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帶來的“中美對賬”活動,將走向何方?
文章來源: 中產財經生活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意外給中美兩國的民眾之間創造了“麵對麵”的交流機會。中美網友開始“對賬”,對賬內容不出意外非常樸實:你賺多少?花多少?日子過得怎麽樣?學費多少,房租多少。
這樣的交流很好,但很快這種“對賬”,就被異化了。一時間仿佛美國普通人的生活,完全趕不上中國人。有些人又添油加醋的說,關於美國的虛假宣傳被打破了。
一位美國博主就發了一個視頻,視頻中她說:美國政府,你搞砸了,你看看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一美元就可以吃到豐富的早餐。中午是公司供應的免費午餐,也很豐盛。晚上則是龍蝦大餐。
或許有這樣單位存在,但哪怕是以高薪著稱的互聯網大廠,肯定也沒這樣的員工餐。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也不是這個樣子的。這顯然是有人在故意誤導。
即便那些沒有故意誤導的對賬,其實,這種對賬,也存在係統性偏差。
TikTok在美國是最大眾的APP,就像中國的抖音和快手。TikTok的用戶是最普通的美國人。而小紅書是分享生活的APP,擁有優渥生活才願意分享。這個定位就導致了,小紅書的用戶,是中國最富的那一群人。於是,當中美網友展現自己的生活時,就會形成係統性偏差。
其次,美國網友更傾向於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好,抱怨自己的政府,中國網友出於一種微妙的心態,更傾向於呈現好的一麵。
但大家都生活在這裏,難道真的不知道真實的情況?那些農民工,打短工的,農村出來在大城市打拚的年輕大學生,落後地區的貧困戶,一個月3000退休金,甚至一個月200養老金的農民,是不會上小紅書的。
現在有一種現象,就是要和發達國家去比富,然後去嘲笑。
美國當然不是遍地黃金,很多普通人也要麵對艱辛的生活。實際上,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基尼係數較大,也就是貧富分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但中國,在當下仍然無法和美國去攀比生活水平。中國GDP人均1萬2,而美國是8萬多。
在中國,月入1萬元,即1500美元以上的人,包括個體戶、企業家在內,也隻有3110萬,占總人口比例為2%。
當然,不同國家,物價結構不一樣。不同國家,工業品的價格是差不多的,比如手機、汽車。但本地產的食物、各種生活服務,比如房租、醫療,特別是涉及到人工,比如,按摩、快遞、外賣,差異非常大。所以,就有了“購買力平價”這種換算方式。簡單的說,就按各自在國內能達到的生活水平計算。
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1 美元的購買力約相當於 3.696
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中國人均GDP達到了2.6萬美元,這是改革開放40年一個巨大的成就。但是,美國人均GDP有8萬多美元,中國仍然隻相當於美國的30%。這基本上就能反應生活水平的差異。所以,對賬獲得的優越感,仍然是虛幻的。
有意無意的掩飾不好的,呈現好的,這種心態其實不夠自信,但可以理解。不過,沒有必要,更不應該被再次有意無意的進行二次宣揚,再次固化。
有意無意的忘記那些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對這些同胞,是不公平的。就像一個家族聚會,有意無意的把那些經濟比較窘迫一小家子,趕到角落去,不讓外人看到。這樣會讓我們陷入一個錯誤的認知中。就像還有六億中國人,月入千元左右,震驚過我們。
而且,這也有違中國現在的外交方略。國際上一直有一種論調,中國已經是發達國家了,中國堅決反對這種說法。中國的各級官員,駐外大使,都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與這種論調做堅決的鬥爭,強調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這些帶有偏差的對賬,會給美國網友留下一個錯誤的印象。當他們的政客再次拋出這些論調來,這些直接來自於自身看到的信息,就會讓更多的普通美國人深信不疑,強烈支持他們政客的錯誤論調。所以,異化對賬,是在添亂。
政府沒有給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打上濾鏡,民間交往,更沒必要主動打上這種濾鏡。不能因為一時之爽劇,損害中國的外交利益。
這種對賬,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豪車炸街。這種虛幻的對賬下的心態,當事實逐漸顯露,會讓我們無法麵對這種交流。
大國大民的氣度,不在於一時之貧富,而在於精神麵貌,更高的文明素質,更包容大度的氣魄。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的兩個大國,都麵臨自身的一些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從對方身上學習好的,避免壞的,而不是打個濾鏡,覺得已經超過了,或者去嘲笑對方不好的地方。
最後,再複習一遍政治課本:“到21世紀中葉,我國將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這是我們奮鬥的目標。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勤奮實幹,發展經濟,讓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