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了!年輕人看見她還是會集體破防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年了!年輕人看見她還是會集體破防

“如果再年輕一些,

我就跟他們上去一起衝。”

2025年的春晚與以往有點不同。

此次春晚首次推出視障版和聽障版無障礙轉播。對於聽障觀眾們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由春晚現場、AI實時字幕和手語表演組成的一整場轉播。

在這“史上首次”的背後,人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20年前曾因《千手觀音》驚豔世界的國家一級演員邰麗華。在她的指導下,13位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聽障演員和4位手語老師一起,參與整台晚會的手語翻譯。

“春晚無障礙轉播,就像是一個隱形的橋,我們搭了這個橋。和春晚全國億萬觀眾一起,第一時間享受到這份幸福和溫暖。”邰麗華用手語表示。



·邰麗華接受媒體采訪。(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從沒離開過”

時間回到除夕前一周,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排練廳,有媒體采訪了正在緊張排練的邰麗華。

當時,她正在給演員們“打氣”,“(春晚)全程4到5個小時,(我們要)一直承擔手語翻譯。現在我們麵對的很多問題,你們不要感到很害怕,有問題是為了更好地提高”。

交流時,她眼眸明亮,目光專注,打起手語也像在舞蹈,指尖纖纖,快而好看,起伏間仿佛一隻燕子。



·手語翻譯在後台排練。(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相聲、小品、京劇……整台表演用手語?真的是第一次挑戰。心裏真沒底,那試試吧!”邰麗華告訴記者,接到任務時既緊張又興奮,“以往很多聾人朋友都不看春晚,或者(別人)笑的時候傻傻地看著。大部分聾人是比較懂事的,不會在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去打斷親朋好友說,幹嗎呢他們,說什麽呢,笑什麽呢。”

邰麗華感到動力十足,她想向聽障觀眾們更好地傳遞作品中的真實表達。

要呈現這樣的表演,就不能僅僅簡單地通過手語直譯台詞,還要有“二創”。她舉了一個例子,比如看似簡單的“回眸”二字,考慮到手語翻譯僅能表示“回頭”含義,她特別要求演員加入眼神、表情和肢體動作,以生動、直觀且兼具趣味性的方法讓聽障觀眾們理解其中的美感。

第一次春晚聯排,邰麗華忘了自己已經49歲,半跪在地板上看演員表演看了4個小時。“如果再年輕一些,我就上去跟他們一起去衝。”



·邰麗華半跪著指導演員進行手語表演。

“現在還會想上台嗎?”幾年前,環球人物記者在采訪時就曾問過她這個問題。

那時,她已經退到幕後多年。她告訴記者:“我的靈魂一直都在台上。看她們跳舞時,我會覺得她們的手就是我的手,她們的腳就是我的腳,我和她們在一起,從沒離開過。”



改變殘障兒童命運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是邰麗華如今的身份。除了當一名優秀的舞蹈老師,她還必須成為全團殘疾人演員的“大家長”。

“親切嚴厲”是她留給很多小演員的印象。

“團員們現在都很年輕,還是孩子,嚴格要求他們是為他們的人生負責,要讓他們成為有用的人。”邰麗華說,她甚至會發火。但麵對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她表達憤怒的方式也不同,“孩子們聽不見,所以要靠表情和動作表現給他們,皺眉要到什麽程度,眼睛要不要放大,打手語時力道和速度是怎樣的,都要想一想”。



·邰麗華2020年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侯欣穎 / 攝)

聽障演員之外,團裏還有盲人和不懂手語的普通工作人員,為了更好地工作,兩歲就進入無聲世界的邰麗華甚至重新學會了說話。2020年環球人物記者曾采訪過她,那時就驚喜地發現她在學說話。她說話時音量細微、語速緩慢,但用詞精準,不急不躁。

為了學說話,邰麗華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藝術團曾聘請一位老師,專門對有條件的小演員進行口語訓練,邰麗華也去當“旁聽生”,盡管她早已錯過了專家評定的適宜年齡區間。

