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春節手機攝影自救指南:讓你在朋友圈脫穎而出

春節手機攝影自救指南:讓你在朋友圈脫穎而出

文章來源: 環球人物雜誌 於 2025-01-28 08:03:2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年味最濃的時刻,往往藏在手機相冊的遺憾裏。

當你翻看去年的春節照片,可能總是帶著幾分歎息:年夜飯的蒸騰熱氣糊成一片,全家福總有人閉眼或變形,煙花炸開的瞬間像失焦的鬼影,精心擺盤的年糕在鏡頭下卻泛著詭異的油光……

為什麽明明眼前是暖意融融的團圓,拍出來卻像開了「年味祛魅」濾鏡?

別急著怪手機,先看看這些場景你是否熟悉:

拍全家福時拚命後退,直到貼緊牆壁才塞下所有人

舉著手機追煙花,結果手一抖拍出梵高抽象畫

想記錄媽媽包餃子,卻拍下半個冰箱和淩亂的廚房台麵

這並不是手機的鍋,而是春節攝影的潛規則在作怪——動態光影、複雜場景和濃烈情感的三重 buff 疊加,讓手機的默認拍照模式當場宕機。

但攝影最重要的還是鏡頭後麵的腦袋,今年,我們動動腦筋,用這些技巧,把過年的溫度塞進方寸屏幕。

全家福的焦段玄學

雖然小時候不太愛拍照,但如今隨著長大,倒是越來越想將家人的年齡定格下來,放在手機裏。

但拍全家福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得好卻很難。

當拍照倒數時,影像模組中那顆默認的廣角鏡頭正悄悄啟動「人臉氣球化」程序:中間的人勉強保住五官端正,邊緣的親戚卻被光路拉扯成畢加索畫作——三舅臉腫成發麵饅頭,小侄女的腦袋像被門夾過的芒果,而你本人因為站在 C 位,榮幸地成為全家唯一擁有正常頭身比的人類。

根據 DXOMARK 實驗室數據,在 24mm 焦段下,照片邊緣會被拉伸約 12%

這尷尬的全家福,罪魁禍首其實是手機主攝的廣角畸變。

現在的手機主攝鏡頭多在 24mm 焦段左右,有些甚至更廣達 23mm,雖方便在狹小空間內「裝下所有人」,但它的特性會讓畫麵邊緣出現輕微變形。

考慮到全家福通常是在空間有限的室內拍攝,而參與合影的人數往往遠超兩三人,用廣角主攝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但對於站在照片邊緣的家人來說,這未必是個好消息——他們很可能被橫向拉伸成奇怪的形狀。

這畫麵,活脫脫就是賽博版的「每逢佳節胖三斤」。

24mm 更適合用來拍縱深感強烈的城市建築或自然風光

此時,有兩種辦法避免畸變:

在家中找縱深更強的空間,掏出手機點開相機,在「1×」按鈕上瘋狂試探,直到調出 1.2×(28mm) 或 1.5×(35mm) 焦段——這兩個焦段能壓縮畫麵空間,順帶解決掉畫麵畸變,並且倍數越高,畸變越小

如果手機實在沒有多焦段選項,也可以為照片左右留出些空白空間,拍完後手動把照片裁掉左右 1/5,將畸變部分通過裁切屏蔽掉

除了畸變外,春節全家福真正的終極難題,是總有人在快門響起的 0.01 秒前閉眼。

當你第 8 次喊出「再來一張」時,不妨試試 Live Photo:

Live Photo 會記錄下你按快門那一瞬間前後約 1.5-2 秒的畫麵,並且可以同步記錄下當時的聲音。

Live Photo 會記錄下按下快門前後約 1.5-2 秒的畫麵,並同步保留當時的聲音。拍攝完成後,係統會自動為你挑選這幾秒內的最佳一幀作為照片,而如果不滿意,也可以隨時進入相冊重新選擇,讓每個人都在最美的一刻定格。

除此之外,Live Photo 也是回憶的極好載體,以往的全家福隻能提供一幀定格的畫麵,而在 Live Photo 的記錄下,還記錄下了大家異口同聲地倒計時、笑容漸漸綻放的過程,甚至拍完一瞬間回歸自然的嬉笑與熱鬧。

真正的團圓,本就該帶著倒計時和哄笑的背景音。

煙花轉瞬即逝,如何留住?

