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 台商再度斟酌繞道還是留守大陸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新代公司總監黃芳芷(左)及董事場蔡尤鏗夫妻2003年決定西進大陸設廠。如今該公司正在馬來西亞建設新廠。

隨著川普(Donald Trump,特朗普)本周重返白宮,他在首次總統任期內開啟的美中貿易戰,被外界預期可能愈演愈烈。深耕中國大陸市場多年的台商再次麵臨中美博弈帶來的挑戰。

川普勝選前後,多次談及加征對華關稅並向北京施壓。經營橫跨台灣、中國、美國甚至全球市場的台商,該如何因應?台商到東南亞投資設廠分散風險,或者施行中國生產、東南亞銷售的“繞道”策略,能否化解危機?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馬誌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說,對台商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川普2.0的不確定性。關稅何時會實施?針對誰,稅率是多少?這種不確定性往往對商業決策造成重大影響,並抑製信心,企業則通常會選擇采取“觀望”的態度。此外,雖然白宮新任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通常被視為親台,“但川普本人曾公開稱台灣‘竊取’了美國的晶片產業。這將持續引發對針對台灣的關稅行動的擔憂。”

此外,針對台商搬遷生產線到東南亞或回台分散風險的策略,台北獨立智庫“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錢思敏向BBC中文說,一些在大陸的中小企業過去因應美中貿易戰改變了生產據點等,耗費了不少人力和成本,而產品良率也沒有多大提升,因此了解強化研發方向的重要性多於移轉生產線。

兩家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台商企業——新代科技與一家珠寶裝飾公司,向BBC分享了川普2.0它們的應對之策。

川普遇刺第二天“我決定到中國以外尋找生產基地”

在廣州開設珠寶代工“傳盛設計”工廠的台商林道銘告訴BBC中文,去年7月他便前往泰國,買下曼穀附近工業區的廠房和土地,預計今年可以開始生產。從20多年前開始,傳盛在番禺為美國百貨商場進行了數十年的珠寶ODM代工。20年來,公司每年出口500萬件以上的耳環、戒指等飾品到美國,主要市場包括美國的Walmart、梅西百貨(Macy's)以及亞馬遜網店等。

林道銘向BBC解釋,麵對川普參選,台商們在總結經驗教訓後,早於去年便開始準備如果他重返白宮該如何避險。主要策略之一便是將部分生產鏈移至中國以外的地區,這也就是台媒所稱的“中國+1”:“這樣如果他真的把中國關稅提高到60%,我也有一個預備的地方。”

圖像來源,傳盛設計

圖像加注文字,林道銘說,目前大陸公司的員工月薪約7000人民幣。

麵對地緣政治的激烈變動,林先生告訴記者說,在大陸的台商基本上認為華府對北京持續施壓已經成為基本國策,“不論誰當上美國總統都一樣!當川普耳朵被打了一槍的第二天,我就決定到中國以外的地方尋找生產基地。當然,製造業想要全麵搬離中國並非易事!畢竟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產業鏈,幾乎涵蓋所有行業。”

作為非高科技公司,林道銘表示位於廣州的生產線不會搬遷亦不會縮減規模,隻是做好兩手準備:“在中國與泰國之間形成雙軌運行的模式。選擇曼穀是因為珠寶手飾在泰國是一個成熟的產業,20多年前我也是從泰國搬到中國,我依然認為必須做好準備才能應對變化!”

川普多次揚言針對中國進行關稅大戰,的確讓台商感到焦慮。林先生說:“20%的關稅幾乎是我們生存的底線”。他表示,若人民幣貶值10%,對他的公司來說,利潤也將減少10%。“如果川普宣布60%的關稅,我們將毫無出路,因此才會有許多不同程度的布局。但川普又是善變的人,我們大多數同行也都是邊走邊看,最終還是要等他上任後才能更明朗。我想這是大部分出口商的心聲。”

林道銘表示廣州的生產線不會搬遷,也不會縮減規模,隻是做好兩手準備。

科技公司的“中國+1”布局

“川普2.0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最大的挑戰。”新代科技總監黃芳芷女士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

2003年進軍中國市場的新代科技以生產工具機控製器(controller)為核心業務。麵對美中貿易戰的持續升溫,以及川普重返執政,黃芳芷坦言,公司在發展策略上必須“因地製宜”,陸續將部分生產線移出中國,到東南亞或回流台灣以規避風險。

黃芳芷表示,去年新代董事會決定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附近建立第七家子公司,第一筆投資約五億新台幣,工廠今年將在落成。她表示,公司對馬來西亞寄與厚望,在該國設廠因為當地中英文雙語人才好找,公司內外溝通成本順暢,“而且馬來西亞與美中及其他國家關係也比較平順,地緣政治風險小”,因此決計以大馬為據點服務東協及土耳其的客戶。

