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需要多樣性:求胡錫進們給“低價”一條活路
文章來源: 冰川思想庫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經濟沒有定論,商業沒有唯一解。多樣性才是市場的本來麵目。
這兩天,一位知名企業家火力全開,直播帶貨、社交媒體和電商低價都成了靶子。
在這個動輒得咎的輿論環境下,企業家願意公開表達觀點是一件很不錯的事,他對社交媒體的批判也切中時弊,引發了輿論場上的反思與震動。但相對而言,這番對直播帶貨和電商低價的批評卻頗具爭議性。
很快,胡錫進就聞風而動,“客觀闡述”了一個大道理:
一個企業可以走低價路線,但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經濟生活不能進入一個不斷尋求低價的下降螺旋,市場應該創造最優性價比,而不是一味打惡性的價格戰。
電商低價,就這樣被強行戴上了阻礙中國產業升級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大帽子。
但這就是真相嗎?
01
這兩年,“通縮”成了一個流行詞,輿論場開口閉口就是日本的長期通縮。
沒有人喜歡通縮。
但通縮是什麽,通縮是一種貨幣現象,經典定義是“由貨幣供給量相對於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等要素減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
置於中國的現實語境,貨幣供應量雖然充足,但出現了貨幣空轉的現象,大量貨幣無法進入實體經濟。
當然,與此相關的,中國還有一個消費不足內需不振的現象。學界對此有諸多分析,但歸因基本都集中在就業承壓、經濟下行、消費信心不足,以及基本福利欠缺等問題上。
試問,通縮也好,物價下行也好,消費不足也好,與電商低價又有何關係?
電商低價充其量隻能說是一個“結果”。
打個比方,日本有所謂的“30年通縮”,對此的解釋也很多,各路經濟學大師紛紛下場,比如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的“資產負債表衰退”這兩年在國內紅得發紫。
但你見過,有誰將日本通縮的原因歸咎於“零售商的低價戰略”?
恰恰相反,在日本輿論場中,大打低價戰略的優衣庫反而被視為商業奇跡,認為這家企業執行了正確的市場競爭策略,從而異軍突起,克服了經濟大環境的下行;那些年囊中羞澀的日本消費者也會將優衣庫視為雪中送炭者。
有誰看到過,日本人將物價下行消費不足的責任甩鍋給優衣庫的?
02
這一兩年來,各級政府為了提振消費,想了很多很多辦法,大多效果都不明顯。
國內消費不足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可能不是靠幾個刺激政策就可以立竿見影的。
於是,有人病急亂投醫,將責任又推給了電商低價。胡錫進雖然說得彎彎繞繞,但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
一旦形成低價決定一切的下降螺旋,不光對企業不利,最終對我們所有人生活的實際影響也將是負麵的,那樣我們社會的生產和消費水平會從不斷朝上走變成逐漸向下將就。
這顯然是倒果為因了。
經濟常識是,是收入水平的暫時停滯,導致了消費不足;而消費不足,又可能會導致物價下行。
在胡錫進這條微博的評論區,有一條高讚評論是:提高老百姓收入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電商從進入中國的第一天起,就是以低價來擴大占有率,這難道是一個新現象嗎?試問,如果電商賣得比線下大賣場貴,又哪裏有這十多年的電商狂飆突進?
怎麽突然,低價就成了問題?
更重要的是,輿論在攻訐電商低價之時,往往選擇性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
這些年,國內電商的一大增長點是,進入低線城市甚至農村市場。
在以往,低線城市或農村的消費力,因為供給的豐富度不夠,是被壓抑的。
可以說,低線城市這部分消費的大幅增長,是完完全全由電商開拓出來的。
用一二線城市的眼光來看,低線城市的消費需求當然更多是低價主導的;但如果縱比的話,低線城市的消費在這些年顯然經曆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張,乃至升級。
從這個角度來說,對電商低價的偏見,就是用一二線城市的中產視角,來俯看整個中國大地。
這個視角不僅是充滿優越感的,也是部分失真的。
可以說,如果沒有電商這些年來的努力,中國消費今時今日的總盤子將顯著地缺失了低線城市這一塊。
03
包括以上的探討在內,長期以來,對電商低價的探討幾乎都是基於宏觀經濟視角的。這裏就存在了一個很大的視角盲區:普通消費者怎麽看?
在社交媒體看,我看到兩則消費者視角的評論:誰家好不好,老百姓說了算;每個人不是傻子,誰不想買好的東西呢。
作為個體的消費者,需求多樣且消費能力不一,對應的消費行為和選擇也是多樣化的。
對於那些收入不高、消費能力不足的消費者群體而言,他們的消費如果不更加注重性價比,他們的生活又何以為繼?
有些人因為消費不足經濟下行,因此甩鍋給電商低價;但他們往往選擇性遺忘了,對於中低收入者而言,越是經濟不景氣,他們的消費選擇越是追求低價。
這難道不是市場的調節嗎?
很多人說市場之手缺乏人文關懷,過於冰冷,但至少在低價這個問題上,市場之手表現出了對中低收入群體的“關懷”。
甚至低價本身也不是全部的真相。
消費是多樣化的。收入不同的群體,消費行為自然迥然有異,你不能拿一二線城市的中產眼光來套低線城市的中低收入者。
更有說服力的是,哪怕對同一個群體,甚至同一個人而言,對低價的追求也是相對的。
剛發工資時,剛拿到年終獎時,很多人花起前來當然更有底氣些,手腳也更大點。
男性可能在打遊戲上願意一擲上千元,但買衣服上可能就摳摳索索。
很多大學生一邊高喊著斷舍離,但如果碰到自己喜歡明星的演唱會,別說高價了,寧願加價也要去看。
大多數人,都是在某些領域追求性價比,某些領域對價格不敏感,這才是真實的人啊!
如此豐富的消費場景,如此豐富的人性,怎麽能用低價來概括呢?
經濟沒有定論,商業沒有唯一解。多樣性才是市場的本來麵目。
還有人說了,電商低價對做大品牌不利。
對於那些成熟品牌而言,這樣說或許還有些道理;但對於那些暫時寂寂無名,想逐步開創品牌的“白牌”而言,極致的性價比難道不是他們彎道超車,乃至顛覆市場既有排序的不二之道嗎?
人人都厭惡階層固化的社會,熱愛階層流動性,但為什麽在商品市場上,大家又厭惡流動性了呢?
花開花謝,雲卷雲舒,這不就是市場嗎?
我是成名品牌,所以我厭惡競爭,厭惡價格戰,希望有股什麽力量來幫助我千秋萬代,這可能嗎?
嚴格說來,消費者追求的從來不是低價,而是極致的性價比,所謂低價隻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罷了。
操心普通消費者被低價“俘獲”,操心消費者看到低價就遺忘了質量,操心消費者不會買東西,這不僅是一種越俎代庖,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對消費者智商的侮辱。
有誰,比本人更知道自己的真實需求呢?
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假定就是“理性經濟人”,不承認這一點,還搞什麽市場經濟呢?
是的,不要再汙名化低價了,也不要再汙名化追求低價(性價比)的消費者了。
兜裏有錢時,群眾們知道如何花錢,不煩看客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