煙花攝影的終極悖論是:你拍下的永遠不是眼睛看到的那一朵。

要麽是煙花上升階段一根孤零零的「火柴頭」,要麽是煙花已經凋謝消散的火光,最慘的是手一抖拍出「克蘇魯觸手」,那些本該絢爛的光軌在屏幕上扭曲成不可名狀的線條。

問題出在手機 AI 的自作聰明:自動模式以為你要拍的是靜態夜景,於是降低了快門速度,再加上手機的快門遲滯,總是讓人判斷不準我們應該在什麽時候按下快門,我們也不知道該何時穩住自己的雙手。

上一段提到的 Live Photo 是個好辦法,但受製於手機 CMOS 的麵積大小,脫離了夜景模式的照片可能畫質不夠好,噪點也多。

主流旗艦機的 CMOS 為一英寸(實際麵積還不到一英寸)

不過,這個問題也不算麻煩,除了 Live Photo 外,在傳統攝影的領域,有一種記錄光線軌跡的辦法——堆棧與慢門,現在的手機廠商將其集成到手機上,並輔以算法,可以簡單又快速地得到不一樣的照片效果:

華為與榮耀用戶請祭出「流光快門」,OPPO 與 vivo 則認準「長曝光」模式,還有些時候,它們也叫「車水馬龍」,而 iPhone 用戶則可以到 App Store 下載類似於 Slow Shutter 的攝影軟件,這些軟件或模式能讓快門開放 2-4 秒——剛好夠把煙花從升空到綻放的軌跡縫成一條星河

進階玩家用專業模式手動調參:ISO 拉到 50 ,快門速度設 2 秒,對焦鎖定無窮遠,再謹慎地按下快門即可

不過,這兩種辦法都需要很穩定的支撐,最好的選擇是手機三腳架,如果實在沒有就用保溫杯 + 口罩 DIY 臨時腳架,或是尋找街邊穩固的地方支撐。

不過,隻拍夜空中的煙花,也許會顯得有些寂寥,為照片增加一些元素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很多時候,周圍環境可不會配合——煙火一綻,便利店燈牌把天空染成賽博綠,隔壁陽台晾的衣物亂入鏡頭,樓下垃圾堆照得纖毫畢現……這些比煙花更搶戲的「氛圍組」,分分鍾讓浪漫變荒誕。

此時,我們可以巧借周圍觀望煙花的人群,將他們當作遮擋雜亂環境的「主角」:降低手機位置,將焦段放到 2× 到 3×,將人物上半身納入取景框,讓煙花炸開的瞬間成為天然輪廓光。

將有意義的人與煙花一起定格,一定是新年最好的海報。

眼裏全是煙火氣,拍出來卻是打卡照

新年將至,少不了走街串巷選購年貨,順便品嚐美食。如果你是個熱愛記錄的人,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你拍到的永遠比肉眼所見少三分靈魂。

用俗話說,就是少了些氛圍感。

紅燈籠看起來像批量複製的代碼塊,春聯千篇一律,舞獅隊經過時,鏡頭裏隻剩下一片高舉手機的羽絨服後腦勺……那些本該鮮活的煙火氣,最終全變成了不願再點開的「打卡記錄」。

要想拍出有氛圍感的照片,不妨換個視角。找到被燈籠裝點的巷口,蹲到膝蓋發麻的位置,用超廣角鏡頭向上仰拍,捕捉燈籠與天空的對比。

如果燈籠的排列有規律,也可以讓建築與燈籠在畫麵中連為一體,形成具有延伸感的構圖,瞬間讓照片擺脫平庸。

驅趕年獸是長久以來的春節傳統,也許如果下一個街角,我們就與鞭炮不期而遇。

點鞭炮隻需半根火柴,想把這份熱鬧塞進手機卻難得多——與煙花不同,鞭炮沒有絢麗的升空軌跡,也沒有綻放瞬間的驚豔,要想「拍出點東西」,需要從別處入手。

鞭炮,是新年最難拍的東西之一

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鞭炮炸完以後留下的滿地紙屑?

