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萬北美華人的外賣單,正被激烈爭奪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70萬北美華人的外賣單,正被激烈爭奪

常看美劇的人應該對左宗棠雞、宮保雞丁、幸運餅幹這幾個詞兒並不陌生,每當主角需要點中餐外賣時,台詞中常常會出現這幾道菜的身影。

但或許很多人並不了解,相較於格局已定的國內外賣戰場,北美的中餐外賣市場鏖戰正酣。

據數據,2023年北美在線外賣市場規模達到324.6億美元,預計從2024年到2032年,該市場將以13%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32年市場規模將接近974.4億美元。

而這其中的中餐外賣市場是塊大蛋糕,單從北美華人規模來看,北美現在有約770萬華人(其中美國約有600萬華人,加拿大約有170萬),更不用說日漸被中餐吸引的其他人群。

既然是塊大蛋糕,自然會被各路人馬盯上,這其中,就包括全球最大的海外中餐外賣平台熊貓外賣。2017年,熊貓外賣從英國成立,截至目前已覆蓋英、法、澳等全球10個國家。

而2024年的重心,他們放在了北美市場。9月30日熊貓外賣完成了一筆5500萬美元的D+輪融資,他們告訴虎嗅,這筆資金就是用於進一步開拓北美市場的,其次用於發展生鮮業務。

“在北美,熊貓外賣的GMV增長已超55%,但暫時不打算盈利。”熊貓外賣CEO劉科路向虎嗅透露,“我們會把其他地區的盈利投入進來,爭取一年內拿下北美市場。”

要知道,此前熊貓外賣大多處於虧損狀態(2020年,虧損2285萬英鎊;2021年虧損4600萬英鎊),2024年,熊貓外賣才宣布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盈利(除北美地區)。在剛扭虧為盈後,熊貓外賣就不惜把大量資源投入到北美市場,且暫時不計虧損,可以一窺北美市場於熊貓外賣全球擴張之路上的關鍵位置。

難啃的北美市場

熊貓外賣已覆蓋80多個城市,而其擴張模式是先跑出一套可行的模型,形成SOP,隨後將這套模型複製到新的城市。這種模式下,熊貓最快一周就能開拓一個新的城市。

但當這種打法遇到北美市場時,卻有些失靈了。

在熊貓外賣推進北美布局的過程中,常常發現這裏不止是塊兒肥美的肉,同時也是塊兒難啃的骨頭。

美國有51個州(50 個州和一個聯邦直轄特區),基本上每個州都有自己的立法,要符合各個州的稅務政策、用工政策,難度就相當於開了 50 多個小國家。”劉科路告訴虎嗅。

比如,有的州格外注重員工權益的保障,不得讓員工在早上7點至晚上9點之外的時間工作,結果就是,在這些州,店鋪無法推出宵夜和早餐。

而有的州則要求後廚和前台的員工不能複用,即使店鋪生意很好,人員也無法隨意調配,不得不舍棄部分流量。

在騎手規則上,各州也有不同的要求。

加州推出了第22號提案,將網約車、外賣配送等平台司機定義為獨立承包商,並要求公司為達工作時長標準的司機提供最低工資、醫療補貼等福利。

而紐約和西雅圖則推出了騎手最低工資和相關福利的法律要求。這些規定要求公司梳理業務流程和與司機的合作協議、收集司機工作相關數據並定期報告、強製為司機提供如工傷保險、帶薪休假等福利,對於公司的合規和運營成本來說,這些都是比較大的挑戰。

難以複製一套SOP不僅僅由於五花八門的法律法規,多樣的地理特點和客戶群體也會導致其無法快速複製單一模式。

比如,在配送環節上,西部地廣人稀,配送範圍廣,最遠可達20-30英裏(約32-48千米),而東部城市商圈密集,配送距離短,但經常遇到遊行影響交通。

針對不同的區域,熊貓外賣要準備不同的配送策略,比如,在東部,熊貓不得不大批量引入電動車、自行車配送,而且東部冬季較多惡劣天氣,熊貓外賣也需要不斷擴充司機數量。

而北美作為移民國家,客群狀況也錯綜複雜。

以紐約為例,曼哈頓的中餐用戶以白領和學生為主,皇後區以一二代移民為主,布魯克林以老移民為主。

移民群體對價格敏感性高,所以曼哈頓區域商家的品牌度、客單價最高;皇後區次之,價格偏低,有不少新式連鎖品牌;布魯克林最低,這裏的老移民群體更追求極致性價比,中小店鋪最多。