新代專攻工具機“控製器”的研發生產。所謂工具機多指負責切削、加工各式金屬零組件的機器。控製器相當於工具機的大腦,負責傳達指令。

根據台灣經濟部統計,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在2010年達到高峰,當年新增投資金額146億美元,自2012年開始下滑至128億美元後逐年萎縮。至2023年對中國大陸投資剩30億美元,投資金額萎縮至全盛時期的2成。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研究顯示,2023年底接受調查的610家台商中,超過57%正在或考慮撤離中國大陸。

新代向BBC解釋稱,此次在大馬設立新公司,除了地緣政治原因,還有技術配套原因,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機械與加工行業專業知識及人才,相關機械專業人士的培養體係完善,東協各國的機械市場需求跟數位轉型的需求也很大。

黃芳芷稱:“我們預測川普重返執政後,美中貿易戰將進一步延續,而全球局勢也會從‘全球化’轉向‘區域化’。企業發展不能再用同一套思維應對全球市場。在大陸與其他國家的業務,麵對的市場與課題完全不同,就像經營兩個平行宇宙。”

川普2.0:“老對手”中國準備好了嗎?

中國“進口替代”政策影響幾何?

但黃芳芷強調,中國市場並沒有因為轉移生產線而開始衰退。她說,中國的進口替代政策是重要的關鍵。

她告訴BBC,雖然中國經濟放緩,但內需市場仍然強勁,根據他們的市場調查,工具機控製器的需求去年仍成長超過15%,中國仍是全球機械工具機最大的生產基地,供應鏈體係更是全球最完整的。加上2024年至2025年中國推動的“舊機換新機”與“進口替代”政策,也成為新代在中國市場持續成長的助力。

所謂進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通常是指發展中國家通過關稅、外匯管製等手段限製進口的政策,其目的是扶植和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

“當大陸客戶不願或無法購買國外進口的較昂貴機器(例如西門子)時,他們就會來找新代。若有其他客戶想在網上購買品質較好但價格低一些的產品,也會來找我們。無論是向上或向下,總能找到我們。”

然而,有分析也指出,進口替代未必能惠及所有台商,甚至有可能造成負麵影響。譬如,台灣全國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黃健群去年在台灣海基會的講座便稱,在進口替代政策下,中國大陸對於來自台灣低附加價值、或足以自給、另有進口來源的產品,將減少進口,至於中國大陸所需的關鍵產品將透過政策優惠及市場誘因,更積極吸引台灣企業赴陸投資。

台灣經濟部智庫中經院指出,“台商能不能在中國的進口替代中獲利,還是要看不同產業及不同廠商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個別發展戰略及角色來觀察。”

雖然中國經濟放緩,但內需市場仍然強勁,工具機控製器的需求2024年仍成長超過15%。

台商麵對的挑戰與變局

中美貿易戰的衝擊似乎早已超越關稅層麵,延伸至科技、民生等多領域。事實證明,無論共和還是民主黨,都延續了川普開啟的對中壓製路線。這也讓在大陸的台商陷入艱困之局麵,人民幣貶值和高關稅的雙重夾擊,讓它們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台灣財政部統計顯示,2024年台灣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比重為31.7%,較2020年曆史高點劇降了12.2%。台灣財政部稱,數字變化的原因是美中貿易戰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去中化,加上中國房市不振等亦加劇其內需疲弱,進而造成台灣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比重劇降,出口衰退貨類主要集中於塑化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與工具機等,但積體電路、人工智慧之GPU顯示卡等科技密集度較高之產品,則比起拜登執政四年來上升。

台經院副研究員錢思敏表示,關於繞道以“中國製造、其他國家如泰國”組裝產品,再進口美國的做法,早在特朗普第一任開啟美中貿易戰之後便開始了。

譬如,在中國大陸沿海有位不願具名的大陸台商便向記者透露說,麵對川普強勢回歸,許多大陸台商也在考慮其它破解方法,譬如很多產品使用不實稅碼以規避重稅。“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有很多人因此被罰款。”

針對這些“洗產地”以規避美國關稅的行為經濟學人智庫馬誌昂告訴BBC說,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市場這些國家過去幾年成功吸引了中國的投資,並在向美國市場的轉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動態加劇了美國政策製定者對中國公司通過“後門進入”美國市場的焦慮,美國已開始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打壓。

錢思敏稱,台商仍要注意未來美國原產地的認定標準是否有可能加嚴。若不符合原產地的標準,則可能會被美認為是“洗產地”,仍然無法避免被課以高關稅的命運。她說,“繞路”策略很多廠商都采用,經過多年也累積了到各國設廠的經驗。不過,更需要注意是特朗普2.0時代的政策,有沒有可能用其他措施逼廠商到美國設廠?“美國製造業回流是特朗普的目標,我認為他真的要做,可以用的手段還有很多,讓廠商避不了。”

馬誌昂則強調,無論美中貿易戰多麽激烈,雙方仍提供許多機會給投資者。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在采購等方麵是一個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場所。因此,兩個經濟體不太可能實現完全的斷裂。

查看評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