在寫作中,有一種常用技巧叫「留白」,通過省略部分直接描寫,利用「讀者補全」的心理,留下更深遠的解讀空間。

而這滿地的紙屑,正是鞭炮的絕佳「留白」。

這些飛濺的紙屑,是「留白」的最佳載體

想要拍攝鞭炮,我們可以找一塊顏色單調的地麵,慢慢蹲下,將鏡頭切換到 2× 或 3× 焦段,屏除周圍雜物,隻留下地上密密麻麻的紅色碎屑,再按下快門。

在單調的地麵上,隻有重複且密集的紅色紙屑,大麵積的純色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而重複且密集的元素又能進一步加強心理暗示,雖然沒有直接拍到鞭炮炸開的畫麵,但每當看到這張照片,你仿佛能聽見那熱鬧的爆竹聲,正從取景框外由遠及近傳來,空氣中似乎還能嗅到硝煙的餘韻。

不過,考慮到環境與人身安全問題,請大家謹慎放鞭炮,也注意拍攝安全噢!

團年飯,考究的是構圖功力

在廣東,美食講究一個「雞有雞味,魚有魚味」。

但當麵對一桌美味佳肴,舉起手機的那一刻,這個道理似乎就對照片失靈了。

當你用默認的 1× 焦段懟著宮保雞丁按下快門,鏡頭會毫不留情地捕捉到瓷盤的高光反射;清蒸魚原本優雅的線條,被拍成了解剖課標本;動態白平衡在暖黃燈光下漂移失控,硬生生把紅燒肉的誘人糖色拍成油膩的黃色……

平時可以不講究,但年夜飯可是每年一次的重頭戲,大家都指望你的照片發個春節朋友圈的時候,可不能掉鏈子。

想要將美食拍得好看,愛範兒總結了兩種構圖:

如果想記錄滿滿一桌的團圓佳肴,可以試著放棄平視角,將手伸高,用小於 2× 的焦段,從餐桌正上方垂直向下拍攝,這種俯視視角能展現每一道菜的擺放全貌,同時避免雜亂感

如果鍾情於某道菜,不妨將手機與視線平齊,略微斜向下 30°-45° 拍攝,再利用其他菜品作為前景或背景,既能營造層次感,又能讓主體菜品更突出、更有氛圍感。

除了構圖技巧外,手機本身的功能也能為你的美食照提供不小的幫助。

如今,大多數手機的相機 App 都配備了 AI 場景識別或更為直接的美食模式,這些模式可以通過算法自動識別畫麵中的食物,並進行智能優化。

比如,增加飽和度讓食材色彩更鮮豔,調整白平衡還原自然光感,甚至還能針對盤中油光或湯汁進行細節提升,讓食物看起來更為誘人。

出片雖重要,也別忘了放下手機

2024 年,手機攝影界迎來了一場分歧——照片到底是回憶,還是真實?

麵對這個問題,有些廠商選擇了保守的路線,堅持追求照片的真實感;也有些廠商更加激進,將照片視作畫布,賦予用戶盡情創作的自由。

不同的用戶對此也爭論不休,各執一詞。

但新年來臨之際,我們不妨暫時繞開這場矽基辯論,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那些被 28mm 焦段搶救的親情、用長曝光編織的煙花、靠算法加持的年夜飯……它們其實不過是為現實世界添加了一段溫柔的「作弊代碼」。

許多許多年後,當你再次翻出這些照片,不會再去考究這張照片有沒有畸變,隻看得見長輩年輕時還沒禿的頭;不會糾結煙花在慢門下的光軌也是一種合成,隻會想起綻放瞬間的快樂與觸動;更不會在意美食濾鏡的飽和度,卻能聞得到隔著屏幕都溢出來的花椒香。

你看,算法的意義或許不在於替代真實,而在於讓每個人都能更輕鬆地拍出足以傳遞共鳴的照片。

不過,出片雖然重要,也別忘了放下手機,就像電影《白日夢想家》中那句經典台詞:

不要為了拍照而拍照,如果遇到很珍貴的某個瞬間,隻想享受這一刻。

畢竟照片再美好,也不過是生活的剪影而已,快門聲外,才是團圓的本味。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第一批丁克夫妻離世,遺產留給誰?
三個月裁員11000+人!CEO給全球70+萬員工下最後通牒
24小時內美國發生兩起伊拉克退伍軍人槍擊案,致7人死
江西景德鎮“雞排哥”爆火後,有新身份
心態已經崩了!在中國,逆市房東不如狗




