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7歲中專生被“瘋搶”事件,不要搞錯了邏輯
文章來源: 拾遺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麵對不確定性,
你的能力就是底氣。
01
三百六十行,
是金子在哪裏都發光。
02
最近有條新聞掀起全網熱議。
河南駐馬店某技師學院,
一位17歲的中專生鄭紅旭,
被六七家企業瘋搶。
初始薪資開到七八千,
入職就能漲到上萬。
中專生、高薪、瘋搶,
這幾個詞連到一起,
就如當初薑萍一樣,
因為足夠“反差”,
所以足夠爭議。
而另一邊還有幾條新聞:
上海某211高校,
一位漢語言文學專業研三男生,
在招聘會上轉了五圈,
一份對口工作也找不到。
中國農大生物與醫藥專業碩士,
收到的offer底薪卻是3000。
被他質疑後企業回了一句
“研究生已經不值錢了,
你愛幹不幹。”
這幾條新聞放到一起,
網上出現了很多聲音唱衰:
“以前都說考不上大學
人生就完蛋。
但現在中專生被瘋搶,
本科生卻找不到工作。
既然學曆不值錢了,
那雞娃還有什麽用?
既然學曆無用了,
那努力學習還有什麽意義?”
不得不承認,
文憑是真的在貶值。
但在鄭紅旭的故事裏,
很多人都隻看到了一個結果,
卻忽略了背後,
真正的底層邏輯。
03
當很多人高舉鄭紅旭這柄大旗,
去宣揚學習無用論時,
他們沒想過:
鄭紅旭的成功,
恰恰證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當初,鄭紅旭因為10分差距,
錯過了自己心儀的高中,
最後選擇了職業院校,
讀新能源技術專業。
但進了學校後,
他和多數中專生不同。
他沒有躺平自暴自棄,
而是早上六七點就到車間。
晚上所有人都走了,
他仍然在那裏練習。
經常一學就到12點,
滿手都是劃傷燙傷。
足夠熱愛加上足夠努力,
讓他僅僅兩年就拿到了
全國職業技能競賽河南組第一,
全國決賽第三。
後來他還參加了
全國第三屆關鍵技術新能源比賽,
又獲得了全國第三名。
如今17歲的他,
已經拿到了國家二級技師證書。
所以,他能被高薪瘋搶,
不是因為他的中專學曆,
而是因為他的比賽成績,
是因為他過人的職業技能。
試想他進了職校就躺平,
每天混吃等死的過日子,
那今天還會有人瘋搶他嗎?
如今被瘋搶的,
不僅僅是一個中專生,
更是一個靠著學習,
學到真本事的人。
真正改變他命運的,
恰恰就是學習能力。
04
今天為什麽要聊這個話題?
因為最近很多人,
正因學曆貶值而迷茫。
許多大學生畢業後,
求職屢屢碰壁。
還有很多大學生,
麵對著3000塊的offer,
自信瞬間崩塌,
陷入自我懷疑。
他們開始懷疑學習的意義,
埋怨就業市場不景氣,
指責教育模式脫離實際,
卻很少從根源上去思考一些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
大環境和大學擴招,
確實對就業產生了影響。
但依然有很多人,
在艱難的就業環境裏
也能脫穎而出。
所以,停止抱怨,
從根源上去深思,
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
那麽,如何端穩“鐵飯碗”?
