,「我們怎麽這麽久」才看穿他們的花招。
「強權即公理」還能走多久?
從華府的角度來看,即使是富有且自豪的盟友看起來也選擇退讓。以歐洲為例,川普要求美國從丹麥手中購買礦產資源豐富的格陵蘭島。丹麥並未正麵對決,而是請求歐洲領導人避免發表可能激怒川普的言論。
難怪上個月川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聲稱「我們一定會得到」格陵蘭時,語氣顯得從容。川普堅稱,美國必須控製這座島嶼,因為丹麥無法保衛北極圈免受中國和俄羅斯的侵擾,他還嘲弄丹麥加強北部防禦的計劃隻不過是「增添了兩輛雪橇」。(川普沒說的是美國已經在格陵蘭駐軍。)
然而事實是,如果川普認為其他政府會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束手就擒,並自願順從這個「強權即公理」的新世界秩序,那他就大錯特錯了。
大多數盟友仍堅信他極力鄙視的戰後體係,並希望捍衛這套體係的基本要素。避免衝突隻是初步的戰術反應。布魯塞爾的高層官員解釋,第二步驟的計劃是要以金錢收買美國。儘管歐盟貿易官員已經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模擬川普加徵各種關稅對出口的衝擊,以及採取報復性措施的成本,但歐盟真正想達到的目標是避免全麵性貿易衝突。這也是為什麽歐盟執委會的高層會提出討好川普的建議──購買更多美國的液化天然氣。
理想狀況下,此舉可以終結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多個北約成員國承諾增加國防預算,並將多出來的數十億美元用於購買美國戰鬥機及其他昂貴裝備,也是出於相同理由。
然而,對於小問題採取安撫姿態和戰術性讓步能夠爭取到的時間有限。歐洲逐漸意識到更艱難的抉擇步步逼近。歐盟安全研究所所長埃弗茨(Steven
Everts)指出,川普的攻勢比預期中來得更廣泛且深遠。「我們原本以為攻擊會集中在貿易和經濟領域,也對此做好準備,」埃弗茨說。歐洲的計劃原本是藉由分散風險以維持全球化運作。「世界上有75億非美國人的人口,我們應該加強與他們的貿易往來,」他補充道。
但川普選擇的戰局觸及了歐洲的核心利益。馬斯克與其他美國科技巨頭共同對抗歐洲《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掀起的紛爭,使許多歐盟官員感到憂心。這項法案要求社群媒體公司必須管控平台上的錯誤資訊、仇恨言論及非法內容。歐洲官僚正在調查X(原Twitter)及其他公司如何審核內容,並可能對違規企業處以巨額罰款。X的老闆馬斯克直指這項審查製度令人髮指。(但他同時間也藉由社群媒體推崇極右和反移民的民粹煽動者,捲入了歐洲的文化戰爭。)
某位歐洲官員堅稱,網路上「赤裸裸的不實言論」──包括部分由俄羅斯和其他敵對勢力散佈以影響選舉的內容──正危及「歐洲的生活方式」。但馬斯克的抗議似乎得到了川普的注意。那位官員抱怨:「我們陷入了僵局。我們不能就這樣宣稱不會執行《數位服務法案》的條款。」
歐盟內部對於川普支持歐洲民粹民族主義者(尤其是匈牙利總理奧班)的做法,極為不滿。奧班的立場親俄又親中,經常促使他阻撓歐盟對這兩大勢力採取強硬政策。對於中間派的歐洲人來說,川普擁抱奧班嚴重影響整塊歐洲大陸的團結,進而衝擊歐洲的安全。
目前,歐洲領導人試著暫時遷就川普。少數民粹派領袖與他誌同道合,但有更多人是盤算著他很快就會分心並轉向其他目標。也有人純粹希望能熬過川普任期。但一旦川普讓盟友相信他們偏愛的世界秩序已經死去,盟友的立場和動機就會徹底改變。屆時,無所顧忌的歐洲友邦也會試圖欺瞞、抵抗並對抗這個充滿敵意的美國。現在,布魯塞爾、柏林以及其他歐洲政權中,已有人低聲議論,認為歐洲應該與中國拉近關係。
川普熱愛勝利。然而,許多盟友和對手仍希望他最終會失敗。一旦他們真正相信他的影響力無法逆轉,川普將發現這個世界不會再輕易屈服於他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