24小時討論排行

萬斯:政府寧願關門 絕不給非法移民免費醫療
清華大學爆重大醜聞!多名師生帶遊客入校牟利被逮
中國“世界最高橋”正式通車 懸空於625米
川普政策促人才流失 85位美國頂尖科學家轉向中國
川普召集全球800位將領講話 美媒:不能線上辦嗎
美拋“美台芯片五五分”震撼彈!台灣的時間到了
川普炫耀24K純金裝飾 網吐槽:根本平價賣場貨噴漆
YouTube將支付特朗普2200萬美元 了結法律糾紛
H-1B簽證費暴漲,中國推出K字簽證和美國搶人才
黃仁勳質疑“對中鷹派”不愛國!川普前國師怒批
1次是悲劇 4次是模式…於朦朧非首例 這人被反複提及
黃仁勳“中國隻差美國幾納秒” 他是中共影響代理人?
全世界都發現,灰姑娘是一個恐怖故事
教堂槍案疑犯:入伍4年獎章拿手軟 兒重病難負擔
中國留學生回國探親期間被捕 疑涉“危害國家安全”
史上最大離職潮!美10萬公務員明將集體辭職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春節手機攝影自救指南:讓你在朋友圈脫穎而出

環球人物雜誌 2025-01-28 08:03:22

年味最濃的時刻,往往藏在手機相冊的遺憾裏。

當你翻看去年的春節照片,可能總是帶著幾分歎息:年夜飯的蒸騰熱氣糊成一片,全家福總有人閉眼或變形,煙花炸開的瞬間像失焦的鬼影,精心擺盤的年糕在鏡頭下卻泛著詭異的油光……

為什麽明明眼前是暖意融融的團圓,拍出來卻像開了「年味祛魅」濾鏡?

別急著怪手機,先看看這些場景你是否熟悉:

拍全家福時拚命後退,直到貼緊牆壁才塞下所有人

舉著手機追煙花,結果手一抖拍出梵高抽象畫

想記錄媽媽包餃子,卻拍下半個冰箱和淩亂的廚房台麵

這並不是手機的鍋,而是春節攝影的潛規則在作怪——動態光影、複雜場景和濃烈情感的三重 buff 疊加,讓手機的默認拍照模式當場宕機。

但攝影最重要的還是鏡頭後麵的腦袋,今年,我們動動腦筋,用這些技巧,把過年的溫度塞進方寸屏幕。

全家福的焦段玄學

雖然小時候不太愛拍照,但如今隨著長大,倒是越來越想將家人的年齡定格下來,放在手機裏。

但拍全家福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得好卻很難。

當拍照倒數時,影像模組中那顆默認的廣角鏡頭正悄悄啟動「人臉氣球化」程序:中間的人勉強保住五官端正,邊緣的親戚卻被光路拉扯成畢加索畫作——三舅臉腫成發麵饅頭,小侄女的腦袋像被門夾過的芒果,而你本人因為站在 C 位,榮幸地成為全家唯一擁有正常頭身比的人類。

根據 DXOMARK 實驗室數據,在 24mm 焦段下,照片邊緣會被拉伸約 12%

這尷尬的全家福,罪魁禍首其實是手機主攝的廣角畸變。

現在的手機主攝鏡頭多在 24mm 焦段左右,有些甚至更廣達 23mm,雖方便在狹小空間內「裝下所有人」,但它的特性會讓畫麵邊緣出現輕微變形。

考慮到全家福通常是在空間有限的室內拍攝,而參與合影的人數往往遠超兩三人,用廣角主攝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但對於站在照片邊緣的家人來說,這未必是個好消息——他們很可能被橫向拉伸成奇怪的形狀。

這畫麵,活脫脫就是賽博版的「每逢佳節胖三斤」。

24mm 更適合用來拍縱深感強烈的城市建築或自然風光

此時,有兩種辦法避免畸變:

在家中找縱深更強的空間,掏出手機點開相機,在「1×」按鈕上瘋狂試探,直到調出 1.2×(28mm) 或 1.5×(35mm) 焦段——這兩個焦段能壓縮畫麵空間,順帶解決掉畫麵畸變,並且倍數越高,畸變越小

如果手機實在沒有多焦段選項,也可以為照片左右留出些空白空間,拍完後手動把照片裁掉左右 1/5,將畸變部分通過裁切屏蔽掉

除了畸變外,春節全家福真正的終極難題,是總有人在快門響起的 0.01 秒前閉眼。

當你第 8 次喊出「再來一張」時,不妨試試 Live Photo:

Live Photo 會記錄下你按快門那一瞬間前後約 1.5-2 秒的畫麵,並且可以同步記錄下當時的聲音。

Live Photo 會記錄下按下快門前後約 1.5-2 秒的畫麵,並同步保留當時的聲音。拍攝完成後,係統會自動為你挑選這幾秒內的最佳一幀作為照片,而如果不滿意,也可以隨時進入相冊重新選擇,讓每個人都在最美的一刻定格。

除此之外,Live Photo 也是回憶的極好載體,以往的全家福隻能提供一幀定格的畫麵,而在 Live Photo 的記錄下,還記錄下了大家異口同聲地倒計時、笑容漸漸綻放的過程,甚至拍完一瞬間回歸自然的嬉笑與熱鬧。

真正的團圓,本就該帶著倒計時和哄笑的背景音。

煙花轉瞬即逝,如何留住?

