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的“洗腳水炒菜”,惡心了多少中國年輕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01

最近,小某書上有這樣一則帖子很火,看得人有點生理性反胃。

發帖人給爸媽買了一個洗腳桶,但因為加熱速度慢,所以他們一般都是另外燒水倒進去。

媽媽把家門口掛著的艾草,放在炒菜的鍋裏煮了水用來泡腳,到此為止還算正常。

直到發帖人發現,媽媽在重複利用這桶泡過腳的艾草水,而她們家就一個炒菜鍋......

也就是說,媽媽居然把泡腳桶裏泡過兩次腳的艾草水,再倒回炒菜鍋裏加熱。

他們一家人吃的菜,就是這個反複加熱過泡腳水的炒菜鍋炒出來的......

發帖人和媽媽理論,媽媽卻覺得她小題大做:燒開的水有什麽不幹淨的!

她想重新買個炒菜鍋也不行,因為媽媽肯定會跟她吵架,她覺得真的好無奈。

評論區裏,很多人也分享了類似的炸裂經曆:

有老人在廁所裏給外孫女洗內褲,不小心內褲滑進了蹲坑的坑溝裏。

裏麵又臭又黑,她硬是用鉗子把內褲從一堆屎尿的髒汙裏撈了出來;

然後丟到高壓鍋裏用水煮了半小時,幹了之後又給外孫女穿。

有老人用來削蘋果和刮腳皮的小刀,用的是同一個;

內褲洗洗就拿來當擦桌子的布、用過的絲襪也拿來裝肥皂碎繼續洗衣服;

甚至把小輩用過的紙巾撿起來,撕掉粘了粑粑的那部分,剩下繼續用......

有人的公公,用兒媳婦那洗漱完都是洗麵奶泡沫的洗臉水,做了一鍋海帶湯,老兩口喝完了......

有人的婆婆,把自己穿破的內褲剪了當屜布,拿來蒸饅頭吃,那襠部都發黃了......

02

你會不理解這些長輩,節約是挺好的,但也不是這麽個節約法啊。

為了省那麽一點點錢,就能做出“洗腳水炒菜”、“高壓鍋煮內褲”、“洗臉水煮海帶湯”這樣的事;

衛生方麵就不說了,家裏人知道後心裏會多膈應?

節儉是傳統美德,但過度的節儉並不是。無用的節儉,甚至比浪費更可怕。

你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看到年輕人分享的,自家長輩喜歡沒苦硬吃、病態節約的真實案例。

比如,有人曬出了自家三個人的晚餐,一盤紅菜苔、一盤泡菜;

在銀行裏存錢領回來的大米,吃不完都發黴了,父母居然還舍不得扔還要吃,怎麽勸都沒用。

他們家很窮嗎?並不是,父母兩人的退休工資加起來也有1萬了,但就是節約到了病態的程度。

有人也拍下了自家的飯桌,有魚有蝦有肉,但媽媽偏要拿個豆腐乳出來吃。

兒子給她夾了一條魚,她蓋著碗說不要不要,給你爸吃,我吃點酸菜就好。

還天天說自己苦死了,上班太累沒葷菜吃,但有的吃的時候就要來一套這樣的表演。

還有老人節儉到過年放的煙花紙殼都舍不得扔,拆下燒了。

沒想到裏麵有個啞炮,結果爐灶爆炸了,菜隻能全扔了。

有人總結了家裏長輩的三大“美德”:沒苦硬吃,沒病硬想,有病硬抗。

可以理解那是因為他們經曆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理念,如同思想鋼印一般刻在了他們的腦海裏。

但現在條件明明已經比過去好那麽多了,卻還有那麽多人故意有福不享,沒苦硬吃;

通過貌似自我犧牲式的吃苦,以占據道德高地,讓家庭成員產生愧疚感、讓自己獲得道德優越感。

03

如果吃苦能換來後甜,那所受的罪可能還算值得。

但現實往往是:盲目地過度節儉,最終會釀成難以挽回的惡果。

急診醫生盧驍分享過這樣一個病例。有位52歲的阿姨,常年吃剩飯剩菜。

有一次突然上吐下瀉,送去醫院掛鹽水,醫生診斷患上了腸源性感染。

住院當晚,血壓突然掉了下去,所有炎症指標爆表,髒器功能衰竭,醫生也回天乏術。

而這樣的事根本不是個例,我們身邊有太多人因為過度節儉,導致得不償失,既損害了身體,又消耗了家庭的幸福。

有媽媽把油煙機裏的油導出來炒菜,結果全家腸胃炎,進醫院打針花了兩千多;

有婆婆舍不得扔掉夏天的隔夜粥,第二天吃了上吐下瀉,進醫院打針輸液吃藥花了一千多;

有爸媽三伏天為了省電不開空調,把自己熱進了醫院,醫藥費動輒好幾萬。

當一筆錢你舍不得花,它大概率會以另一種你不願意的方式花出去。

正如推上有段很火的話:

“省小錢沒有意義,大多數普通人的大部分積蓄,最終都是以很快的、很潦草的方式消耗幹淨。

人的返貧,除了治病之外,基本都是因為失敗的投資。

所以,在小錢上少花心思,在大錢上非常謹慎理性,你會輕鬆很多,可惜很多人都是反過來的。”

04

看過這樣一本書,叫《Die with zero》,中文名是《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作者是華爾街知名投資者,他提出了一些顛覆性的觀念,讀來讓人醍醐灌頂。

椰子總結了書中的幾條建議,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①用錢是一種策略遊戲,金錢的最大用處是購買人生體驗。

人活著不是為了積累財富,而是要創造回憶。

投資自己的人生體驗,體驗會隨著時間顯現其價值,回饋給你“記憶股息”。

②不要總是為“未來的安全感”犧牲當前的生活。

要克服那種拚命工作、分幣不花的保守恐懼感。

體力、精力都會隨著年齡遞減,20歲能爬的山,60歲就隻能看看;

30歲能吃的美食,70歲已經咬不動。

金錢能發揮出最好效益的時候,是在我們年輕力壯的時候,而不是衰老和病痛的時候。

③要有計劃地消費,讓每一分錢都為你的人生服務。

相比晚年擁有大量財富卻體力不支,不如從30歲開始去冒險、學習、社交、旅行,創造一些讓你無悔的瞬間和閃閃發光的回憶。

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成年就像漸凍症,我們每天都在死一點。

因此,我們應該去尋找一些值得謳歌的東西,去過一種滾燙的人生。

有句話說得很好:“用好的,用到它物盡其用為止,不是鋪張浪費。

而是讓好物滋養生活,滋生出小確幸,是把屬於自己的福氣及時收割走。”

希望越來越多人能破除過度節儉的思想鋼印,不要讓它束縛了自己的生活、消耗了身邊人的幸福。

共勉。

查看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