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不少韓國人選擇來中國過年。他們不僅拉動了旅遊消費,還盯上了流量,賺起了人民幣。曾經在韓國,不孝有三,不帶父母到張家界登山為大。如今,長滿韓國人的除了張家界的台階,還有上海的外灘、青島的啤酒博物館和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 韓國人開始賺人民幣了 韓國人在上海找到了賺流量的好機會。和東方明珠、武康大樓、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合影,再配上一句不那麽流暢的中文,輕鬆獲得上萬點讚。在“很久以前”貼著降溫貼吃羊肉串配啤酒,也成了小紅書新的拍照模版。韓國大小姐的一頓46萬元人民幣的晚餐,引來抖音網友6.4萬個評論。上海不僅等來了最懂自己的遊客,韓國人也在上海接下了這波潑天的流量。 韓國人李亞媛在東大門從事服裝行業,去那裏的中國客戶大多數是從抖音直播認識李亞媛的,在會中文的韓國博主裏,李亞媛也算小有名氣。直播耗費了她太多時間和精力,但“不直播又賺不到錢”。 趁著免簽,李亞媛也來到中國旅行,先去上海待了兩天,又去了大連。在Instagram發布旅遊內容沒幾天,中國的旅遊訂票平台和酒店就在後台找到她,請她發布通過平台訂票和體驗酒店的內容。 至於這部分收入,“做得好的話,賺的廣告費跟(一個月)工資差不多”。在韓國,李亞媛要像其他人一樣,在自己的簡曆標上Instagram賬號。這個平台不僅僅用來記錄生活,也成了李亞媛工作中的一部分。 ▲ 李亞媛和她的朋友與東方明珠合影。圖 / 講述者提供 韓國人來上海,不僅拉動了消費,還賺起了人民幣。在娛樂公司工作的韓國人智蓮,明顯感受到韓國博主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最近幾周,隔壁組的同事都因為找不到廣告主想要的韓國博主而幹著急,Instagram上雖然有很多韓國博主,但並不一定和廣告主的需求相匹配,同事也因此連著加班了幾周。 跨年這天,韓國女孩閔正允和男朋友一起擠入了外灘的人海。中國對韓國試行免簽政策後,去中國的韓國人肉眼可見地增加了,閔正允原本沒有主動搜索過上海相關的信息,但打開Instagram就被朋友們在上海外灘打卡的照片刷了屏,逛YouTube也會看到很多“上海4天3晚”的旅遊視頻,於是她順勢決定把跨年和過生日的旅行目的地定在了上海。 很快,去中國旅遊的這股潮流輻射到了整個韓國互聯網。在韓國最大的搜索網站Naver搜索上海,關聯的詞條被旅行占據,上海天氣、上海餐廳、上海機票以及各處上海景點,迪士尼、新天地和豫園的信息比比皆是。在社交平台X上,即使是韓國素人,一篇上海旅行相關的推文,也可以斬獲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查看數。 韓國人對上海的興趣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根據攜程數據顯示,免簽政策試行以來,韓國入境上海的遊客訂單同比增長超過180%,環比增長超40%。每周,超過200班往返於首爾上海的航班,帶來了一批又一批的韓國人。 ▲ 上海街頭隨處可見韓國旅遊團。圖 / 視覺中國 當上海的韓味兒前所未有地超標時,韓國人的滬味兒濃度也達到了巔峰。李瀚隻是數了數最近身邊去過或是計劃去上海的韓國人,就有6位了。朋友看到他去了上海的照片,都來問他上海有什麽好吃的餐館、好玩的旅遊景點,以及如何使用支付寶和微信。而早在去年5月,李瀚就開通了小紅書賬戶。 一開始,筆記隻有幾百、幾千個點讚,直到去年12月30日,李瀚的一條筆記收獲了1.7萬的點讚,封麵是他站在外灘以東方明珠為背景的照片。在上海街頭,李瀚聽了不下10遍用中文說的“好帥啊”的誇讚,他也很快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而在韓國,他隻聽到過兩次。那條筆記下最高讚的評論是:“這種就應該留下來定居,不要回韓國了”。 中國的網紅和博主們,自然也不會放過韓國人掀起的這波流量。聽聞韓國富人來滬一擲千金,上海最有錢的年輕人們,也把他們的超跑開上了武康路,不僅定下了車子價格低於500萬不準來的門檻,還在群裏排了三班倒的值班表。