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公司的部分高級合夥人一直在質疑這家谘詢巨頭的在華業務,他們擔心,鑒於美中關係日益動蕩,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風險可能使其得不償失。美中關係緊張 麥肯錫部分合夥人質疑是否應維持在華業務 https://t.co/f6Y4CyVRiP pic.twitter.com/z4HdcWH9ng
—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February 7, 2025
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一些麥肯錫的高級合夥人從去年年底就開始表達這些擔憂,甚至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並承諾加大對華施壓之前就已經開始提出這些顧慮。要求匿名透露私下談話的其中一些知情人士說,這些合夥人認為,利潤豐厚的北美業務足以抵消退出中國會帶來的影響。
縮減虧損的中國業務的努力與麥肯錫全球管理合夥人斯滕菲爾斯 (Bob Sternfels) 的觀點相左,後者表示,麥肯錫需要保持其國際影響力,其中包括在65個國家/地區的130座城市設立的辦事處。斯滕菲爾斯在去年年底的一份備忘錄中告訴員工:“全球存在是一種選擇,坦率地說,這是更難作出的選擇。我知道這很難,而且可能會越來越難”。
雖然這份備忘錄並非針對任何有關中國的內部擔憂,但這場爭論凸顯了許多知名跨國公司所麵臨的窘境,它們被卷入世界兩大經濟體的政治角力之中。從電腦芯片到汽車等領域的競爭,再加上新的關稅措施,給在華開展業務的美國公司帶來了更多的不利和不確定因素。
中國美國商會今年1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考慮將部分業務遷出中國或已在遷出過程中的在華美國企業數量創下曆史新高。30%的受訪企業去年正探索其他商品來源,或已將製造業遷出中國,這一比例是2020年的兩倍,這反映了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
根據去年10月和11月對該商會368家會員企業的調查,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表示,擔心美中關係會進一步惡化,這一比例為五年來最高。服裝品牌Calvin Klein的母公司PVH集團和因美納公司(Illumina, Inc.)是最近陷入北京和華盛頓交火的公司,中方將它們列入了“不可靠實體清單”,作為報複行動的一部分。
據彭博社稍早時報導,中國反壟斷監督機構也在為可能對蘋果公司的政策及其向應用程序開發者收取的費用進行調查奠定基礎,這是中方更廣泛推動的一部分,有可能成為美中貿易戰的另一熱點。
麥肯錫因其與中國的業務關係而招致美國政界的憤怒,包括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指責麥肯錫協助中國當局的工業野心。一些美國議員此前曾擔心麥肯錫等公司可能同時為美中兩國政府提供谘詢。
斯滕菲爾斯在去年10 月下旬的備忘錄中寫道:“最近,媒體將我們描述為從對中國的投資中撤出,而美國國會的一些議員則將我們描述為對中國投資過多”。該備忘錄中還提到了麥肯錫關於其在沙特谘詢工作的證詞。斯滕菲爾斯稱,這些批評反映了“一個對商業和全球事物越來越懷疑的世界”。
斯滕菲爾斯去年2月告訴美國國會一個委員會,據他所知,麥肯錫曾與一些中國國有企業合作,但沒有與中共或中央政府合作。當月,麥肯錫近800名高級合夥人選舉他連任公司全球管理合夥人。
麥肯錫在給彭博社的一封電郵回複中說,麥肯錫遵循“我們行業內最嚴格的客戶選擇政策,我們的合規和信息披露做法,包括在公共部門的合規和信息披露做法,經常遠遠超出法律要求”。信中稱,“去年,我們進一步加強了在中國的客戶服務政策”,重點關注跨國公司和私營企業。
報導指,上述知情人士說,麥肯錫的一些合夥人在想,中國業務是否值得冒地緣政治風險,尤其是如果這會危及美國業務的話。這家美國公司大約一半的收入來自北美業務,麥肯錫在北美與政府和一些大公司密切合作。自2008年以來,麥肯錫在涉及美國軍方的谘詢工作中至少獲得了4.8億美元的收入。
麥肯錫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中國大陸開設了第一家辦事處。麥肯錫大中華區業務部門擁有約1000名員工,據其網站稱,自2019年以來,該公司已為1500多家客戶提供了服務。
麥肯錫曾為包括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在內的一係列中國公司提供谘詢服務。知情人士稱,隨著業務放緩,該公司從去年年中開始在大中華區裁減了約150個職位。麥肯錫在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城市仍有一些高級合夥人。貝恩谘詢和波士頓谘詢公司也在中國設有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