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羽絨服,害了多少人?....
首席商業評論
2024-12-01 10:00:35
說個好笑的,夫妻肺片裏沒肺片大家還能理解,但你說羽絨服裏沒有絨,這可就真讓人哭笑不得了。
在一些直播間,羽絨服主播們可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又是“900+蓬鬆度”,又是“專櫃上萬元的品質”,還承諾“買貴了就退”,說得那叫一個天花亂墜。為了證明自家賣的是真羽絨,直接在鏡頭前動剪刀,質檢報告也是一摞摞地展示。
更吸引人的是那價格,號稱90%鵝絨填充的羽絨服,價格卻低得讓人難以置信,49塊的羽絨馬甲,159的鵝絨服,還有299的鵝絨被。這價格,跟那些上千元的比起來,簡直是白菜價啊。
很多人一看,哎呀,這便宜不撿白不撿,殊不知,這裏麵可藏著大坑呢。
有些直播間裏展示的樣品和發到消費者手裏的,壓根就不是一回事。最近央視財經還曝光了,說是有不少標著90%含絨量的羽絨服,實際上含絨量是零!裏麵填充的是啥?飛絲、碎絨,甚至還有豬毛、狗毛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來湊重量。
▲圖源:央視財經視頻截圖
這一波操作下來,#劣質羽絨服填充物是飛絲#、#你家孩子可能正穿著這種劣質羽絨服#、#羽絨服吊牌標70%絨實際卻為0#,這些話題全上了熱搜。
大量負麵熱搜堆疊下,消費者們對羽絨服市場,現在是越來越需要警惕了。
假羽絨服,坑害了多少人?
“便宜沒好貨”,這句老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在羽絨服市場,低價競爭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簡單卻混亂。
造假,成了這場戰爭中的“秘密武器”。50絨冒充90絨,摻“飛絲”,這些都是羽絨服造假的常用伎倆。
飛絲,說白了就是鴨、鵝毛的邊角廢料,粉碎後看起來跟絨似的。新國標明確規定,用飛絲填充的根本不能叫羽絨服。類似的還有“吊包絨”“手感絨”,聽起來好像挺高級,其實保暖性能大打折扣。
▲圖源:央視財經視頻截圖
正規廠家都會對原料進行嚴格的高溫消毒,但那些為了壓低成本的黑心商家,哪會管這些。有些填充了飛絲的羽絨服,還可能帶著異味和病菌,穿在身上簡直就是健康隱患。
更可怕的是,這種黑心羽絨服連孩子都不放過。央視財經就曝光過,一款填充物全是飛絲的“羽絨服”,成本價不到40元,卻賣了6萬多件!還有一些不良商家如胖瓜童裝,真假混賣,合格的檢測報告用在不合格的產品上,監管嚴的地方發好貨,不嚴的地方就發次品。
你以為用飛絲就算“良心”了?太天真!有些商家為了更進一步壓縮成本,豬毛、狗毛都往裏塞,成本低到7元/公斤。
這樣的假羽絨服為什麽能橫行霸道?因為造假、售假已經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直播間裏一些賣力吆喝的主播,往往就是這場騙局的第一環。他們手裏的檢測報告、羽絨充氣標,都是成批買來的,一套成本才1到2元。
▲圖源:央視財經視頻截圖
就算被曝光了,他們也早有準備,下架鏈接、清空賬號,換個平台繼續“穢土轉生”。甚至有些商家覺得,隻要沒被抓住,就算出事兒了也就進牢子3年,提前安排個專人做法人擔風險就行。
此事情曝光之後,人們慌了神,紛紛翻出衣標上的羽絨填充量標識,發到網上求鑒定。但誰也不敢輕易下結論。消費者花了錢,卻買到了健康隱患。而在無良商家眼裏,這些舍不得花錢的人,就是最好騙的。
羽絨服漲價是正常現象
其實,羽絨服的原材料價格,像鴨絨和鵝絨,都挺透明的。根據充絨量,就能估摸出羽絨服的原料成本是多少。
今年羽絨服成本上漲,羽絨服價格也走高。根據羽絨金網的數據,今年羽絨原料價格整體較去年同期上漲30%~40%。比如說,90%白鴨絨現在要519.82元/kg,90%白鵝絨更是高達1100元/kg。想想去年,這兩種絨的價格還分別是300多元和900多元呢。這價格漲得,真是讓人咋舌。
如果填充200克鵝絨,光鵝絨成本就220元了。所以,直播間裏那些100元左右的鵝絨服,你覺得可能是90白鵝絨嗎?基本上不太可能。
那為啥羽絨價格會漲這麽多呢?首先,就是鴨、鵝的養殖量減少了。這跟豬肉有關,豬肉價格偏低,消費增長,就影響了鴨鵝的肉類需求,進而影響到養殖量。
中國畜牧業協會的監測統計顯示,我國鴨的出欄量從2019年的48.8億隻下降到了2023年的42.2億隻,鵝的出欄量也從6.3億隻下降到了5.2億隻。非洲豬瘟發生後,白羽肉鴨是家禽之中擴張最快的禽種,但隨著豬肉產能恢複和鴨肉消費減少,白羽肉鴨成為損失最重的家禽產業。種鴨養殖企業主動或被動對產能和種鴨飼養量進行了調整,行業整體規模有所下降。
其次,有一些新型麵料剛出來的時候價格都比較高,但隨著技術的成熟價格會慢慢降下來,比如搖粒絨就是這樣的。不過羽絨服可不一樣,它用的是天然的原材料,像棉麻、羽絨、羊毛這些,價格就跟原材料緊密掛鉤。原材料成本一漲,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另外,新國標的出台也是導致羽絨服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新國標GB/T14272-2021《羽絨服裝》開始執行後,把羽絨服的“含絨量”改成了“絨子含量”,絨子才是真正起保暖作用的。這樣一來,商家得用質量更高的羽絨才能達到新國標的標準,這無形中就增加了原材料的成本。
當然,羽絨服價格上漲還有其他原因,比如用工成本、麵料、輔料價格都在漲,還有人工裁剪縫製、工廠設備折舊等成本也在增加。如果采用新型麵料的話,價格還會更高一些。羽絨服出廠之後,還有商場的租金、廣告費、運輸費用、人工成本等成本。如果有經銷商的話,還要留出給經銷商的利潤。
那一件羽絨服到消費者手裏到底要多少錢呢?這背後,還涉及服裝行業的加價倍率問題。一位接近行業的人士透露說,在電商平台沒有品牌的羽絨服一般加價倍率是2.5倍到3倍;如果是入駐了商場的品牌呢,起碼要五倍加價;再高端一點的品牌可能就是七倍加價了;奢侈品品牌那就更別提了,能有10以上的加價呢。
舉個例子啊,一件成本300元的羽絨服在沒有品牌效應的情況下在線上可能賣600元到900元;在商場裏呢根據品牌定位不同有的售價在1500元到3000元之間,甚至有的能超過3000元。
那怎麽分辨真假羽絨服呢?方法有很多,比如看產品標簽信息是否齊全,還可以手按壓一下看看回彈度,揉搓一下看有無粉塵溢出,湊近聞一下有無異味或臭味……
不過,最簡單直觀的還是看價格,羽絨服的成本是可以大概算出來的,價格過低就要非常警覺了。尤其是一些線上白牌羽絨服,是造假的重災區,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仔細鑒別,千萬不要貪小便宜吃大虧。
羽絨服也出“成分黨”?
