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懶得談對象的年輕人,偷偷去逛相親角

懶得談對象的年輕人,偷偷去逛相親角

文章來源: 新周刊 於 2025-02-05 23:52:2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5年,愛情也走上預製賽道。

從社交軟件到直播相親,從戀愛腦到大女主,今天的你我,開始和結束一段感情,都前所未有地果決。消費邏輯下的玫瑰色愛情,可定製、可複製,也可預製。

告別“從前車馬慢”的古典愛情,從此,一生夠愛許多人。

2025年了,我們還會愛嗎?

往回看再往前看,曾經的那些“愛情神話”早已隨風消逝。如今的愛情,演化為電影裏“課間十分鍾”的消遣放鬆、社交軟件上不經意的左滑右滑、相親角和彩禮往來中的等價交換。可複製、可定製、可預製,平台和商家準備好周到的愛情服務,玫瑰色的貨架上,“產品”琳琅滿目,任人挑選。

(圖/《春色寄情人》劇照)

“戀愛腦”不那麽丟人,“封心鎖愛”也不格外高貴,超單身社會裏,人人都有充分的支配感情的自由——因為這個偌大的世界,真沒那麽多人還在意你的愛與不愛。如果不嫌棄,就撕開愛情的包裝紙,嚐一口預製甜味——哪怕滋味平平,哪怕後味泛苦,但在生活的諸多苦澀中,它畢竟是甜蜜的。

四十多年前,木心寫下“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哪怕那個一切都慢的時代早已不見蹤影,人們也還是朦朦朧朧地懷念。

不過,喜歡歸喜歡,“一生隻夠愛一個人”終究太不近人情。當我們周遭的情情愛愛,終於也像短視頻一樣按下倍速播放鍵,聚散分合背後,清楚地寫著實惠、效率和自我。

(圖/《好東西》劇照)

愛也可,不愛也可,有愛一個人的自由,也有愛另一個人的自由,更有坦承愛意消失的自由。愛情不再是必需品,但也不必躲著走,它是生活的調劑,是人生中可以享受的一部分。就像電影《好東西》中的那個比喻:愛情可以是“課間十分鍾”,輕快、鬆弛,沒有負擔。放下一切沉重的包袱,體驗就好。

撕開愛情的包裝紙,

嚐一口預製甜味

“戀愛腦”不那麽丟人,“封心鎖愛”也不格外高貴,超單身社會裏,人人都有充分的支配感情的自由——因為這個偌大的世界,真沒那麽多人還在意你的愛與不愛。

在電影《重慶森林》裏,金城武扮演的阿武與女友阿May分手後,靠鳳梨罐頭上的有效日期等待阿May回來找他,最後,阿武隻能抱著一堆過期罐頭喃喃自語。

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還記得“罐頭”的隱喻:食物會過期,連感情都有期限,逾期不候是它的底線,當然,癡心的一方也可以永久保留那個過期罐頭。這部於1994年公映的電影,仿佛預示了三十年之後,現代人所能企及的愛情,就好像那個包裝精美的罐頭,散發著越來越濃烈的“預製味”。

(圖/《重慶森林》劇照)

站在2025年,往回看再往前看,曾經的那些“愛情神話”早已隨風消逝。如今的愛情,演化為電影裏“課間十分鍾”的消遣放鬆、社交軟件上不經意的左滑右滑、相親角和彩禮往來中的等價交換。可複製、可定製、可預製,平台和商家準備好周到的愛情服務,玫瑰色的貨架上,“產品”琳琅滿目,任人挑選。

“戀愛腦”不那麽丟人,“封心鎖愛”也不格外高貴,超單身社會裏,人人都有充分的支配感情的自由——因為這個偌大的世界,真沒那麽多人還在意你的愛與不愛。如果不嫌棄,就撕開愛情的包裝紙,嚐一口預製甜味——哪怕滋味平平,哪怕後味泛苦,但在生活的諸多苦澀中,它畢竟是甜蜜的。

我們的愛情,未老先衰?

