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星任務讓美國望塵莫及,NASA至少落後四年”
文章來源: 觀察者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取回人類第一批“火壤”,是中美等世界航天強國的重要計劃。“我們可不希望唯一的樣本是中國航天器送回地球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最近對媒體如是說。
隻不過他的擔憂,真有可能成為現實。
“中國的火星任務讓美國望塵莫及,NASA至少落後四年!”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1月9日以此為題發表文章指出,根據NASA最新公布的火星采樣返回方案,毅力號火星車預計最早要到2035年才能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這將比中國天問三號落後至少四年時間。有業內人士直言,中國的火星探測進展正在令美國大吃一驚,因為中國對美國的領先優勢不隻是一年,而是好幾年,這將成為又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
已載入史冊的“祝融號”和著陸器合影 國家航天局
NASA透露新方案,但中國已“拉開了差距”
當地時間1月7日,即將離任的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在媒體吹風會上透露,將研究兩種火星采樣返回方案,將毅力號采集的火星樣本送回地球。第一種方案將采用火箭動力“天空起重機”係統,第二種方案則將委托私營企業提供著陸係統。
NASA將在2026年下半年確認該計劃及其設計,預計2035年至2039年將毅力號全部樣品送回地球。
值得注意的是,毅力號早在
2021年2月便成功著陸火星,且已取得多份火星樣本。但尷尬的是,由於麵臨技術係統協調和資金投入等方麵困難,NASA一直未能敲定可行的采樣返回方案。
從NASA最新透露的消息看,美國人要想拿到毅力號采集的樣本,最早也要等到2035年了。
當地時間2021年4月6日,NASA“毅力號”的自拍展示了探測器及其火星伴侶“機智”號直升機。 視覺中國
而另一邊的中國,依然穩紮穩打。
去年9月,我國國家航天局宣布天問三號火星采樣返回任務的實施時間,將由2030年前後提前至2028年前後。
去年11月27日,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測實驗室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文說,天問三號將於2031年前後采集火星樣品返回地球,其第一科學目標為尋找火星生命痕跡。本次任務計劃一次實現“著陸-采樣-返回”,因此,著陸點即為采樣點。
“中國火星采樣返回任務時間提前兩年至2028年。”美國“太空”網站預計,“中國確實有可能先於美國,最早可能在2031年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
美媒提到,中國最新時間表表明,中國將遠遠領先NASA。由於成本和進度嚴重超支,NASA“火星樣本返回任務”(MSR)陷入了困境。NASA此前曾表示,MSR計劃將耗資110億美元,成本過高,過於複雜,可能要到2040年才將樣本送回地球。
香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昆廷·帕克(Quentin Parker)表示,這場探火競賽可能代表著又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
美蘇冷戰時期的1957年,蘇聯領先美國,將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入地球軌道。蘇聯這一科學技術領域的優勢,給美國帶來巨大衝擊。
帕克感歎:“中國可不隻是領先NASA一年,而是領先幾年,實際上,中國已在美國前方拉開了很長距離。”
美國人,依然很懸
在火星探測領域,中國起點高,通過2020年的天問一號任務,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繞、落、巡”探測,超期服役的祝融號火星車獲得了豐碩科研成果。目前,中國已經開始籌劃建設世界首個火星樣品實驗室,同時深化論證天問四號探測任務,實現木星及其衛星環繞探測,隨後抵達天王星。
美國曾先後8次成功著陸火星,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2月登陸的“毅力號”火星車。當年美媒在報道中國成功登陸火星的同時,都不忘強調美國曾“多次成功著陸火星”。
“在火星采樣返回的競賽上,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新華社曾寫道。
祝融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拍攝圖片 微信公號“中國探月工程”
確定了新方案,毅力號的樣真能如期返回地球嗎?
《南華早報》認為,這取決於NASA能否獲得充足的資金和最終敲定的任務形式——它們都將由下一屆美國國會以及特朗普提名的NASA局長人選、美國億萬富翁賈裏德·艾薩克曼來決定。當然,還有其他相關利益方也會參與決策。
納爾遜在媒體吹風會上表示,他無法想象新一屆政府不會為樣本取回任務提供資金。
“我認為,我們可不希望唯一的樣本是中國航天器送回地球的。”他告訴記者:“人們會說這是一場競賽嗎?嗯,人們當然會這麽說,但(這)是兩項完全不同的任務。”
他找補說,中美雙方開展的工作不具有可比性。他認為,中方探測器的著陸點即為采樣點,而毅力號的樣本采集地點則是經過挑選的,有利於人們研究“數百萬年前的火星曆史”。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蔚表示,中國的研究界將努力使天問三號任務的采樣盡可能多樣化。
他說,由於中國的任務將結合鑽探、鏟取和基於火星車的采樣,“優化火星車路線的設計,使其能夠探索不同的位置,這一點至關重要。”
香港大學行星地質學家錢煜奇博士也認為,美國宇航局的采樣過程更為全麵,但也使任務變得極其複雜和耗時。
“相比之下,中國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可行性。”他說,中國的研究人員及其國際合作者將仔細選擇天問三號的著陸點,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科學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