有幾個觀點想和大家分享。
05
一、首先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學曆確實是敲門磚,
但能力才是保命符。
我一位HR朋友,
曾向我大倒苦水:
她招過一個211畢業生,
簡曆寫的非常華麗。
考了很多證書,
熟練掌握各項技能,
但到了實際工作裏,
全都開始現原形。
雖然考出了認證的
微軟認證係統工程師。
但要求一周交的策劃案,
磨蹭了一個月才交了半成品。
好不容易到了執行階段,
做出來的東西漏洞百出。
雖然考了英語六級,
但新聞翻譯不出來。
甚至寫在簡曆上的駕照,
也隻是考了但不會開車。
其實這個畢業生不是個例,
一個很紮心的現實就是:
如今很多大學生,
都隻有學曆沒有能力。
我們的大學裏,
大量存在兩類人:
一類是渾渾噩噩過日子。
上課睡倒一片,
下課打遊戲玩樂。
考試混個及格。
一類是考各種虛幻的證書,
卻沒有實操的能力。
他們都抱著拿著文憑,
加上幾張技能證書
就能找到理想工作的目的。
但如今學曆貶值的趨勢下,
這種方式已經不好用了。
智聯招聘曾做過調查:
80%的用人單位都覺得
應屆生沒有實際工作能力。
這種能力,
不僅是專業技能,
還有相應的工作軟實力,
比如溝通能力、
團隊協作能力、
問題解決能力等。
以往或許企業還有耐心去培養,
但現在的企業,
用人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他們不願做免費的教培機構。
相比一紙學曆,
能給公司帶來直接價值的能力,
才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06
其次:
相比做斜杠青年,
希望你盯著一件事做專做透。
吉利集團有一位80後工程師,
名叫呂義聰。
他隻有高中學曆,
2002年因為沒考上大學,
開始做汽車修理學徒。
後來他進了吉利,
從一線裝配學徒學起。
他特別喜歡車,
為了能更多的學習,
工作之餘,
他經常跑去各個崗位偷學,
躺在空車殼裏,
看著流水線上零件組裝。
休息日也鑽進車間,
把一輛車拆開再裝回去。
因為學曆不高,
他隻能一邊看書,
學習汽車相關的理論知識,
一邊在工作中查漏補缺。
就這樣他花了10年,
從一個汽車修理學徒,
變成了一位汽車工程師。
他單憑耳朵就能聽出
40多種汽車故障類型,
兩天就能完成一輛汽車的組裝,
擁有50多項改善創新成果,
其中2項獲國家專利。
如今他已經升職到技術崗,
負責人才培養和技術指導。
他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工作後先在行業待三年,
找到自己喜歡並擅長的,
然後一直鑽研下去。
如果在眾多行業中遊移,
不斷拿自己的短處
和他人的長處比,
隻會屢屢碰壁,
人才往往是熬出來的,
當你的能力到達峰值時,
自然會把你放到更有價值的地方。
山西左權縣的一家國企,
引進一名高中學曆的人當總監,
看重的就是他在新媒體運營上,
日複一日的鑽研能力,
他之前就拿到巨大成果了。
我想他們的故事,
給很多人提了個醒。
如今很多人,
尤其是年輕人,
總是心浮氣躁。
今天學這個,
明天學那個,
三分鍾熱度,
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最後幹啥都半瓶子晃蕩。
但一個人要想有核心競爭力,
就得認準一件事往深裏挖。
曾國藩說過一句話:
“凡人為一事,
以專而精,以紛而散。”
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領域的專家,
有別人比不了的本事,
你就永遠有屬於你的一碗飯。
07
第三:
比學曆更重要的,
是終生學習的習慣。
還記得幾年前
甲骨文公司裁員事件嗎?
那時能入職甲骨文的,
都是學曆和能力百裏挑一的。
所以當甲骨文宣布裁員時,
國內眾多大廠,
直接去甲骨文門口搶人。
可出人意料的是什麽?
大部人第一輪麵試都沒過。
這背後原因是什麽?
是這些高學曆程序員,
在甲骨文的日子裏,
長期鬆散,
並沒有一直在保持學習,
長期不來上班。
而上班也主要是改幾個bug,
一年隻需忙1-2個月,
不用擔心升職問題,
所以長時間的躺平。
寬鬆的環境,
讓人變得懈怠。
這個時候時代的大刀砍下來,
就避無可避了。
其實這樣的悲劇,
很多人都在犯。
有許多人的學習,
從學校畢業就停止了。
很多人在結婚生子以後,
就不再關注個人成長了。
還有一些人,
是在單位不斷被固化後,
開始變得躺平頹廢。
大家都覺得:
拿了文憑就萬事大吉,
達成一個目標就高枕無憂,
找到一份工作就能得過且過。
可後來才明白:
真正的鐵飯碗,
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的飯,
而是無論去到哪裏,
都有自己的一碗飯吃。
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麽所謂穩定。
你必須始終懷著空杯心態,
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08
我很喜歡一句話:
“一個人最大的愚昧
不是知識匱乏或學曆淺陋,
而是對學習的抗拒、
對自我成長的放棄。”
人生是一場孤獨遠行,
終究要獨自仗劍闖天涯。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
請不要恐慌,
也不要逃避。
始終銘記:
麵對不確定性,
你的能力就是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