翻開我們的愛情史,盡管有牛郎與織女、白娘子與許仙、《孔雀東南飛》等諸多故事在前,但大部分中國人真正嚐試愛情的味道,大約是從五四運動後才開始的。比起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大談特談理想愛情,我們顯得有些“晚熟”。然而誰也沒想到,在僅僅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整個東亞社會幾乎曆經了愛情的諸般形態,直到今天,走向早衰。

看看日本和韓國就知道,在低欲望社會中,愛情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問題。人們過著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不消費的低配生活,最後成為剩男剩女,這是某個時期婚戀市場的趨勢之一。近年來,中國人也在經曆相似的過山車體驗,一方麵,漂在都市的年輕人不斷推遲婚戀時間表;另一方麵,各類愛情服務、情感消費層出不窮。

狂歡者們在澳大利亞邦迪海灘的狂歡派對上迎接新年。(圖/視覺中國)

以相親為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種早已被年輕人拋諸腦後的古老戀愛模式,或許正在煥發“第二春”。根據企查查平台數據,我國現有婚介相關企業超過20萬家,從城市分布數量上看,北京、成都、廣州位居前三。在某種程度上,這與大眾認知恰好相反:越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享受單身的年輕人似乎越多,但也恰恰是在這些城市,婚姻中介的需求格外高。

最近,網絡甚至流行起“賽博相親”,一些視頻、帖子的評論區化身抽象而神秘的相親角,年輕網友們爭相展示個人信息、比對頭像簽名,半調侃、半認真地招募相親對象。當然,其中更不乏亂點鴛鴦譜的吃瓜觀眾,對相親者的條件一一作出點評,甚至賦分比對。比評論區效率更高的,還有直播間裏的連麥互動。與其說“賽博相親”是高效相親,不如說它滿足了一種展示自我的社交需求。靠網絡紅娘完成的數據配對,當然與我們定義中的愛情相去甚遠。

這種“同好”般的門當戶對,更類似於交友App裏的條件匹配,充滿了“預製感”。不得不承認,現代人的社交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愛情的打開方式——盡管誰也說不清那還是不是愛情。

(圖/《當我飛奔向你》劇照)

相比於親身體驗愛情,在這個“全民網戀”的時代,愛情消費更加下沉而空泛,戀愛博主、小說、綜藝、影視劇充斥眼球,我們隨時可以嗑到蜜糖般的故事。有意思的是,盡管人們知道那都是精加工過的商品,卻依然甘之如飴。

仿佛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愛情觀也一並老去。佛係當道,事事隨性養生,實際上是社會心智老化的另一種體現。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今天,現代人對愛情的看法,反倒是知道得越多,就越趨於保守。我們仿佛都意識到,任何人與事物在時間的延長線上,大抵都逃不過“衰老法則”。

絢爛的古典愛情時代漸行漸遠,心靈鈣化的超單身社會終究沒有徹底到來,我們不知不覺地來到工業化批量生產、遵循消費邏輯各取所需的預製愛情年代。

被包裝好的愛情,

當然會有保質期

愛情為什麽會過期?我們的戀愛心理為什麽會越來越老成?這既是兩個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問題。

法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在其著作《愛,為什麽痛?》中提到,愛情的“痛”,不是因為“不自由”,而恰恰是由“人的自由”所帶來的。這一觀點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現代人的愛情。

(圖/《熾道》劇照)

前文提到,愛情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伊娃·易洛斯也認為:“當下社會中的愛情,很難脫離經濟意味上的牽扯,社會結構帶來的係統性經濟剝削,造成了現代人變化無常、多災多難的情感生活。”相比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心理學將“愛情的失敗”集中在對個體的指責上,反而是滯後的。

如今,經由各種消費邏輯打造而成的名為愛情的製品,滿足大眾對“浪漫之愛”的想象,但在另一方麵,現實社會又是與這種邏輯相悖的。比如《新周刊》2024年深入報道的cos委托服務: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花錢邀請coser扮演自己心目中的二次元形象,其體現出的耐心、溫存和親和,往往遠超真實的戀愛對象——二次元愛情來到三次元,實現了降維打擊。

2024 年 10 月 31日,日本本州島山梨縣。一對情侶站在湖邊,麵朝富士山。(圖/視覺中國)