這種情況下,對平台來說,摸清楚每塊地區的情況是重中之重。

據熊貓外賣告訴虎嗅,接下來,其計劃精細化運營,將城市細分為更小的運營網格,逐個網格實現盈利。

以洛杉磯為例,城市被劃分為約10個小區,每個區域根據其主要用戶群體——學生、白領或家庭用戶等——來定製營銷活動和產品推廣。例如,在學生集中的區域,重點推廣“一人食套餐”;而在家庭用戶較多的區域,則推薦商家提供“家庭套餐”或“多人套餐”。

熊貓與飯團的博弈

對於熊貓外賣來說,進軍北美市場,除了要適應這裏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之外,日益激烈的競爭也是不可忽視的挑戰之一。

在北美,DoorDash、Uber Eats等主流送餐平台,以及同樣主攻中餐外賣的飯團都是近年來較活躍的公司。

2014年,飯團外賣在加拿大溫哥華起家,兩年後成為溫哥華排名第一的中餐外賣平台,2019 年正式進軍美國市場,迅速成長為北美地區最大的中餐外賣平台之一。目前已覆蓋加拿大、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共4個國家。

今年1月份,飯團外賣收購Chowbus(美國知名度較高的亞洲餐飲類外賣平台)的外賣業務,智象出海3月份的文章稱,據飯團公開的數據,在拿下Chowbus的外賣業務後,飯團在美國華人外賣市場的市場份額將超過60%,而其在加拿大的市場份額已超過90%

但據熊貓外賣數據,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目前在北美地區,熊貓與飯團的市場份額所占比例已約1:1。”劉科路向虎嗅透露。

而在美國,熊貓外賣的份額已實現反超,“熊貓與飯團在加拿大的市場占比比例約為3:7,美國為6:4。”熊貓外賣告訴虎嗅。

在熊貓外賣看來,其最重要的優勢,就是可以背靠全球市場,給北美市場帶來更大支持。

全球範圍內,熊貓的規模約為飯團的2.5倍,這意味著飯團每單利潤須是熊貓的2-3倍,才能在產研投入上與熊貓持平。”劉科路向虎嗅解釋道。

多倫多的騎手凱玥告訴虎嗅,平均來說,熊貓外賣每單帶給騎手的收入(基礎服務費+配送費+小費)為4-5美元,而飯團外賣每單給騎手的收入隻有約3美元。

“飯團的英國、澳大利亞業務占比較小,且處於虧損狀態,北美市場是其主要盈利來源。”熊貓外賣向虎嗅透露。

若是這樣的情況,飯團可能遭遇不小壓力。

在熊貓外賣看來,它其他地區均已盈利,目前也不依賴北美市場的收入,可以大膽擴張。但相比之下,飯團還是要靠其主場北美來“維持生計”,在心態上,或許會更加小心翼翼。

“熊貓目前是不斷進攻北美市場,而飯團隻能持續防守,未來結局是很明確的,隻是時間問題。”劉科路告訴虎嗅。

“我們的目標是整合北美市場,重心不會放在與飯團的競爭上。目前北美的華人外賣市場,我們和飯團可能也就占據了20%的份額,其他在主流外賣平台手中,或者沒有被發掘,我們希望能爭取剩下的80%。”其補充道。

資本冷卻之後

在熊貓外賣看來,相較競爭對手,其在北美市場心態更加餘裕是其優勢之一,但同時,其也坦言,在資金使用上,他們也不敢再像之前一樣“大手大腳”。

“大手大腳”的時期,更多出現在疫情期間,彼時,海外中餐外賣平台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據德勤加拿大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飯團四年增長率達843%,被德勤加拿大評為全國增長最快的50家科技公司之一。熊貓外賣也在2021年至2022年,相繼收購了掌上新西蘭(新西蘭最大的華人生活服務交易平台)和EASI(澳大利亞華人外賣中餐平台),完成了澳洲和新西蘭市場的整合。

投資也在那個時期接踵而至:飯團在2020年獲得了1200萬美元融資、2021年獲得3500萬美元融資;Chowbus在2020年3個月內獲得了6300萬美元融資;熊貓外賣則僅在2020年一年就獲得共9000萬美元融資,創下當年業內融資之最,2021年,又再獲1.3億美元融資。

回憶起當時的火爆場景,熊貓外賣的工作人員仍印象深刻:那時,大量商家主動要求入駐平台,就連原先對線上接受度較低的五六十歲老廣東商家們,也開始因疫情壓力踏入線上。疫情前,外賣僅作為堂食的補充,疫情之後,外賣和堂食的比例升至五五開,專門經營外賣的小戶頭商家也越來越多。