事實上,上街炫耀的不一定是土生土長的滬少,也有可能是想火一把的主播,在不少開跑車唱歌、展示才藝的直播間,熱鬧是一點兒沒少。 除此之外,不僅韓國人愛吃羊肉串,中國人也愛看韓國人打卡羊肉串。智蓮從大學起就在上海讀書,去年留在了上海。一年前,智蓮拍了一段“韓國人第一次吃很久以前羊肉串”的視頻,本來在小紅書、B站的播放量都不高,直到最近,視頻的播放量突然開始漲起來了。長期生活在中國,智蓮其實已經熟悉了上海,早就沒有了新鮮感,但她發現,網友們就是想看她在視頻裏表現出比較誇張的第一次體驗的感受。 ▲ 智蓮體驗中國的烤羊肉串。圖 / 講述者提供 “打卡三件套”,硬控韓國人 韓國人來中國旅遊的理由五花八門。曾經在韓國,不孝有三,不帶父母到張家界登山為大。如今,長滿韓國人的除了張家界的台階,還有上海的外灘、青島的啤酒博物館和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 得知免簽之後,秀延毫不猶豫訂下了前往上海的機票。她是韓國一所大學護理專業大二的學生,製定旅行計劃時,她還沉浸在期末考試的複習中。鑒於網絡上去上海的旅遊攻略最多,她和朋友迅速把目的地定在了上海,這樣可以盡可能不耽誤複習的時間。 ▲ 秀延在上海南京東路留影。圖 / 講述者提供 秀延就讀的護理係,入學考試時的競爭率是33:1,係裏100多人,每個人學習起來都很拚命,但即便如此也可能得不到好的學分。再加上韓國因為此前醫療罷工影響,就業很難,秀延不自覺地為未來感到焦慮。 壓力之下,她開始沉迷中國的小甜劇,尤其是追著看完偶像劇《偷偷藏不住》之後,產生了“至少要去中國一次”的想法。她說,身邊不少同學都對這部劇很上頭,追劇的勁頭和中國劇迷對《黑暗榮耀》的欲罷不能如出一轍。同樣沉迷這部劇的還有首爾大學的韓國學生金恩雅,她身邊很多韓國朋友不追韓劇,卻對中國偶像劇愛得癡迷。 有海外劇迷整理過幾部爆款中國電視劇“出海”的成績。2023年,《偷偷藏不住》在TikTok的總播放量高達61.3億,遠超宋慧喬主演的爆款爽劇《黑暗榮耀》(播放量56億)。另一部中國古裝劇《長月燼明》在TikTok上也有40.1億的播放量。 看完劇,秀延成了《偷偷藏不住》主演趙露思的粉絲。韓國人在趙露思的Instagram賬號下,留下了他們的點讚和評論,也把對角色和電視劇的喜愛轉移到了中國的旅遊地。金恩雅發現,她的許多朋友來到上海後,都會專門把中國偶像的小卡帶到海底撈,和火鍋一起拍照合影。 除了追劇,在眾多韓國人不得不來上海的理由裏,還有“時尚”。 今年1月3日,意大利時尚服裝品牌Brandy Melville(簡稱“BM”)在首爾東部聖水洞開設了韓國第一家門店,即使下著雪,店外也排起了長隊。可以說,韓國人對時尚的追求幾乎刻在了骨子裏。 免簽以後,李亞媛把來中國旅遊的第一站設在了上海,也是因為時尚。曾經,東大門是淘寶女裝代購關鍵詞的Top 1,一句“東大門時尚爆款”拯救了很多外貿尾貨——許多服飾雖然用中國原材料製作而成,但因為體現了韓國潮流特色,吸引了不少中國和東南亞的買手前往韓國東大門駐足挑選。 而現在的上海,吸引了不少像李亞媛這樣的東大門服裝從業者前來“朝聖”。這裏不僅有BM,還有仿照BM開出的中國品牌Basement fg(簡稱“BF”),既不用排隊淋雪吹冷風,可選擇的品牌還更多——比如甜美又叛逆的SHUSHU/TONG、走辣妹風的SweetChilling,以及BM的“貴替”、意大利品牌Subdued也在上海開出亞洲首店。李亞媛到了上海,就像回到了快樂老家,連首爾UGG門店一直找不到的鞋子款式,在上海的旗艦店都找到了。 因為做過平麵模特,李亞媛額外關注坐標在上海的博主們。她發現,易夢玲、王悅伊、碳酸、seosamsan等中國紅人,在Instagram上都擁有大量韓國受眾。在一眾水光肌、齊劉海、ins風的韓國博主裏,她們闖出了一條獨特的時尚賽道,氛圍感、Y2K(千禧風)、多巴胺的風格,也給舒適圈內的韓國博主們帶來了一些小小的震撼。 ▲ 上海田子坊韓國遊客“濃度”很高。圖 / 視覺中國 所有韓國人發布的中國旅遊攻略裏,一定少不了各類美食打卡。 還在念建築專業的學生彩妍,本來打算觀摩上海不同時期的建築,最終卻被各式美食俘獲,從蟹粉湯包到coco、喜茶,從廣式早點到貝果博物館,味道都和她在韓國吃到的很不一樣,但沒有一個不喜歡。