關於愛情的討論,當然也跳脫不開兩性關係,由社會結構帶來的不平等,給不同群體眼中的愛情罩上不同的濾鏡。比如過去,大量針對女性用戶的劇集、小說、廣告,都將女性塑造為更輕易相信愛情,從而進入婚姻家庭的形象;反之,男性在麵對愛情時,則往往被賦予隱忍、奮鬥、負重前行的特質。近來,把浪漫一股腦塞給女性的敘事宣告破產,於是“獨立、自主、強大”成為商家慣用的新概念。社會心態和市場趨勢互相作用,在時代變遷中,不僅包裝紙裏的愛情越發容易過期,就連包裝紙本身也不斷更換。

心理物理學有一個著名的“費希納定律”,常常被用來說明“浪漫之愛”有保質期——控製人類情感的激素的濃度高峰持續時間平均為2.5年,也就是說,再熱烈的情感也會因為激素分泌的下降而減弱,所以說,“愛真的會消失”。

(圖/《春色寄情人》劇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所謂“浪漫之愛”,指的是一種標簽式的、一成不變的矢量,如果兩個人隻能被一種愛情的預設綁定,那麽毫無疑問,這樣的戀愛心智是不健全的。畢竟在成年人的世界裏,環境、心態、感知都是變化的,人之為人的獨特性之一,大概就是還能從與戀人的相處過程中,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愛情終究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東西

在豆瓣“我發現一個規律”小組裏有一篇人氣帖子,一位網友稱:“我發現對普通人來說,沒有愛情的人生,才是正常的。”底下的高讚評論回複道:“不執著於誰,就沒有得不到的需求,會少很多煩惱。”

前麵提到的所謂社會心智的老化,通常表現為“看開了”“不願意較勁了”“沒有多餘的力氣了”“累了”。當21世紀來到第25個年頭,人們不會再以一種“浪漫主義”的腔調來敘述愛情的美好,不會苦苦宣揚所謂唯一正確的戀愛觀。相反,現代人的情感生活是多元的,人們一麵享受這種多元帶來的可能性,一麵偶爾緬懷舊版本世界裏忠貞不渝的情感關係,抑或重申單身生活的個性和高級。現象似乎矛盾,但情緒總能共存。

(圖/《點燃我 溫暖你》劇照)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樣萬中挑一的、排他的愛情觀,在當代生活中畢竟不複存在。我們不僅不再執著於找到唯一的愛侶,甚至不再執著於遇見愛情——愛情終究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東西,遇見了是運氣,沒遇見更是平常。社交平台上,複盤和教程比比皆是,但回看一段戀愛關係的開始和終結,無論是對“愛情來了嗎”難以確定的糾結,還是熱戀中“失去了自我”的猶疑,從來都沒有定論,更沒有對錯。

梁永安曾在《好好虛度時光》裏作為被訪者說過:“你想很有感情地生活,就要有一輩子單身的決心。”細讀下來,有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味,把自己放在最壞的結果上,如此便沒有什麽可怕的了。

最近一段時間的戀愛綜藝,除了那檔讓人感覺擰巴無比的《再見愛人4》,韓國老年戀綜也吸引了不少中國觀眾。對於那些行走在生命裏程後半段中的老人來說,“最壞的結果”莫過於“明天醒不過來”,他們勇敢地表達自我、追求愛情、珍惜時間,仿佛讓我們看到了年輕時候的他們,又好像那其實就是青春時代的每個人,不知所措而又小心翼翼。

在人生的暮年,他們反而找到預製愛情時代的真諦:懷揣平常心,聚焦自我,拋下執念,輕鬆地坦白,輕快地愛戀,輕盈地生活。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第一批丁克夫妻離世,遺產留給誰?
史上最大離職潮!美10萬公務員明將集體辭職
全世界都發現,灰姑娘是一個恐怖故事
嫁入豪門的盡頭,是直播帶貨?
三個月裁員11000+人!CEO給全球70+萬員工下最後通牒




