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學霸校4名學生自殺!病態搶跑毀了一代精英學霸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來源 | 爸爸真棒

ID | babazhenbang

作者 | 靜思

又一起頂尖私立中學學生自殺的悲劇發生了!

10月17日星期四上午,頂級私立中學Harvard-Westlake School(哈佛西湖)九年級學生Benjamin Ellis自殺身亡,他於兩年前轉入哈佛西湖就讀。

■ Benjamin Ellis的全家照,左一是他

算上去年的自殺案例,迄今為止這已經是哈佛西湖的第四起了。在去年的9個月裏,該校連續發生了三起學生自殺事件,分別是10、11和12年級的三名學生。

在NICHE上,哈佛西湖是洛杉磯地區排名第一的私立中學,在整個加州464所私立中學裏排名第三的學校。從師資、學術到體育等各方麵都是A+和A的評分。

每年4萬7千美元的學費說明能就讀於此的家庭經濟條件不錯。有人不理解,在如此優秀的學校和家境優渥的環境裏長大的孩子,怎麽就選擇走上了絕路?

這幾年,美國頂尖私立中學、藤校學生自殺的新聞屢見。比如今年5月,“藤校中國女博士在美失聯”的新聞在互聯網發酵,警方搜救多日後傳來噩耗——證實因心理健康問題而自殺。

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甚至選擇極端的原因也有不少專家和文章分析過:學業壓力大、競爭激烈、學生自我要求高、家長和校方對孩子心理問題的忽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隱秘的原因未被我們忽略了,而這些原因也許就是壓垮孩子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越好的學校、自殺率越高?

哈佛西湖的四起自殺案例並非個案。在過去幾年裏,美國的一些知名私立高中和精英大學發生了多起學生自殺事件:

全美排名第二的私立高中菲利普斯學院(Phillips Andover Academy),17歲的學生跳下站台撞火車自殺身亡。

2022年,斯坦福大學足球隊隊長Katie Meyer自殺身亡;

2021年,18歲的耶魯大學新生Rachael Shaw-Rosenbaum自殺身亡,

在2019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報告稱,在過去十年中,有11名學生自殺身亡。這相當於每10萬名學生中有18.5人自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僅2017年一年,哥倫比亞大學就有7名學生自殺身亡、賓夕法尼亞大學有6名學生自殺身亡;

2007年至2017年間,哈佛大學有9名本科生自殺身亡

……

美國自殺預防基金會稱,自殺是大學生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美國,年輕人的自殺率近年來一直在穩步上升;斯坦福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分析顯示,頂尖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自殺率也往往更高,就連在藤校(比如哈佛大學)學生的自殺嚐試率也是普通人群的兩倍。

■ 《就這樣我們把金魚放進了泳池》劇照

為什麽越好的學校自殺率越高?一些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通常精英學校的學業任務重,對學生的要求——不隻是成績——科研、實習經曆、社團活動、運動等各方麵都有著高要求。

美國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愛德華·休姆斯曾花了一年時間,在加州排名很靠前(2027所高中裏排名23)的高中Whitney High School  “蹲點”一年。期間他在這所學校聽課、和學生聊天,采訪學生和老師們,還在這個學校教一門論文寫作課、甚至也親自參加考試。

一年的體驗讓他寫成一本書 School of Dreams,揭開了美國精英中學教育的瘋狂一麵:

學生瘋狂學習,每天甚至隻睡4個小時;

他們課外活動豐富,特長“傍身”;

家長們關注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請家教。

這裏的學生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他們一天隻睡4個小時、灌下4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

耶魯大學的一名新生在社交平台上形容自己在這裏就讀的感受,才第一學期,她和同學們就覺得自己要burnout了!

