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關稅人”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在全球掀起關稅戰,首波揚言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貨物加征25%關稅,以及對中國征收10%關稅的言行已經引發全球經濟震蕩。特朗普再將目標鎖定台灣,瞄準全球當下最重要的的戰略物資半導體晶片。他放話稱將對台灣半導體廠征收最高可達100%的關稅。這將產生怎樣的影響?https://t.co/07tBeh19L9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February 7, 2025
隨後,他再將目標鎖定台灣,瞄準全球當下最重要的的戰略物資——半導體晶片(芯片)。他指出台灣在美國的晶片市場中占有98%的份額,因此放話稱將對台灣半導體廠征收最高可達100%的關稅,期望藉此促使其遷至美國,將晶片製造變為“美國製造”。
特朗普對台灣半導體廠征稅的言論,立即在台灣政壇及商業界引發震蕩,台股在蛇年首日開盤便大幅下跌,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同樣應聲下滑,之後回穩。
然而,美國用關稅戰瞄準台灣經濟命脈半導體產業,(特別是全球晶片代工龍頭廠商台積電TSMC來自台灣)已經引發全球關注。特朗普的關稅戰在針對半導體晶片能奏效嗎?台灣廠商如何回應呢?
據此,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科技民族主義》(Techno-Nationalism)作者艾力克斯·卡普裏(Alex Capri)向BBC中文表示,他預計“特朗普2.0”可能不僅會對台灣生產的晶片征收更高關稅,甚至連台積電向中國銷售的中階晶片(也就七奈米晶片)都有可能遭遇技術禁售令。
他說:“說到底,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團隊將大力推動台積電將更多製造業轉移到美國。”
位於台北的智庫“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錢思敏也認為,美國製造業回流是川普的目標:“我認為他是說真的。而且,還有很多可用的手段,讓廠商無法逃避。”
錢思敏告訴BBC中文稱,無論如何,台灣公司必須思考並評估,在美國高額關稅的壓力下,究竟是透過各種方式(例如轉移至其他國家組裝)來規避稅率?還是持續轉移到低關稅的生產據點以降低成本?又或者台灣廠商需直接在美國設廠,運用自動化、智慧化設備來最大化降低人力成本?
錢博士強調,美國原本期待藉由關稅壓力使台廠赴美設廠,但此一目的是否可以在短期內達到還是個問號,因為設廠畢竟需要時間。
特朗普砲轟拜登晶片法案,他說了什麽?
特朗普是在1月27日於共和黨在邁阿密舉行的會議上表示,半導體晶片製造業“離開了美國,跑去台灣。”
麵對美國科技巨頭高度依賴台灣的晶片代工,特朗普希望改變這一局麵,計劃提高電腦晶片、半導體、鋼鐵和藥物等產品的進口關稅,促使這些產品回到美國生產。
因此,特朗普特別提到台灣,認為有98%的晶片生意都流向了台灣,並抨擊拜登施行的晶片法案補貼台灣及外國半導體廠商來美國的做法,“我們希望這些產業回來,我們不想像拜登那樣補助他們數十億美元。”
“這些半導體公司已經很有錢,可能會把這些錢拿去其他國家投資。這些公司需要的是能夠在美國生產的誘因,他們的誘因就是不想被課徵高額的關稅或稅金。”他說。
台廠怎麽看?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的研究,美國進口的邏輯晶片中,有44.2%來自台灣,記憶體晶片則有24.4%來自台灣。而台積電的前兩大客戶均為美國公司,第一大客戶蘋果約占台積電營收的25%,第二大客戶則是AI晶片設計公司龍頭英偉達(Nvidia),占台積電營收約11%。
事實上,特朗普引以為豪的關稅施壓在他上任不到幾周便已經開始,並與多個國家交鋒,包括美國的長期盟友、鄰國加拿大及墨西哥,拉美國家哥倫比亞,以及遠至頭號對手中國。
有分析認為,雖然特朗普被視為政策不可預測性高的美國總統,但目前看來,關稅已經成為他與其它經濟體談判的主要手段。
然而,麵對本世紀的“新石油”,全球最重要的戰略產品“半導體晶片”,特朗普真的能透過關稅擠壓台灣大廠,讓這些工廠回到美國,實現他的“美國製造”大夢嗎?