有句話說,炒房、炒股,都不如炒羽絨服。雖然價格越來越貴,但是依舊穩居市場不敗之地。為啥?就因為它那地表最強的天然保暖材料——羽絨!衣服的保暖性,全看熱導率,熱導率越低,保暖效果就越好。
羽絨,就是這天然材料裏的保暖之王,導熱係數低得驚人,隻有羊毛的四分之一,棉花的十分之一,難怪棉花衣、毛呢衣都得靠邊站。
今年“消費降級”的風潮,在羽絨服這兒可不管用。就消費者最關注的羽絨服品牌來看,TOP10像鴨鴨、雪中飛這些,既有性價比超高的親民品牌,也有中高端的波司登、北麵,還有高端奢華的加拿大鵝、Moncler,消費呈現多元化趨勢。
特別是天貓雙十一,羽絨服品類同比增幅超60%,增速遠超服飾大盤。中高端羽絨服更是火爆,千元以上的成交同比去年增長了30%,波司登成交破10億元,高梵也成交破億元,這勢頭,簡直了!
現在的消費者變得越來越精明,對羽絨服的選購也愈發講究,商家也別想糊弄消費者。含絨量、充絨量、蓬鬆度成為他們今年購買羽絨服時最為關注的三大指標。
含絨量也叫絨子含量,新國標要求羽絨服的絨子含量不低於50%,而充絨量是衡量羽絨品質的指標,一般戶外羽絨服的充絨量根據目標設計的不同在250—450克;羽絨服的蓬鬆度通常從400到900不等。
一般來說,鵝絨比鴨絨好,80%以上的含量才能有效禦寒,北方地區充絨量至少200克,戶外羽絨服更是得250克以上。蓬鬆度越高,羽絨儲存的空氣越多,保暖性能自然就越強。95%含量的鵝絨羽絨服,那簡直就是羽絨服中的頂級貨色。
除了保暖性、實用性等“剛需”因素外,設計感、科技感、時尚感也逐漸成為消費者選擇羽絨服的重要考量。
比如,年輕消費者更喜歡石墨烯、氣凝膠、五防等科技麵料在羽絨服上的應用,還有Lululemon的“泡芙”羽絨服、Moncler的漆麵羽絨服等時尚單品;輕薄羽絨服、三合一衝鋒衣羽絨服、派克大衣式羽絨服等跟戶外風沾邊的羽絨服在今年也賣得不錯。
在內卷的壓力之下,羽絨服品牌也在努力逃離低價競爭的泥潭,卷向中高端市場。
北麵、鴨鴨等品牌強調麵料的抗水科技,雅鹿則推出了高端子品牌“雅鹿1972”和高端產品係列“雅鹿極鑽”,產品價格覆蓋到了千元以上;波司登更是以其戶外極寒三大保暖科技——麵料、蓄熱、防風鎖溫為賣點;阿迪達斯則重點宣傳其防水麵料、防風科技以及暖“芯”科技。
然而,並非所有品牌都能順利走向高端。以鴨鴨為例,雖然其產品價格親民,但一些消費者反映存在內膽掉毛、出絨、越洗越薄等問題,在1000元以下的價格區間,消費者或許會選擇鴨鴨、雅鹿等國產品牌,但在1000-2000元乃至以上的價格帶,還是更信任波司登等科技含量較高的品牌。
低價或許能一時吸引眼球,但唯有品質才是長久製勝的不二法門。當前,我國羽絨服市場雖僅達到10%左右的滲透率,與歐洲30%及日本70%的高水平相比,顯示出巨大的增長空間,預示著羽絨服行業正處於一個待挖掘的黃金時期。
羽絨服作為功能性產品的代表,其購買決策周期長、頻次低的特點,要求品牌必須遵循“長期主義”的經濟哲學。
這也意味著,品牌需專注於產品本身的打磨,通過持續的質量提升與創新,建立市場信任,形成正向口碑循環。同時,構建穩固的供應鏈與多元化渠道,是品牌增強市場壁壘、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隻有內外兼修,才能在激烈的下半場競爭中占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