就連便利店買來的年糕、炸串、關東煮,也好吃到讓她連炫了兩份宵夜。 到最後,彩妍吃得飽飽的才舍得踏上回韓國的飛機,“這次旅行最大的好處是我可以在5天4夜的旅行中,每天吃不同的美食”。秀延原本對奶茶不感興趣,來了上海以後她才知道,自己不是不喜歡奶茶,而是沒喝過中國的奶茶。 就像韓國人拍照打卡有“三件套”——外灘、武康大樓、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韓國人在上海吃飯也有一套自己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去很久以前吃羊肉串、去海底撈吃水果、去上海姥姥吃東坡肉。但羊肉串,仍然是裏麵斷層第一的頂流。 ▲ 2004年播出的韓劇《浪漫滿屋》,宋慧喬飾演的女主,就已經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打卡了。圖 / 網絡 羊肉串在韓國,完全算不上稀罕物,閔正允家樓下幾百米,也有一家中國人開的烤羊肉串店,平時她也沒少去店裏光顧。真正吸引她們的,是在韓國完全沒有過的體驗。獨特的烤肉蘸料、360度無死角旋轉的炙烤、油脂滴落時的滋啦作響和烤爐傳來的陣陣熱氣……無論從味覺、視覺、聽覺還是體感上,都給韓國人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一生要出片的不隻有中國人,還有韓國女孩。從YouTube到Instagram,再從TikTok到小紅書,吃羊肉串一定要出片。頭上頂著降溫貼吃烤串,對中國人來說可能略顯滑稽,但對韓國人來說,卻奇怪得剛剛好。無論是電視節目主持人還是網紅博主,紛紛找到了流量密碼,比起刻意凹角度拍出來的東方明珠,羊肉串加降溫貼,才能在不經意間透露出一種到上海一遊的鬆弛。尤其是羊肉串加啤酒的雙重加持,就像炸雞配啤酒、下雨天吃蔥餅,都深深地刻在了韓國人的基因裏。 除了羊肉串的突然爆火,韓國演員李敏鎬吃過的湯汁飛濺的湯包、男子組合NCT Wish成員在直播間展示過的毛巾卷,也讓一眾韓國追星女追到小楊生煎、走進好利來。名創優品也成了韓國人的熱門打卡地,還是學生的李瀚喜歡在裏麵盡情挑選盲盒,不用看價格的快感,門店之大、商品之多、價格之便宜,讓他有一種在逛日本折扣店“堂吉訶德”的感覺。 很多中國網友一度以為是西瓜吸引了韓國人去海底撈吃水果自助。但智蓮說:“韓國的西瓜雖然貴,也不至於吃不起的程度。”相比於西瓜,智蓮在中國更喜歡吃芒果,因為在韓國,“一個拳頭這麽大的芒果就要三四十元人民幣,更好的品種價格更貴”。 ▲ 大部分去上海的韓國人都會打卡外灘、吃羊肉串、去火鍋店吃水果。圖 / 網絡 上海的旅張力太滿,以至於許多韓國人回國以後,還想再來一次中國。這幾天,閔正允特地找了一位中文老師學起了中文,她按耐不住還想來中國的想法,問老師推薦哪座城市,老師給她推薦了蘇州和青島。 去哪兒平台的數據也顯示,2024年11月8日中國對韓國公民試行免簽政策以來,平台上用韓國護照預訂火車票的預訂量同比增長一成,上海、杭州、無錫、蘇州、南京等城市位居前列,其中到訪上海、蘇州的韓國遊客增長在三成以上。 被重新定義的性價比 起初,閔正允乘坐1小時50分鍾的飛機,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時,她還沒什麽感覺。直到坐上磁懸浮列車,她才緩過神來:這是上海。列車速度太快,以至於她感覺剛坐下,馬上就站起來了。 閔正允生活在首爾以南34公裏的水原市,這裏是韓國成均館大學的所在地。平日裏,閔正允經營著一家咖啡館,其他時候,她還是當地一名小有名氣的歌手。 來中國以前,閔正允出國時分別去過日本的大阪和福岡、菲律賓的長灘島、越南的富國島和泰國的曼穀,到了上海外灘,她一下子就被眼前巨大、浮華的建築物吸引住了。 ▲ 2025年1月14日,上海外灘有不少遊客。圖 / 視覺中國 上海的精致奢華構成了《小時代》的底色,也構成了眾多韓國人對上海的初印象。為了拍到整個外灘的景色,閔正允還在韓國時就提前預定了觀景餐廳。等她滿懷期待走進去,突然被工作人員告知當天不能拍攝,眼看時間已經到了傍晚5點55分,她即將錯過6點外灘路燈亮起的瞬間,所幸在最後幾分鍾,她在同一座大樓裏找到了另一家還有空位的觀景餐廳。 