去國外演出,別人的行李箱裏塞滿家鄉美食,邰麗華卻背著厚厚的《新華字典》。室友以為她在學英語,湊近一看,樂了,原來她在學漢語拚音。

“克服內心的障礙,勇敢改變命運,這是我想讓自己,也想團裏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做的事情。”邰麗華說,她特別喜歡電影《國王的演講》。在這部影片中,口吃一開始是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弱點和障礙,但在影片的結尾,那成了他力量的源泉。



·邰麗華代表作之一《孔雀靈》。(圖片來源:中國殘疾人藝術團)

為了改變殘障兒童的命運,2013年,邰麗華還推動建成了一所培養特殊藝術人才的學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附屬學校。在學校裏,邰麗華將孩子們的教學體係分為專業課和文化課兩部分,凡是普通學校有的課程,這些殘障兒童們一樣可以學到。

第一個學年結束,29名聾啞小學員不負眾望,將匯報演出帶上了央視的舞台,跳的就是當年讓邰麗華一鳴驚人的那支《千手觀音》。



“一次絕美的舞蹈”

“我們藝術團的孩子節假日出去玩,走在街頭、商店,或者去星巴克喝咖啡,可以毫無顧忌地使用手語,他們自信而快樂。”邰麗華認為,“這是整個社會給予我們的信心,因為包容、理解還有愛,讓我們殘疾人群體可以更有尊嚴地活著。”

她清晰地記得,在上世紀70年代,當她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在馬路上打手語會引來異樣的目光,“當時那種目光其實對我的內心造成了一些傷害”。

1978年,兩歲的邰麗華因發燒誤用藥物,意外失去聽覺。懵懵懂懂長到5歲,因遊戲時跟不上小朋友的節奏,她才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同。

父母送她進了聾啞學校。在律動課上,腳尖傳來的震動叩響了她陷在寂靜中的心門。老師踏著象腳鼓,把震動通過腳下的木地板傳達給站著的孩子。小小的邰麗華忍不住趴下身子,把臉緊緊貼在地板上,屏息凝氣,讓全身每一縷神經每一個細胞都去感受那節奏。

她感受到久違的快樂——它們是這個世界律動的一部分。



·邰麗華在排練舞蹈。

踏著這樣的節奏,邰麗華開始學跳舞。“舞蹈是我的初心,我的夢想因為舞蹈而開始。”聊到這兒,她教我們用手語怎麽比劃“舞蹈”。手語中的“舞蹈”很形象,像是兩個跳著交誼舞的快樂的小人。

學跳舞的時候,她總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因為邰麗華的性格就是“有一點倔強,要強、不服輸”。高三時,她甚至堅持要參加普通高考,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

舞蹈讓邰麗華的人生變得不一樣。因為對藝術、情感表達異乎常人的敏感,15歲時,她成為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首位獨舞演員。

24歲時,她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在掛滿世界著名藝術家海報的音樂廳裏,邰麗華的巨幅表演海報是唯一一張中國劇照。

28歲那年,她和另外20名聾啞演員合作的舞蹈《千手觀音》登上央視春晚,成為一代中國人的記憶。



·邰麗華領舞《千手觀音》。

至今,在以年輕受眾為主體的B站上搜索《千手觀音》,仍有很多最新創作的相關視頻。

“聾啞舞蹈演員要把動作做齊其實不難,但舞蹈是一種藝術,本質是一種韻味,要表現出這種韻味,就需要在每一個動作、神情、力道上與音樂達成高度的一致。特別是我們還有男演員,剛性的美怎麽表達?柔性的美又怎麽表達?這些都是需要一遍一遍去打磨的,我們用了很多年。”邰麗華表示。

在她看來,藝術不區分健全人還是聾啞人,她要做的是於不圓滿中尋找圓滿。“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絕美的舞蹈。”

查看評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