煙花攝影的終極悖論是:你拍下的永遠不是眼睛看到的那一朵。

要麽是煙花上升階段一根孤零零的「火柴頭」,要麽是煙花已經凋謝消散的火光,最慘的是手一抖拍出「克蘇魯觸手」,那些本該絢爛的光軌在屏幕上扭曲成不可名狀的線條。

問題出在手機 AI 的自作聰明:自動模式以為你要拍的是靜態夜景,於是降低了快門速度,再加上手機的快門遲滯,總是讓人判斷不準我們應該在什麽時候按下快門,我們也不知道該何時穩住自己的雙手。

上一段提到的 Live Photo 是個好辦法,但受製於手機 CMOS 的麵積大小,脫離了夜景模式的照片可能畫質不夠好,噪點也多。

主流旗艦機的 CMOS 為一英寸(實際麵積還不到一英寸)

不過,這個問題也不算麻煩,除了 Live Photo 外,在傳統攝影的領域,有一種記錄光線軌跡的辦法——堆棧與慢門,現在的手機廠商將其集成到手機上,並輔以算法,可以簡單又快速地得到不一樣的照片效果:

華為與榮耀用戶請祭出「流光快門」,OPPO 與 vivo 則認準「長曝光」模式,還有些時候,它們也叫「車水馬龍」,而 iPhone 用戶則可以到 App Store 下載類似於 Slow Shutter 的攝影軟件,這些軟件或模式能讓快門開放 2-4 秒——剛好夠把煙花從升空到綻放的軌跡縫成一條星河

進階玩家用專業模式手動調參:ISO 拉到 50 ,快門速度設 2 秒,對焦鎖定無窮遠,再謹慎地按下快門即可

不過,這兩種辦法都需要很穩定的支撐,最好的選擇是手機三腳架,如果實在沒有就用保溫杯 + 口罩 DIY 臨時腳架,或是尋找街邊穩固的地方支撐。

不過,隻拍夜空中的煙花,也許會顯得有些寂寥,為照片增加一些元素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很多時候,周圍環境可不會配合——煙火一綻,便利店燈牌把天空染成賽博綠,隔壁陽台晾的衣物亂入鏡頭,樓下垃圾堆照得纖毫畢現……這些比煙花更搶戲的「氛圍組」,分分鍾讓浪漫變荒誕。

此時,我們可以巧借周圍觀望煙花的人群,將他們當作遮擋雜亂環境的「主角」:降低手機位置,將焦段放到 2× 到 3×,將人物上半身納入取景框,讓煙花炸開的瞬間成為天然輪廓光。

將有意義的人與煙花一起定格,一定是新年最好的海報。

眼裏全是煙火氣,拍出來卻是打卡照

新年將至,少不了走街串巷選購年貨,順便品嚐美食。如果你是個熱愛記錄的人,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你拍到的永遠比肉眼所見少三分靈魂。

用俗話說,就是少了些氛圍感。

紅燈籠看起來像批量複製的代碼塊,春聯千篇一律,舞獅隊經過時,鏡頭裏隻剩下一片高舉手機的羽絨服後腦勺……那些本該鮮活的煙火氣,最終全變成了不願再點開的「打卡記錄」。

要想拍出有氛圍感的照片,不妨換個視角。找到被燈籠裝點的巷口,蹲到膝蓋發麻的位置,用超廣角鏡頭向上仰拍,捕捉燈籠與天空的對比。

如果燈籠的排列有規律,也可以讓建築與燈籠在畫麵中連為一體,形成具有延伸感的構圖,瞬間讓照片擺脫平庸。

驅趕年獸是長久以來的春節傳統,也許如果下一個街角,我們就與鞭炮不期而遇。

點鞭炮隻需半根火柴,想把這份熱鬧塞進手機卻難得多——與煙花不同,鞭炮沒有絢麗的升空軌跡,也沒有綻放瞬間的驚豔,要想「拍出點東西」,需要從別處入手。

鞭炮,是新年最難拍的東西之一

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鞭炮炸完以後留下的滿地紙屑?