24小時討論排行

萬斯:政府寧願關門 絕不給非法移民免費醫療
清華大學爆重大醜聞!多名師生帶遊客入校牟利被逮
川普政策促人才流失 85位美國頂尖科學家轉向中國
中國“世界最高橋”正式通車 懸空於625米
美拋“美台芯片五五分”震撼彈!台灣的時間到了
故宮拒絕身著女裝漢服的男生入內,"穿衣自由"還有多遠
心態已經崩了!在中國,逆市房東不如狗
川普召集全球800位將領講話 美媒:不能線上辦嗎
24小時內美國發生兩起伊拉克退伍軍人槍擊案,致7人死
H-1B簽證費暴漲,中國推出K字簽證和美國搶人才
美國教堂槍擊縱火案,死者增至五人
川普炫耀24K純金裝飾 網吐槽:根本平價賣場貨噴漆
1次是悲劇 4次是模式…於朦朧非首例 這人被反複提及
黃仁勳質疑“對中鷹派”不愛國!川普前國師怒批
黃仁勳“中國隻差美國幾納秒” 他是中共影響代理人?
美商務部長:台灣晶片製造占全球95%,應變成美台各50%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懶得談對象的年輕人,偷偷去逛相親角

新周刊 2025-02-05 23:52:23

2025年,愛情也走上預製賽道。

從社交軟件到直播相親,從戀愛腦到大女主,今天的你我,開始和結束一段感情,都前所未有地果決。消費邏輯下的玫瑰色愛情,可定製、可複製,也可預製。

告別“從前車馬慢”的古典愛情,從此,一生夠愛許多人。

2025年了,我們還會愛嗎?

往回看再往前看,曾經的那些“愛情神話”早已隨風消逝。如今的愛情,演化為電影裏“課間十分鍾”的消遣放鬆、社交軟件上不經意的左滑右滑、相親角和彩禮往來中的等價交換。可複製、可定製、可預製,平台和商家準備好周到的愛情服務,玫瑰色的貨架上,“產品”琳琅滿目,任人挑選。

(圖/《春色寄情人》劇照)

“戀愛腦”不那麽丟人,“封心鎖愛”也不格外高貴,超單身社會裏,人人都有充分的支配感情的自由——因為這個偌大的世界,真沒那麽多人還在意你的愛與不愛。如果不嫌棄,就撕開愛情的包裝紙,嚐一口預製甜味——哪怕滋味平平,哪怕後味泛苦,但在生活的諸多苦澀中,它畢竟是甜蜜的。

四十多年前,木心寫下“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哪怕那個一切都慢的時代早已不見蹤影,人們也還是朦朦朧朧地懷念。

不過,喜歡歸喜歡,“一生隻夠愛一個人”終究太不近人情。當我們周遭的情情愛愛,終於也像短視頻一樣按下倍速播放鍵,聚散分合背後,清楚地寫著實惠、效率和自我。

(圖/《好東西》劇照)

愛也可,不愛也可,有愛一個人的自由,也有愛另一個人的自由,更有坦承愛意消失的自由。愛情不再是必需品,但也不必躲著走,它是生活的調劑,是人生中可以享受的一部分。就像電影《好東西》中的那個比喻:愛情可以是“課間十分鍾”,輕快、鬆弛,沒有負擔。放下一切沉重的包袱,體驗就好。

撕開愛情的包裝紙,

嚐一口預製甜味

“戀愛腦”不那麽丟人,“封心鎖愛”也不格外高貴,超單身社會裏,人人都有充分的支配感情的自由——因為這個偌大的世界,真沒那麽多人還在意你的愛與不愛。

在電影《重慶森林》裏,金城武扮演的阿武與女友阿May分手後,靠鳳梨罐頭上的有效日期等待阿May回來找他,最後,阿武隻能抱著一堆過期罐頭喃喃自語。

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還記得“罐頭”的隱喻:食物會過期,連感情都有期限,逾期不候是它的底線,當然,癡心的一方也可以永久保留那個過期罐頭。這部於1994年公映的電影,仿佛預示了三十年之後,現代人所能企及的愛情,就好像那個包裝精美的罐頭,散發著越來越濃烈的“預製味”。

(圖/《重慶森林》劇照)

站在2025年,往回看再往前看,曾經的那些“愛情神話”早已隨風消逝。如今的愛情,演化為電影裏“課間十分鍾”的消遣放鬆、社交軟件上不經意的左滑右滑、相親角和彩禮往來中的等價交換。可複製、可定製、可預製,平台和商家準備好周到的愛情服務,玫瑰色的貨架上,“產品”琳琅滿目,任人挑選。

“戀愛腦”不那麽丟人,“封心鎖愛”也不格外高貴,超單身社會裏,人人都有充分的支配感情的自由——因為這個偌大的世界,真沒那麽多人還在意你的愛與不愛。如果不嫌棄,就撕開愛情的包裝紙,嚐一口預製甜味——哪怕滋味平平,哪怕後味泛苦,但在生活的諸多苦澀中,它畢竟是甜蜜的。

我們的愛情,未老先衰?