6點一到,路燈應時而亮,點綴著街道上古老的西式建築。有一瞬間,閔正允感覺自己像童話故事裏的灰姑娘,燈亮時,魔法降臨到她身上,而這天正好是她的生日。 韓國人發現,這種浮華精致的瞬間並不需要他們付出多麽高昂的價格。 免簽、離得近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上海的性價比正在被韓國人重寫。有人對比過餐廳的價格,首爾一家普通餐廳,正常單人套餐的平均價格約為45元人民幣,而上海同等餐廳的平均價格是33元;首爾中檔餐廳的雙人餐平均價格約為287元,上海大約為242元。也有人比較過上海和東京的高星級酒店,韓國旅客最愛去的上海寶格麗酒店,房價隻需約5000元/晚,而相同時間段,東京寶格麗酒店的房價則約為9000元/晚。 韓國人的收入其實並不低。根據韓國政府的統計數據,2023年,韓國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資約為每月38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2萬元)。收入雖高,但物價水平也製約著韓國人的消費能力。韓國《每日經濟》去年12月30日報道稱,韓國國內物價高企,疊加韓元暴跌的影響,民眾2025年的海外旅行負擔將日益加重。 隨著MZ世代(泛指1980年到2010年間出生的群體)對旅遊需求的增長,對他們而言,中國正成為性價比很高的旅遊勝地。 來自首爾的李瀚,計算過他和母親兩人在上海旅遊的費用,每頓飯8萬韓元(約400元人民幣)就能解決,吃飯和打車的費用大概隻有他們在首爾時的2/3。金恩雅在2024年夏天就已經來過一次上海,但是看了朋友們發的帖子和快拍後,“又心動了”。她看了看機票,首爾往返上海隻要1000元人民幣左右,更覺得沒有理由不來了。秀延乘坐的大韓航空,往返票價隻有1372元人民幣,4天3晚的上海行程全部費用算下來不到4000元,這還包括了機票、住宿、食物、迪士尼門票、黃浦江遊船票、交通費等等。 同樣是打車,韓國人驚訝於為什麽中國打車費可以這麽便宜。在北京留過學的李孝妍,從北大打車到三裏屯,十多公裏的距離隻需要五六十元,但是在首爾,這麽多錢最多隻能打車走兩三公裏。 不過說到底,旅遊還是一件“豐儉由人”的事情。韓國人恩惠在抖音上曬出晚餐一頓吃了46萬元人民幣的賬單,網友看了直呼“大小姐一頓飯快趕上一輛奧迪A7了”“韓國財閥和上海物價的雙向奔赴”“388的白粥終於迎來了最懂它的人”。除了“大小姐”,韓國人的消費能力也確實不低。攜程數據表示,韓國遊客在2025年元旦跨年期間選擇的住宿地點,近60%是高星級酒店。 ▲ 上海外灘夜景。圖 / 視覺中國 短短四天的旅行之後,李亞媛回到韓國,又恢複了高強度的工作模式。晚上8點上班,淩晨5點下班,睡兩個小時又起床拍攝廣告,直到下午6點,李亞媛都沒時間合上眼睛休息,轉眼又到了上班的時間。 李亞媛這麽拚的原因和很多中國人一樣,她想攢錢買房。雖然首爾高企不下的房價讓不少韓國年輕人放棄了買房的念頭,但還是有不少人的人生願望是在漢江邊上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這次來了上海,李亞媛不禁感慨:“隻要看過黃浦江,就知道漢江算不上江。”同樣是臨江,黃浦江邊的房子都比漢江邊的房子更具性價比一些,雖然江景房的價格也並不親民。 因為父親的生意拓展到中國,李亞媛從13歲開始就生活在中國,直到疫情期間才不得不回韓國定居。在那之後,李亞媛想再次回到中國,但好幾次想重新申請簽證,都因為工作太忙和流程繁瑣而擱置了。這次免簽,終於讓李亞媛再有機會回到中國。 這次春節,李亞媛又把旅遊的目的地定在了中國杭州,不僅因為之前短短兩天的上海之行沒玩夠,更重要的是,一家杭州的MCN正等著和李亞媛簽合約,這是她此前沒有想過的新機會。 不過,最近去上海的韓國人太多,往返首爾上海的機票水漲船高。對韓國人來說,去上海的性價比也正在變低。他們轉而又把目光放到了中國其他城市。 李亞媛回韓國以後,同事也說計劃來中國玩一趟,不過目的地定在青島,比上海更近,機票也更便宜。同事喜歡喝酒,韓國買到的青島啤酒她嚐著總覺得發苦,而中國生產的青島啤酒據說回味甘甜,“無論如何都想嚐一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