昨天,我路過耶魯醫學院的圖書館,館內放置了一個白板,詢問學生們當下的感受,正麵情緒屈指可數。

為什麽在頂尖象牙塔裏的學生會如此疲憊?在Reddit上,有人提問:上完課後,藤校和非藤校的學生在做什麽?有一位藤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現身說法:

以他為例,作為藤校計算機裏的學生,除了應對艱難的課程之外,還要抽出時間來刷 Leetcode、做個人項目、申請實習崗位。

這種日常任務的堆疊加上課程的難度,使大家幾乎沒有時間進行其他活動。尤其是國際學生,他們麵臨著簽證等額外壓力,通常需要在短時間內刷大量題目,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同時,大家還要隱藏真實的努力。在這些頂尖學府中,很多學生常常表現得“輕鬆應對”,給人一種自己並未花費太多時間或精力去準備的假象,但實際上可能投入了大量時間。這樣做是為了給同伴一種輕鬆應對的印象,避免暴露自己的脆弱感或壓力。

不僅要求高、期待高、還要維持“我的優秀要毫不費力”,這種默認的、矛盾的追求讓好學校裏的學生疲憊不堪。

■ 《就這樣我們把金魚放進了泳池》劇照

讓孩子不堪重負,

還有一些更隱蔽的原因

除了上述顯而易見的原因外,還有一些隱蔽的原因讓孩子們容易走上絕路。

比如,現在的孩子過早被“社會化”。父母和學校為了讓孩子能有競爭力,push孩子“社會化”的年齡越來越早,而心智發展需要正常的周期和節奏,在這種衝突下,許多孩子還未進入社會、已經飽受了社會的“毒打”。

這幾年,我們總是能看到網上有這樣一類新聞:“10歲小學生考取10項證書”、某小學三年級“高含金量簡曆”、“12歲中學生發表SCI論文”、某大附中學生斬獲多項科研比賽獎項。

排除極個別天才,更多的孩子是過早被父母包裝成 “牛娃”的形象,其中少不了家長的過度參與、甚至團隊包裝,其目的是為孩子的升學和就業早早鋪路。

但孩子投入了很多時間和經曆參加這些活動、競賽和科研是真的,家長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承受了與自己心智發展不同步的競爭更是真的,導致孩子不知如何應對、不堪重負。

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在後續報道中看到那麽多輕則“天才泯然眾人矣”“學霸半生、歸來仍在啃老”,重則厭世、走上絕路的故事。

■ 《就這樣我們把金魚放進了泳池》劇照

在美國,孩子過早社會化的情況也在發生。就以大學實習這件事來說,學生的實習年齡較之過去早已提前。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生在大一或大二階段就開始參與實習活動,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大三或大四。因為企業和招聘者更傾向於雇傭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學生們為了增強競爭力,隻能選擇提早積累職場經驗。

不僅實習年齡提前、實習的時長也在增加。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一項調查顯示:

2020年代的大學生比2000年代的學生參與更多的實習活動。大約70%以上的畢業生在獲得正式工作之前完成了至少一段實習經曆,而10年前這一比例較低;

根據Glassdoor的報告顯示:

2023年美國大學生實習申請量較2010年增加了近50%;

在《美國大學生職業發展趨勢報告》裏提到一組數據:

超過60%的企業雇員在被錄用前有過實習經曆,而這一比例在20年前隻有30%左右。

現在的教育,正如《躺不平的千禧一代》的作者安妮·海倫·彼得森說得那樣:“與其說是培養孩子,不如說是培養簡曆……競爭的可視化和可追蹤化,讓每個人打造的隻不過是最具銷路的那一款紙麵上的自己“。

為了簡曆漂亮,孩子們從小就投入“軍備競賽”。

另外,嚴重的自我認同危機導致的絕望感,也是壓垮現在的學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Reddit 上有人發帖問:是什麽導致現在頂尖大學的自殺率如此之高?高讚第一的回答是:這是你人生中第一次發現,自己遠遠不是那裏最聰明的人。

我們都知道,剛剛進入頂尖私立中學和精英大學的新生,容易遭遇嚴重的自我認同危機。一直優秀的自己,多年來第一次發現不再是同齡人最優秀的那個,從而自尊暴跌。

當年哥倫比大大學自殺的七名學生裏,有一位名叫泰勒的孩子,他的母親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談到了自己的兒子:

泰勒在一個隻有4400人的小鎮長大,高中時,他們整個年級隻有73個學生,他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但進入哥大後,他周圍的人都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年輕人,他們有的已經開始創業,有的開始非營利組織,有的在藝術方麵表現出色。泰勒曾告訴母親,自己不適合這裏——周圍的這些學生比他聰明得多、也比他優秀得多。

