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他,外公都死不瞑目啊”。2024年12月12日,對於61歲的盧鳳霞來說,是一個畢生難忘的日子。在經曆了長達38年的艱辛尋子之路,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後,她終於與失散的兒子曾文豪重逢。
回憶:“那一趟火車我追了38年”
“他(曾文豪)小臉圓圓的,一歲多剛會走,吃飽飯就會自己玩,特別乖。”盧鳳霞回憶起兒子小時候的情景,眼中滿是溫柔。1985年3月26日,在四川涼山工作的盧鳳霞夫妻迎來了家庭新成員——兒子曾文豪,從現存孩子兩個月時的合照來看,曾文豪是一個愛笑的孩子,抱著他的盧鳳霞剛二十出頭,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眼中對未來充滿了期冀。
盧鳳霞的丈夫曾洪文在地質隊工作,長期在野外勘察,盧鳳霞在鞋廠上班,計件工資,多勞多得,在當時已是令人稱羨的工作。為了多掙錢補貼家用,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夫妻二人作出了不舍但無奈的決定:把孩子送回綿陽三台老家,讓老人幫忙照看。
“他(曾文豪)二叔要接他上火車的一瞬間,他伸手來抱我,我舍不得,就一直追著火車跑,直到跑不動,沒想到這一追就是38年。”盧鳳霞回憶送兒子的場景時,掩麵痛哭,語氣中充滿了懊悔與自責,當時的她沒想到車站一別,再次重逢竟然是那麽艱辛。就在孩子回老家三個月後,一封電報讓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陰影。
1986年12月9日,曾文豪和小叔到三台縣一處公園玩耍,沒想到一扭臉,曾文豪被拐走。受限於當時的通訊條件,一封內容是“孩子出事了”的電報兩天後姍姍來遲,看到電報的盧鳳霞夫婦如遭雷擊,語焉不詳的表述,讓他們心中忐忑不安,孩子是出車禍了嗎?是趕緊讓我們回去在安葬前再看看嗎?憂心忡忡的兩人趕回老家後才得知孩子是被拐走了。“我當時鬆了一口氣,安慰自己說,孩子丟了隻要還在世上就能找回來。”但讓盧鳳霞沒想到的是,這一找就是38年。
痛苦:“孩子丟了還要什麽臉麵”
“一想到兒子可能沒飯吃,沒衣服穿我就心痛得要命。”孩子被拐生死未卜,到底生活得怎麽樣,這個問題如同一根刺,紮進每一個尋親家長心裏,備受煎熬,盧鳳霞也是如此。
“那年冬天特別冷,天天都是毛毛雨,我們天不亮就出門,半夜才回家。”為了找兒子,盧鳳霞辭去了鞋廠穩定的工作,走遍了三台縣的大街小巷,特別是走山路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摔跤,半身都是泥,再起身去尋找,身上泥慢慢被身體烘幹了,但那時候她就沒覺得冷,一心隻想趕快找到孩子。
“無論再累再苦,隻要有一點點的希望線索我們都會緊緊去追,不會放過。”為了找孩子,盧鳳霞夫婦的足跡遍布山東、廣東、貴州等地,一次次的失望而歸,一次次的重新啟程,成了他們生活的主線。
“孩子丟了以後,我們38年都沒過過春節了,一想別人都是一家團圓,我就特別難過。”尋子路上盧鳳霞夫婦不僅要承受失與孩子分別的痛苦,來自他人的不解與懷疑也壓得他們喘不過來氣。
“有人看到我們找兒子就會問這麽久了還能找到嗎?”每一次這樣的問話都讓羅鳳霞夫婦心如刀絞,隨著年齡的增加,疾病、經濟等因素不止一次讓盧鳳霞夫婦想到放棄,但隻要身體情況有所緩和,攢到一些錢他們又會義無反顧再次踏上尋子路。2018年開始,盧鳳霞加入了多個尋親誌願者團隊,已經幫助多個離散的家庭“上岸”,而她一直在路上。
為了找孩子,他們把曾文豪的信息做成T恤、日曆、海報給路人分發,還會去車站等人多的地方,高舉尋親海報,有時候還會下跪,病急亂投醫一般求求大家可以幫她多留意。“孩子都丟了還要什麽臉麵,給大家下跪,就是希望我們母子能夠早一天團聚”
重逢:“媽媽說找到你要打你一頓”
“報喜來了,我兒子曾文豪找到了……”11月25日,盧鳳霞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一條報喜視頻,尋找38年的曾文豪終於找到了!
2024年11月29日,經“打拐係統”比對確認,山東濟寧市公安局采集的文清血樣與綿陽市三台縣公安局采集的曾洪文、盧鳳霞夫婦血樣所檢DNA符合三聯體遺傳規律,具有生物學父母子女親緣關係。
12月12日,認親儀式在綿陽市公安局刑偵支隊舉辦,盧鳳霞夫婦帶來了保存38年的衣服,一件件小巧的毛衣、棉褲都是當年盧鳳霞親手縫製,還沒來得及給文豪穿上,孩子就被拐走了。兒子丟了以後,這些衣服盧鳳霞全都小心保存著。此外還有一個筆記本,裏麵是尋子38年來給兒子寫的信,信中寫下的全是對兒子的思念愧疚和自己的痛苦煎熬。“就想讓孩子知道,當年不是父母不要他的,這麽多年來都在不停地找他。”
隨著音樂響起,現已成人的曾文豪從門後激動地走近盧鳳霞夫婦。已經按耐不住感情的盧鳳霞隔著幾步遠已經哭出聲來,一見到兒子,她立刻上前抱著兒子。他們一家三口相擁抱頭痛哭,用淚水發泄著積攢了38年的感情,“媽媽說找到你要打你一頓。”盧鳳霞一邊抱著兒子,一邊用手捶打著兒子的臂膀,似乎這一一下的捶打,能彌補在兒子成長過程中的缺位,又似乎是埋怨命運弄人,為什麽花了38年才讓自己和兒子重逢。
38年來14封寄不出去的信,今天盧鳳霞也親手送到了兒子手上。媽媽給兒子換上紅棉襖,爸爸親手給兒子戴上平安扣,希望寶貝兒子再也不要離開他們了。如今39歲的曾文豪如今也已經成家,摸著媽媽小時候給織的毛衣留下眼淚:“這些衣服我要珍藏起來,給孩子們講講爺爺奶奶找我有多不容易,讓他們好好孝敬爺爺奶奶。”
這趟尋子列車,盧鳳霞追了38年,如今車已到站,這一站,不是離別,是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