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淡了,是年輕人的鍋嗎?

年味淡了,是年輕人的鍋嗎?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2025年1月24日,廣東深圳,南頭古城,蛇年春節將至,古城迎來大量人流。新年裝飾掛滿古城,喜氣洋洋。

【1】過年發生的衝突來源於觀念的碰撞

又到一年春節時,拜年必然會是年輕人繞不開的社交行為。以前,同姓人之間的親密對整個家族和個人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但現在那麽多人口流動到不同的地方,春節回家可能麵向的是我們不認識的親戚。但對部分年輕人來說,拜年有時候會成為一種負擔。

長輩希望我們去拜年、去維持關係。對於長輩來說維持親緣關係非常有安全感。否則他們可能感到沒有人認可自己,人情世故不到位。拜年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習俗,他們會在意你有沒有認真對待,有沒有讓他們感受到尊敬。

對於催婚,基因和社會規範像是被做成了芯片,植入了上一輩父母的腦子裏麵,因此他們到固定的節點,要參與固定的任務,他也會希望我們這樣去做,比如催婚。

而且對於,我們父母輩這代人,正是逐漸退休的年紀,身體也開始有很多慢性病。一些退休群體的死亡恐懼是更深的。他們逐漸失去了對現實環境的掌控感和安全感。他們就想抓住一些東西,讓自己重拾這些感覺。這時如果家庭裏有一個在社會規範中還沒有安定下來的孩子,掌控開始了。我在做青少年訪談、或者是婚姻家庭項目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父母特別想掌控孩子。孩子做什麽工作?什麽時候結婚?他們都想介入。因為他們非常焦慮,他們的生活不安定、夫妻關係也不是特別好。這也存在於大多數催婚家庭中。

在父母那一代,社會發展還沒現在這麽好,家庭確實是一個抵禦風險最好的一個單元,它結構牢固,單元人又少。但是現在,雖然說年輕人會麵臨失業,但他們養活自己是沒有問題的,另外因為教育的普及,年輕人探索自我的精神動力比上一代人更充足,會思考:我應該過到什麽樣的生活?什麽是幸福?他們會把自己作為中心人物,而不是社會規範。

因為時代的發展,父母和子女交流觀念,必然是一個碰撞的過程。

當衝突發生,雙方的觀點都會被感知到,我們的文化會強調以和為貴,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越來越多的選擇是直接發生衝突,告訴你我要什麽,想做什麽。

父母那還是習慣在一個比較權威的位置,心平氣和的溝通,他們反而可能平衡能力不是那麽強,可能直麵衝突,他才會反思自己。孩子長大後,不僅是孩子要想怎麽去維係和父母的關係,父母也要開始思考,如何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

異地夫妻去哪方過年是近幾年討論的比較多的問題。好幾年前,它並不是家庭裏比較大的衝突點。

因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女性在婚姻裏麵是什麽樣的位置。之前,夫妻一般是去男方家庭過年,這是中國傳統社會規範。這幾年隨著社會文明發展、義務教育的普及,女性的經濟地位和精神內核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她們的經濟地位和男性是平衡的。

而且近年來,很多女性主義的書非常暢銷,女性開始覺得,我需要被平等對待,我的家庭應該也要被看到。它有點像家庭體係裏麵夫妻對控製權的爭奪。盡管如此,我們父母的思想還沒發展起來,特別是男方家庭的父母,他們還是希望像傳統一樣,回男方家。

【2】高情商回複親戚犧牲的是個人的情緒

很多年輕人談起親戚,是有一種俯視感。但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經濟發展、城鎮化發展、所受的教育,把我們這一代人帶到了新的世界,讓我們擁有了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觀、價值觀。但是在某一時間節點,我們還是要回到原來的世界裏,去用原來的社會規範,做原來的事情。這個過程中,沒有辦法那麽融入,畢竟麵對的是老一輩的親戚,他們是被整個城鎮化建設留在原地的人。

大家會很反感親戚問話。

因為在親戚問話時,會感到被評價、被比較、被審視。我個人的經驗是一帶而過,比如說有長輩說我的工資好像沒我的哥哥掙得多,我就會說,早知道不讀書該跟哥哥一起幹了,捧著他們們;如果有人問我結婚不結婚,我會說再看,然後開始問他兒子的問題,打煙霧彈敷衍過去;如果我爸媽在旁邊,我會清楚地告訴我爸媽,我反感這些問題,讓爸媽幫我擋回去。

我們所說的高情商回複親戚問話,其實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讓步自己的感覺和情緒,符合別人的期待。

過年本該是從工作裏麵完全解脫,回歸到屬於自己本來的地方。所以我更鼓勵年輕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表達,如果你對周圍的環境比較有壓力、對麵對親戚有壓力,可以做一些動作去緩解。

現在年輕人在工作場合,不能說錯話,不能做錯事,如果過年還不展現自我的個性,那就太壓抑了。尤其是現在,工作節奏特別快,年輕人的假期不是很多,工作強度非常大。在過年僅有的幾天裏,他們更享受的方式是:再也不要去應酬了,就和家人待在一起。

【3】 年輕人依然有很強的社交需求

現在年輕人的社交需求非常強,城市裏社交屬性的一些遊戲,像《第五人格》、二次元等等,過年這個時節,他跟家庭互動表現出來的特點,其實是他成長以來所有關係的總和,他在親密關係裏的模式在那一時刻集中體現,所以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聯想到很多之前不被看見不被關注的受傷的瞬間。

但是當把我們的感受和父母感受、評價能夠做分離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平穩地應對來自於父母的情緒,讓他們知道我們需要什麽,同時也能夠接觸到他們的一些需求,這樣可能讓我們彼此的衝突部分消失的更多,愉快的部分加入的更多。

我小時候過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守歲習俗,大家在一起等著跨年。看煙花、放煙花,零點鍾聲響起,鞭炮聲劈裏啪啦,很濃鬱的年味。

在我爺爺奶奶還沒過世的時候,我們一個大家庭,大概有100來口的人,在一個大院子裏麵過年,非常熱鬧。我們那個家族房間環繞式的,中間有一個大門,大門會供菩薩,零點大家會去敬菩薩、上香,鞭炮聲特別大,整個院子被火光照亮。我的伯伯們年紀大了,睡得很早,當12點鞭炮響的很大聲,伯伯們被鞭炮吵得不得了,要持續一兩個小時,就會醒來,醒來我們一起打麻將,打到天亮,再去睡覺。爺爺奶奶過世之後,年味越來越淡了,我們家的人從100多人到隻有二三十個人集中在一起,感覺好像越來越冷清了。

假如讓我來設計春節的習俗,我想加進一個新環節:小孩子可以到鄰居家裏串門要紅包,不再局限在自家裏。現在很多人覺得年味不是特別足,都是一個小家庭為單位,不如小時候在鄉下感受到的那種年味。到單元樓各個鄰居去拜年,一大桌人全部在一起,會更熱鬧一點,遠親不如近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