這種經曆不少好學生都曾有過,許多學生會鼓起勇氣、繼續努力、讓自己繼續“自我挑戰”。但他們的自我挑戰實際是拿自己與那些更優秀的同學作比較——比他的績點更高、比他的實習更多、要成為社團的領導者…——而不是健康狀態下的積極的自我提升。這種比較讓學生處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中,往往伴隨著焦慮、抑鬱。進一步發展,就是深深的絕望感。

我曾和幾個藤校的學生一起吃飯,閑聊時問大家,為什麽現在好學校的學生自殺率那麽高,那些選擇輕生的孩子到底怎麽想的?比不過周圍的人,也不至於走上絕路吧?

他們告訴我,自己去一個更好的平台時有自我認同危機是正常的,他們也知道人外有人,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如何努力、動用各種資源或者方法也無法追上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比如智商更高、父母資源更強大、能力更強)時,那種深深的絕望感才是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些優秀的、卻選擇走上絕路的孩子,他們並不“脆皮”,他們可以接受比自己優秀的人,但接受不了自己拚盡全力後的無效。

■ 《就這樣我們把金魚放進了泳池》劇照

家長若忽略了這兩點,

可能會錯過拯救孩子的關鍵時機

根據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CDC)的監測報告,在過去的10多年間,美國青少年持續悲傷和絕望的感受(其中包括想要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已經增加了40%。

中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關於青少年心理焦慮、抑鬱的問卷調查報告》在研究了全國2萬多名青少年的數據後發現:

一周出現一次以上焦慮的青少年,占比高達41.1%;

在導致焦慮、抑鬱的因素中,“升學壓力”排名第一,占比54.66%。 

可以說,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有輕生念頭、甚至付諸實踐,已然成為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應對之法不少專家、機構、和專業書籍都有提供建議,比如與孩子保持溝通、觀察孩子的狀態、及時向專業人士和醫生尋求幫助等。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容易被家長忽略的地方,可能導致我們錯過拯救孩子的最佳時機。

第一,不要以為好學校就對學生的健康問題很關注。

很多不惜重金把孩子送進頂尖學校的家長,“理所當然”認為學校在師資、環境、設施等各方麵都是很好的。其實不然。

Ruderman Family Foundation曾發布過一份調研報告,對大學生獲得的心理健康支持水平進行了排名,結果顯示,沒有一所常春藤盟校的得分高於D。盡管這些學校資源豐富,但在心理健康支持方麵,許多頂尖學校的投入並不充足。

18歲的耶魯大學新生Rachael Shaw-Rosenbaum自殺身亡後,她的朋友在社交平台就抱怨了學校對學生精神健康問題關注不足。

我居住的城市有全美第三古老的頂尖私立中學,在全州私立中學裏排名第五,全校370多名學生,真正具備專業心理谘詢資格的心理醫生隻有一位。

如此優秀的中學尚且這般,其他學校隻怕數據更不佳。所以,對於頂尖中學和精英大學對學生提供的健康幫助,家長要持謹慎態度。

第二,不要忽略孩子的“無心之語”。

兩年前,EducationWeek曾做過一項調研,在中學階段認真考慮過自殺的學生隨著年級越高、比率也上升。

美國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一項研究發現, 成年人通常隻知道大約四分之一的孩子有自殺念頭。為什麽孩子有輕生的念頭,家長不易發現?

一方麵,家長往往因為孩子年齡小、心理不夠成熟,容易忽視孩子的“童言童語”。有自殺念頭的孩子可能會說“活得好累”或“我不想活了”這樣的言辭,而不直接提到自殺,家長通常會把這些話當作孩子的感慨或無心之言。

另一方麵,由於年齡和心理發展的原因,孩子往往很難用語言表達他們不想活的想法。很多時候,當他們有自殺念頭時,會把這種情緒視為恥辱,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麽,因此選擇隱瞞。更常見的是,他們可能沉默不語,而是在遊戲中沉迷於暴力或死亡的主題,或者表現出易怒、胃痛、頭痛等身體健康問題。

所以,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家長一定要投入更多精力去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而不是隻聚焦在孩子的成績上。

查看評論(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