翻開我們的愛情史,盡管有牛郎與織女、白娘子與許仙、《孔雀東南飛》等諸多故事在前,但大部分中國人真正嚐試愛情的味道,大約是從五四運動後才開始的。比起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大談特談理想愛情,我們顯得有些“晚熟”。然而誰也沒想到,在僅僅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整個東亞社會幾乎曆經了愛情的諸般形態,直到今天,走向早衰。

看看日本和韓國就知道,在低欲望社會中,愛情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問題。人們過著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不消費的低配生活,最後成為剩男剩女,這是某個時期婚戀市場的趨勢之一。近年來,中國人也在經曆相似的過山車體驗,一方麵,漂在都市的年輕人不斷推遲婚戀時間表;另一方麵,各類愛情服務、情感消費層出不窮。

狂歡者們在澳大利亞邦迪海灘的狂歡派對上迎接新年。(圖/視覺中國)

以相親為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種早已被年輕人拋諸腦後的古老戀愛模式,或許正在煥發“第二春”。根據企查查平台數據,我國現有婚介相關企業超過20萬家,從城市分布數量上看,北京、成都、廣州位居前三。在某種程度上,這與大眾認知恰好相反:越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享受單身的年輕人似乎越多,但也恰恰是在這些城市,婚姻中介的需求格外高。

最近,網絡甚至流行起“賽博相親”,一些視頻、帖子的評論區化身抽象而神秘的相親角,年輕網友們爭相展示個人信息、比對頭像簽名,半調侃、半認真地招募相親對象。當然,其中更不乏亂點鴛鴦譜的吃瓜觀眾,對相親者的條件一一作出點評,甚至賦分比對。比評論區效率更高的,還有直播間裏的連麥互動。與其說“賽博相親”是高效相親,不如說它滿足了一種展示自我的社交需求。靠網絡紅娘完成的數據配對,當然與我們定義中的愛情相去甚遠。

這種“同好”般的門當戶對,更類似於交友App裏的條件匹配,充滿了“預製感”。不得不承認,現代人的社交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愛情的打開方式——盡管誰也說不清那還是不是愛情。

(圖/《當我飛奔向你》劇照)

相比於親身體驗愛情,在這個“全民網戀”的時代,愛情消費更加下沉而空泛,戀愛博主、小說、綜藝、影視劇充斥眼球,我們隨時可以嗑到蜜糖般的故事。有意思的是,盡管人們知道那都是精加工過的商品,卻依然甘之如飴。

仿佛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愛情觀也一並老去。佛係當道,事事隨性養生,實際上是社會心智老化的另一種體現。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今天,現代人對愛情的看法,反倒是知道得越多,就越趨於保守。我們仿佛都意識到,任何人與事物在時間的延長線上,大抵都逃不過“衰老法則”。

絢爛的古典愛情時代漸行漸遠,心靈鈣化的超單身社會終究沒有徹底到來,我們不知不覺地來到工業化批量生產、遵循消費邏輯各取所需的預製愛情年代。

被包裝好的愛情,

當然會有保質期

愛情為什麽會過期?我們的戀愛心理為什麽會越來越老成?這既是兩個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問題。

法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在其著作《愛,為什麽痛?》中提到,愛情的“痛”,不是因為“不自由”,而恰恰是由“人的自由”所帶來的。這一觀點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現代人的愛情。

(圖/《熾道》劇照)

前文提到,愛情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伊娃·易洛斯也認為:“當下社會中的愛情,很難脫離經濟意味上的牽扯,社會結構帶來的係統性經濟剝削,造成了現代人變化無常、多災多難的情感生活。”相比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心理學將“愛情的失敗”集中在對個體的指責上,反而是滯後的。