但好景不長,2022年之後,資本開始冷卻下來。

疫情放開,人們恢複堂食,外賣配送業務增長放緩。投資者開始更加關注平台的盈利模式和成本控製能力,而不是僅僅關注市場份額的增長。

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2021年全球食品配送領域的風險投資(VC)融資總額達到了約300億美元,但這一數字在2022年有所下降。

熊貓的步伐也慢了下來。早期,熊貓更追求擴張,一邊開拓生鮮、團購等業務,一邊不斷進軍新國家。但2022年後,其不僅開始將業務聚焦於外賣,區域擴張也開始放緩,重心主要集中在澳、新、北美市場。

“現在資本比較理性了,細分化領域很難再對行業第二名、第三名持續投資。”劉科路解釋道。其坦言,這樣的轉變是現實使然,資本已經過了隻看增長不看利潤的階段。

對中餐出海持保守態度

資本冷卻,令海外中餐外賣市場放緩,而近幾年的中餐出海浪潮,又為這個市場帶來新的變量。

劉科路感受到今年最大的變化是,中餐出海計劃真正開始落地了。

“之前品牌方多處於探索和調研的階段,但今年,不少品牌方真的開始帶著資金、創業團隊來腳踏實地地做這件事了。”劉科路告訴虎嗅。

今年3月,楊國福麻辣燙在倫敦開業;截至同月底,海底撈在海外13個國家擁有119家自營門店;4月,袁記雲餃宣布曼哈頓店即將落地;7月,喜茶巴黎觀賽茶室開業;還有外婆家、新榮記、西貝......也紛紛在今年啟動了出海業務。

劉科路為中餐品牌出海感到欣喜,熊貓外賣的願景就是將中餐推廣到全球。

但欣喜之餘,劉科路也感到擔憂。

“熊貓在海外有十幾萬個合作商家,作為本地小商家,他們對中餐出海是感到有些不安的。”劉科路告訴虎嗅。

“激進的品牌可能會在一個區域連開50家店,但根據熊貓對當地市場的調研,可能10家店就已經飽和了。”劉科路解釋道。

這種無序擴張對整個生態來說都是一種破壞。

新加坡就正在經曆一波關店潮。

房地產谘詢公司萊坊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新加坡2024年前三季度,共有2465家餐飲企業歇業,較2023年全年增加了19.7%。平均每月有274家餐飲企業關閉,高於2020年疫情期間的水平。報告稱,關店潮的一大原因是大量海外品牌湧入新加坡市場。

另外,不少餐企出海是為了在海外尋找資本。與國內 A 股市場相比,部分海外資本市場對於餐飲企業的上市要求相對較為寬鬆。

以資本為目的的危險之處在於,餐企可能忽視海外店的長期發展,後續給當地代理商的資源供給不足(大多數中餐品牌會直接找當地代理商),對代理商也極不公平。

因此,對待出海的中餐品牌,熊貓外賣的態度較為保守。

比如為了防止市場過度飽和,熊貓會利用本土優勢,對商家進行“調配”。

在商業化程度極高的曼哈頓附近,有一個叫Staten Island居民區,人口密集但餐館較少,熊貓會將一些成熟的餐飲品牌,引進到Staten Island,實現供需的平衡。

對熊貓外賣來說,不管是整合北美市場,還是輔助中餐品牌走向海外,都是將中餐推向全球的一步,這一步不在於快而在於穩,熊貓外賣願意做那個幫助中餐走得穩的角色。

沒事逛逛88 發表評論於
從來沒點過外賣,不是自己家裏做飯就是外出下館子,我這樣的是不是老古董
best-gg 發表評論於
住在加州,挺方便的,多一個選擇。讚!
Ela 發表評論於
they use garbage material to make food
bsmile 發表評論於
在美國,這個外賣模式過不了關的,人力人本太高了
京西觀察使 發表評論於
沒錯!
======
逐風 發表評論於 2024-11-16 06:38:00
現在都是偶爾吃個中餐。美國全世界的美食很多,可以換著花樣來。
京西觀察使 發表評論於
中國人怎麽在國內做生意,就怎麽在美國做生意,遠離中餐,美國有全世界各地的美食,中國人吃中餐還沒吃夠嗎?!
逐風 發表評論於
現在都是偶爾吃個中餐。美國全世界的美食很多,可以換著花樣來。
portfolio 發表評論於
中餐業很快會快速衰落,因為美國人正在覺醒——被忽悠為便宜健康的精煉植物油,其實是當今形形色色慢性病流行的罪魁禍首,比加工糖還要壞幾倍。Buffalo雞翅店,已經改用棕櫚油。

老歌好聽 發表評論於
現在連華人都少吃中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