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唐朝開設科舉製度以來,“納天下英才為我所用”一直是曆朝曆代統治者的共識。但這裏的“天下”其實並不囊括全世界,而是專指“華夷之辨”基礎上的中華人才。
到了現在,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民間輿論,對於外籍英才來中國工作都是持歡迎甚至熱切盼望態度的。但這裏的“英才”其實並不包括所有人才,而是專指“比中國人厲害”或者“中國很稀缺”的高端頂尖人才。
然而這裏就存在一個悖論:
真正特別厲害的,中國非常稀缺的頂尖人才,可能並不樂意長期在中國效力;而那些有點本事但並不算卓越的普通外國人才,中國的輿論其實並不歡迎。
近日,外交部發布了中國最新的外國人來華簽證政策,自2025年10月1日起,新增了一類K字簽證,引發輿論熱議。

由於K字簽證的定位介於普通簽證和高端人才R簽證之間,相對高端人才R簽證顯著降低了學曆、工作、成就等方麵的要求,相對普通簽證又增加了入境次數、大幅延長了停留時間,人們擔心放開口子之後會引入印度、東南亞、非洲等地大量普通學曆的年輕人湧入中國搶占工作機會。



再加上印度媒體聽風就是雨的一通報道,中國民間反對K字簽證的輿論就被點燃了。
在我看來,增加一個簽證類別,方便更多來自全世界的年輕人才來華效力,從長遠來說一定是對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活力都利大於弊的事情。
但是,在眼下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現狀下,新增K字簽證可以說是趕上了一個最糟糕的時機。
先看客觀事實層麵的政策內容
其實早在8月份,司法部、外交部、公安部、國家移民管理局四部門就聯合發表過聲明,介紹了修改入境簽證法規的考慮,我給大家再總結翻譯一下。
1.新增的K字簽證麵向從境內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機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領域專業畢業並獲得相應學曆學位證書(學士學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機構從事相關專業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
簡單來說,知名高校、STEM專業,本科以上,青年人,這四個指標是及格線。這要求看起來是不太高,實際上按字麵意思理解也的確不太高……
唯一有解釋空間的是“知名高校”的劃定範圍,是全球前50名高校,還是前200名、前500名的高校?
具體來說,如果知名高校的標準卡在前50名,那麽中科大就不夠格了,如果卡在前200名,哈工大就被排除了,如果是取前500名,那麽比不上中國人民大學的高校畢業生也就沒法申請這個K字簽證了。
這麽捋一下,相信大家就能明白,不是什麽野雞學校的畢業生都能隨便申請到K字簽證來中國的。
但是!這裏有一個巨大的Bug存在。雖然K字簽證麵向的是外國(籍)人才,但並不限定國外高校畢業生,在中國高校留學的外國畢業生也可以申請。
假如標準卡在QS前500的高校,那麽中國內地有33所高校的留學生符合條件,包括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重慶大學等。眾所周知,亞非拉國家學生申請這些中國高校留學的門檻有多低,畢業把關有多水……
如果這些國內高校的留學生本科畢業後都可以通過K字簽證繼續逗留在中國,那的確約等於“開門請客”了。
2.K字簽證僅對年齡和教育背景或工作經曆有特定要求,不要求國內有聘用或邀請單位,申辦流程也將更為便利。
很多人把關注焦點放在“不要求國內有聘用或邀請單位”上,理解為外國人可以拿K字簽證來跟本就卷生卷死的中國年輕人搶工作,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對於持K字簽證的外國人在華能從事哪些活動,新修訂的條例是有明確範圍的,並沒有包括“工作”這一項。
3.持證人入境後可從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交流及創業、商務等活動。
請注意,這裏寫的交流、創業、商務三個方麵,並沒有包括受雇於中國公司工作,也就是說外國青年並不能拿著K字簽證直接過來打工,和中國年輕人搶工作機會。
交流,指的是來短期訪問學習、參加會議論壇、從事科研考察活動等;創業,指的是在中國成立公司,這是為中國創新增工作崗位與納稅;商務,指的是來中國做生意,采購商品、參加展會等。總之,並不包括狹義上的“來中國工作”。
通過以上分析大家可以發現,K字簽證並不會成為一個迅速衝擊中國就業市場或大規模影響中國人口結構的政策。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到,沒有迅速和大規模的影響,並不代表完全沒有影響。
再講主觀心態層麵的輿論影響
之所以說K字簽證的推出趕上了一個最糟糕的時期,就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對中國未來一段時間的就業壓力有所影響的,而當下國內年輕人就業情況不理想的情況下,任何一點點新增的負麵影響都難免會遭致強烈的輿論反彈。
按K字簽證設計的初衷,反正也不是發給你來華打工或永久逗留的,你樂意過來學術交流、做生意或者創業,都是對中國有利的事情,與人方便何樂而不為?
但在實操層麵,由於申請門檻的降低,逗留時間的延長,K字簽證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來華打工的“過渡簽證”。
以往,那些水平不高專門來中國名校鍍金的留學生,畢業之後如果沒有足夠好的工作能幫他們申請工作簽證,就隻能打道回國或者去典型的移民國家尋找機會了。學生簽證很快到期,不能繼續逗留中國的。
但是以後,隻要這些人有意向在中國找工作,就可以先申請K字簽證逗留在這裏,慢慢尋找工作機會。一旦有合適的工作機會,這些外國留學生可以再申請簽證變更為工作簽證,到時就能名正言順地打工了。
這種情況我也估不準會占到多大比例,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會有,也一定會擠占一些中國年輕人的工作機會。“毒性”是毫無疑問的,區別隻在於“劑量”的大小。
在自然科學領域,脫離劑量談毒性是不合適的,但在社會輿論領域,人們對“毒性”的恐懼是完全不會考慮“劑量大小”的。
舉個極端的例子:
但凡有一個持K字頭簽證入境的印度或尼泊爾年輕人此後在中國找到工作轉成了工作簽證,擠占了一個中國的就業崗位,就足以再次掀起輿論討伐的海嘯。
K字簽證施行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真實目標來打工的外國年輕人,哪怕數量再少,落在正愁找不到工作/工作不滿意的中國年輕人眼裏,仍然會是難以理解的“胳膊肘往外拐”政策。
而且,隨著接下來幾年仍然是中國高校畢業生的峰值,一時半會兒找不到正經工作的中國年輕人還會變得更多,麵對來搶工作的外國年輕人,心態必定會更加委屈和憤慨。
預測K字簽證的未來進展
由於相關入境政策的法律條例修訂已經正式通過,K字簽證的施行是不可避免的了,再多反對質疑聲音也不可能讓條例撤回去。
但輿論的強烈反饋也不會毫無作用。K字簽證的實施細節,特別是“國內外知名高校”的範圍圈到什麽程度,還有轉圜的空間。可以預見,這個圈子在K字簽證實施前第一階段應該會收得比較窄了。
但從長遠來看,K字簽證的門檻必定會進一步降低,以此實現國家“納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既定目標。
至於對每一個具體的中國人來說是好是壞,就要看你的職業競爭力是高是低了。
最後分享一點建設性意見:
大家還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啊。
接下來要麵對的可是每年千萬新增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強大的AI,以及拿著K字簽證來尋找機會的外國人三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