如今,經由各種消費邏輯打造而成的名為愛情的製品,滿足大眾對“浪漫之愛”的想象,但在另一方麵,現實社會又是與這種邏輯相悖的。比如《新周刊》2024年深入報道的cos委托服務: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花錢邀請coser扮演自己心目中的二次元形象,其體現出的耐心、溫存和親和,往往遠超真實的戀愛對象——二次元愛情來到三次元,實現了降維打擊。

2024 年 10 月 31日,日本本州島山梨縣。一對情侶站在湖邊,麵朝富士山。(圖/視覺中國)

關於愛情的討論,當然也跳脫不開兩性關係,由社會結構帶來的不平等,給不同群體眼中的愛情罩上不同的濾鏡。比如過去,大量針對女性用戶的劇集、小說、廣告,都將女性塑造為更輕易相信愛情,從而進入婚姻家庭的形象;反之,男性在麵對愛情時,則往往被賦予隱忍、奮鬥、負重前行的特質。近來,把浪漫一股腦塞給女性的敘事宣告破產,於是“獨立、自主、強大”成為商家慣用的新概念。社會心態和市場趨勢互相作用,在時代變遷中,不僅包裝紙裏的愛情越發容易過期,就連包裝紙本身也不斷更換。

心理物理學有一個著名的“費希納定律”,常常被用來說明“浪漫之愛”有保質期——控製人類情感的激素的濃度高峰持續時間平均為2.5年,也就是說,再熱烈的情感也會因為激素分泌的下降而減弱,所以說,“愛真的會消失”。

(圖/《春色寄情人》劇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所謂“浪漫之愛”,指的是一種標簽式的、一成不變的矢量,如果兩個人隻能被一種愛情的預設綁定,那麽毫無疑問,這樣的戀愛心智是不健全的。畢竟在成年人的世界裏,環境、心態、感知都是變化的,人之為人的獨特性之一,大概就是還能從與戀人的相處過程中,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愛情終究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東西

在豆瓣“我發現一個規律”小組裏有一篇人氣帖子,一位網友稱:“我發現對普通人來說,沒有愛情的人生,才是正常的。”底下的高讚評論回複道:“不執著於誰,就沒有得不到的需求,會少很多煩惱。”

前麵提到的所謂社會心智的老化,通常表現為“看開了”“不願意較勁了”“沒有多餘的力氣了”“累了”。當21世紀來到第25個年頭,人們不會再以一種“浪漫主義”的腔調來敘述愛情的美好,不會苦苦宣揚所謂唯一正確的戀愛觀。相反,現代人的情感生活是多元的,人們一麵享受這種多元帶來的可能性,一麵偶爾緬懷舊版本世界裏忠貞不渝的情感關係,抑或重申單身生活的個性和高級。現象似乎矛盾,但情緒總能共存。

(圖/《點燃我 溫暖你》劇照)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樣萬中挑一的、排他的愛情觀,在當代生活中畢竟不複存在。我們不僅不再執著於找到唯一的愛侶,甚至不再執著於遇見愛情——愛情終究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東西,遇見了是運氣,沒遇見更是平常。社交平台上,複盤和教程比比皆是,但回看一段戀愛關係的開始和終結,無論是對“愛情來了嗎”難以確定的糾結,還是熱戀中“失去了自我”的猶疑,從來都沒有定論,更沒有對錯。

梁永安曾在《好好虛度時光》裏作為被訪者說過:“你想很有感情地生活,就要有一輩子單身的決心。”細讀下來,有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味,把自己放在最壞的結果上,如此便沒有什麽可怕的了。

最近一段時間的戀愛綜藝,除了那檔讓人感覺擰巴無比的《再見愛人4》,韓國老年戀綜也吸引了不少中國觀眾。對於那些行走在生命裏程後半段中的老人來說,“最壞的結果”莫過於“明天醒不過來”,他們勇敢地表達自我、追求愛情、珍惜時間,仿佛讓我們看到了年輕時候的他們,又好像那其實就是青春時代的每個人,不知所措而又小心翼翼。

在人生的暮年,他們反而找到預製愛情時代的真諦:懷揣平常心,聚焦自我,拋下執念,輕鬆地坦白,輕快地愛戀,輕盈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