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大賽中一日5敗,“寒冬忽至”暴露了什麽問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願“寒冬”來得快去得也快,願眼前的陣痛能讓我們找到新的方向

11月20日,乒乓球WTT福岡總決賽首日比賽中,中國乒乓球隊遭遇噩夢般的開局——單日五敗,其中男乒四連敗,男雙和男單悉數出局,而女雙孫穎莎/王藝迪落敗。

耐人尋味的是,21日淩晨,前國乒教練吳敬平在微博發了一段飄雪視頻,配文:“寒冬來得比預料的要快,出人意料。”在國乒罕見大麵積兵敗的背景下,這樣一句文案被許多球迷用來解讀國乒當下的處境。

看著張本智和慶祝,梁靖崑非常失落。

國乒贏是常態,輸是偶然,但輸無一例外會帶來痛感。以WTT的分量,這一次的痛感,當然無法和男單在雅典奧運會丟金、女團在莫斯科世乒賽折戟相比,但巴黎奧運會之後,如此隱痛一直在持續,預警意義就非同尋常。正如不少業內人士預言:國乒霸主地位遭遇空前挑戰,如果再不警醒、改變,丟失是遲早的事。

國乒之前輸球,通常是來自外協個別特殊打法選手的搏殺。可現在不一樣,當樊振東、陳夢缺席,孫穎莎有傷,非絕對主力打外戰時,在硬實力上並無優勢。國乒所麵臨的衝擊也不再來自特定的個體,歐亞隊伍不斷有新人湧現,可謂防不勝防。

問題在哪裏?

首先是年輕球員培養、人才斷檔的問題。一直有個戲謔但是寫實的說法:在中國打乒乓球,拿國內冠軍比拿世界冠軍難多了。拿最近一次全錦賽做案例分析,你會發現這個認知又要轉變了。

本屆全錦賽男單冠軍是黃友政,女單冠軍是劉煒珊,論名氣可能非專業球迷都不熟悉。不難想象,不到20歲的黃友政有了全國冠軍頭銜之後,開始能打一些WTT支線賽事。以國乒打大賽的用人標準,這樣一個新人想要熬成主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其次是我們的賽事體係、聯賽環境。一些離開國家隊的知名選手為什麽是半退隱狀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賽事體係,去延續老將的運動生涯,繼而以老帶新,培養青年才俊。

還記得郝帥麽?那個幾乎被梅茲放高球斷送國乒前途的老將,如今在日本T聯賽、國內甲A、民間商業賽輾轉;草根頂尖選手代表劉家良,遠赴法國打聯賽。郝帥和劉家良都算個例,大量比他們更年輕的生力軍已經轉型,而不再以競技體育為生。

放眼國際,乒乓球歐冠聯賽和日本T聯賽的氛圍,小眾卻熱鬧,他們用相比我們更顯貧瘠的“土壤”,正批量生產我們的競爭對手。而反觀中國乒超的處境,似乎就要尷尬一些,早年有讚助“裸奔”的案例,如今連賽期也不固定。麵對眼前的危機和隱痛,我們至少應該反思,奧運戰略把資源集中在少數主力層,是否有可以替換的方案?

乒乓球是“國球”,國乒選手眼下也是中國體育人氣和流量的擔當,實力超群和行業繁榮是這個項目該有的願景和使命,願“寒冬”來得快去得也快,願眼前的陣痛能讓我們找到新的方向。

查看評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