對此,台灣一位半導體廠總經理萬先生(經要求化名)向BBC中文表示,台灣半導體業者早在之前就已經透過轉移生產線去避險,對於特朗普的關稅大戰,大家是有擔心,但已經早有研究跟提防。
萬先生表示,其實說到底特朗普要求晶片廠到美國設廠,甚至課稅政策應該不大可行,而台廠對這些都心知肚明。他以特朗普最關注的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為例子,其實台積電自己不生產產品,而是幫忙代工,那麽特朗普說要課100%的晶片稅,到底是課到台積電還是台積電的客戶。
他說:“課100%台積電晶片的稅,就等於要課蘋果的稅,甚至是課全世界稅,因為世界對台積電是剛性需求,而台積電的客戶遍布全球,如果蘋果請台積電代工的A18 Pro晶片是100美元,那加100%的稅,就會到200美元一片,那麽以後蘋果手機就多100美元,就是這麽簡單。”
“有些公司搞不好還覺得去美國設廠的勞工跟其他成本太高,不如給你課稅的成本還比較低,”萬先生說。
智庫台經院錢思敏則向BBC解釋,台積電所生產的高階晶片具有獨特獨占性,市場上還沒有其他替代商品,因此對於高階晶片出口來說,特朗普的關稅作法不會影響到台積電,若有增加的關稅預計將由客戶吸收。
對於較低階的成熟製程晶片來說,台廠可從其他國家的廠出貨給美國來規避高關稅。他說,“畢竟對台灣的高階晶片課徵高關稅,損失最大的會是美國使用台灣出口晶片的客戶,包括美國的製造業者。”
萬先生則告訴記者稱,關稅是白宮談判施壓的戰略,目的是要台積電在美國原有的廠可以加大,譬如在亞利桑那州的廠區多蓋一兩個廠,投資可以從現有的680億美元到千億。
特朗普要的是這一點:“台積電下次董事會首次在美國招開,估計就是要針對這些事情做出初步決策,”萬總理解釋。
美國關稅戰能奏效嗎?
華府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全球創新政策副總裁艾澤爾(Stephen Ezell)在該基金會網站亦發文分析稱,特朗普認為若將台灣半導體的關稅提高到100%,台灣半導體廠將會轉移至美國以避稅。
但艾澤爾強調,製造半導體可能是當代人類進行的最複雜且最昂貴的工程,因為最先進的半導體廠建設成本至少需要300億美元。
因此,在進行這項投資時,半導體製造商無法承擔錯誤的風險,並會仔細評估多達500個因素——包括人才、稅收、貿易和技術政策,以及監管、環境和勞動市場條件——才能做出決策,而這個過程需要數年時間。
台灣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個人臉書上表示,針對產地的課稅問題,工程浩大,美國很難妥善處理。他舉例指出,要將全球進口到美國的手機、電腦甚至伺服器係統中的晶片拆解,並證明台灣是最終的半導體製造產地,這項課稅認證工程將耗費美方相當大的精力。
他說:“如果不再雙重課稅,那麽半導體如果先在墨西哥組裝成係統再進口美國,將會比較省稅。生命總會找到出路,而台灣廠商更不怕困難,肯定會透過各種管道進行銷售。”
艾澤爾則指出,其實特朗普根本不需要對外國晶片商開啟關稅戰,因為美國在特朗普首次執政時便已成功規劃台積電前往美國進行重大投資。
他提到,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650億美元建設三個最先進設施的計劃已經啟動,14家台灣半導體投入材料製造商(例如化學品、氣體等)也已在美國設立業務以支持這項投資計畫。
關稅戰和科技戰下的危機
從政治層麵來看,台灣中研院院士、前台灣駐世貿(WTO)組織代表朱敬一日前在台灣成功大學的一場演講中亦指出,美國的關稅戰不會持久,原因在於關稅戰是針對現有商品課稅,會影響物價並造成美國自身的內傷,進而影響政治人物的選票及政治生命。
然而,科技戰則是針對尚未出現的商品進行狙擊,這樣的戰鬥並不受選票的考量,因此美國將會持續進行,“可以玩很久。”
在評析台灣的處境時,朱敬一認為,台灣確實麵臨困難,但不一定需要跟隨他人的步伐,也不必侷限於棋手或者被動的角色。透過在高科技或AI產業鏈中的積極參與與規劃,台灣仍然有機會改變局麵。
麵對危機,台灣經濟部回應表示,台灣所代工的晶片屬於半成品,而非最終產品,主要合作夥伴亦為美國企業(如蘋果或輝達)。因此,台北將積極與華府溝通,以確保台美產業互利共榮。
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也對媒體表示,台灣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合作關係良好,若每顆晶片以一美元計算,美商賺取3毛8,台商則獲利1毛1。他強調台灣是可靠且理念相近的夥伴,“不是競爭者,我們會持續與美方溝通”。
錢思敏則告訴BBC說,2024年從台灣直接出口到美國的晶片金額約為70億美金,約占台灣晶片出口的4.59%,雖然相對於2023年成長超過一倍,但其占比並沒有很高。
他稱,“總體而言,台廠可以用分散出貨據點和客戶吸收關稅成本的策略,預估美國隊晶片徵關稅對台廠,以及對台灣經濟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