在寫作中,有一種常用技巧叫「留白」,通過省略部分直接描寫,利用「讀者補全」的心理,留下更深遠的解讀空間。

而這滿地的紙屑,正是鞭炮的絕佳「留白」。

這些飛濺的紙屑,是「留白」的最佳載體

想要拍攝鞭炮,我們可以找一塊顏色單調的地麵,慢慢蹲下,將鏡頭切換到 2× 或 3× 焦段,屏除周圍雜物,隻留下地上密密麻麻的紅色碎屑,再按下快門。

在單調的地麵上,隻有重複且密集的紅色紙屑,大麵積的純色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而重複且密集的元素又能進一步加強心理暗示,雖然沒有直接拍到鞭炮炸開的畫麵,但每當看到這張照片,你仿佛能聽見那熱鬧的爆竹聲,正從取景框外由遠及近傳來,空氣中似乎還能嗅到硝煙的餘韻。

不過,考慮到環境與人身安全問題,請大家謹慎放鞭炮,也注意拍攝安全噢!

團年飯,考究的是構圖功力

在廣東,美食講究一個「雞有雞味,魚有魚味」。

但當麵對一桌美味佳肴,舉起手機的那一刻,這個道理似乎就對照片失靈了。

當你用默認的 1× 焦段懟著宮保雞丁按下快門,鏡頭會毫不留情地捕捉到瓷盤的高光反射;清蒸魚原本優雅的線條,被拍成了解剖課標本;動態白平衡在暖黃燈光下漂移失控,硬生生把紅燒肉的誘人糖色拍成油膩的黃色……

平時可以不講究,但年夜飯可是每年一次的重頭戲,大家都指望你的照片發個春節朋友圈的時候,可不能掉鏈子。

想要將美食拍得好看,愛範兒總結了兩種構圖:

如果想記錄滿滿一桌的團圓佳肴,可以試著放棄平視角,將手伸高,用小於 2× 的焦段,從餐桌正上方垂直向下拍攝,這種俯視視角能展現每一道菜的擺放全貌,同時避免雜亂感

如果鍾情於某道菜,不妨將手機與視線平齊,略微斜向下 30°-45° 拍攝,再利用其他菜品作為前景或背景,既能營造層次感,又能讓主體菜品更突出、更有氛圍感。

除了構圖技巧外,手機本身的功能也能為你的美食照提供不小的幫助。

如今,大多數手機的相機 App 都配備了 AI 場景識別或更為直接的美食模式,這些模式可以通過算法自動識別畫麵中的食物,並進行智能優化。

比如,增加飽和度讓食材色彩更鮮豔,調整白平衡還原自然光感,甚至還能針對盤中油光或湯汁進行細節提升,讓食物看起來更為誘人。

出片雖重要,也別忘了放下手機

2024 年,手機攝影界迎來了一場分歧——照片到底是回憶,還是真實?

麵對這個問題,有些廠商選擇了保守的路線,堅持追求照片的真實感;也有些廠商更加激進,將照片視作畫布,賦予用戶盡情創作的自由。

不同的用戶對此也爭論不休,各執一詞。

但新年來臨之際,我們不妨暫時繞開這場矽基辯論,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那些被 28mm 焦段搶救的親情、用長曝光編織的煙花、靠算法加持的年夜飯……它們其實不過是為現實世界添加了一段溫柔的「作弊代碼」。

許多許多年後,當你再次翻出這些照片,不會再去考究這張照片有沒有畸變,隻看得見長輩年輕時還沒禿的頭;不會糾結煙花在慢門下的光軌也是一種合成,隻會想起綻放瞬間的快樂與觸動;更不會在意美食濾鏡的飽和度,卻能聞得到隔著屏幕都溢出來的花椒香。

你看,算法的意義或許不在於替代真實,而在於讓每個人都能更輕鬆地拍出足以傳遞共鳴的照片。

不過,出片雖然重要,也別忘了放下手機,就像電影《白日夢想家》中那句經典台詞:

不要為了拍照而拍照,如果遇到很珍貴的某個瞬間,隻想享受這一刻。

畢竟照片再美好,也不過是生活的剪影而已,快門聲外,才是團圓的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