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因為支持川普,我被網暴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大家好,我是Sherry,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從高中開始在美國讀書生活近十年。

這兩天,美國大選讓大學裏吵翻了天。尤其是在政治光譜集體偏左,支持開放自由,更關注社會正義和環境保護等等。

雖然大學不會公布自己的政治傾向,但是我所在的哥大處於深藍陣營已經是共識。

社交媒體上有人說,哈裏斯敗選後,有教授發郵件說實在太過悲傷憤怒而無法繼續教學。而在川普第一次上台的2016年,這種情況更是常見——

“哥大國關(注:評論者所在的學院)那一天好多課都取消了,能堅持來的教授也無心上課,整個校園氛圍簡直就像一場大型葬禮。”

我的個人賬戶因為恭喜川普當選而被某同學截圖“網暴”,用詞極其不禮貌和冒犯性。我特別理解她,這是因為不同政治理念和意識形態引發的思維差。

意識形態分裂的遠不止於此。

長著一張華人麵孔的我,所親曆的還有思維不同所引發的“種族歧視”。雖然校園裏遇到的人已經是很高素質了,但是各種因素引發的偏見仍然揮之不去,我想每個留學生也不陌生。

在美國留學和生活將近10年的時光裏,我曾在生活中遭遇過輕度冒犯(Microaggresion),見到過內部種族歧視(Internal Racism)。

幸運的是,我的高中和大學教會了我如何生存和反擊。

我以前在美高讀書時,住在寄宿家庭裏,曾遭遇許多與種族問題相關的輕度冒犯。

輕度冒犯是無心之舉,源於無知而非惡意。

我的第一任住家對我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剛遇見她時,我15歲,她53歲。她本質上是一位善良,熱心,感性的人:她關心我;照顧我的飲食起居;帶我去很多地方遊玩。我和她到現在還是好朋友:會在生日和節假日時互相祝福;會時不時地聊天問候彼此。

但是,她脾氣古怪、而且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見。

我們住在一起時,三天一小鬧五天一大吵,吵著吵著就上綱上線到家國大義上的分歧。

■皮尤調查機構2023年的數據顯示,57%生活在美國的亞裔認為種族歧視是主要問題,而且得不到足夠重視

她有時會跟我說:“你沒有自己的權利”。

我會回擊:“美國才是一個沒有人/權的國家呢!哥倫布來到美洲後,侵略者奪走了印第安原住民的領土,在此燒殺搶掠,然後通過奴隸製剝削黑人來建立國家......”

她說:“但我們在美國可以肆意吐槽政府,批判他們。”

我說:“美國所謂的“民主自由”就是一場騙局。美國國會要禁止抖音,就是剝奪民眾言論自由和個人隱私的體現。你親眼見證了,我作為一位中國人民,有自由說我想說的話,做我想做的事,去我想去的國家。而這不就是自由的體現嗎?

……

■左邊是2019和host family在一起過聖誕節,右邊是2024年我上個星期去探望她。

她從來沒有去過中國,完全不了解中國,一開始我經常和她爭吵。

後來,我逐漸明白,她有時候說出一些不友好的言論,隻是因為她需要為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尋找一個發泄口,並不是在針對任何人。

而且,她的觀念是來源於大環境灌輸的信息,而不是她自己的主動選擇。

研究機構Brookings發表過一篇文章,提到美國人之所以對亞裔的認知如此淺薄,一個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學校的課程、書單都極其缺乏亞裔相關的內容,而非裔的曆史、文化、人文內容非常豐富。

不過對於當時青春期的我來說,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允許偏見的存在但不被偏見束縛:我們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因為“不患人不知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還記得在9年級的一次曆史課研討會上,我也和同學們發生了類似的討論。當時有一位同學發言說:“中國雖然發展迅速,卻不尊重人/權,受到美國以及很多西方國家的譴責......”

我鎮靜地回應:“美國沒有資格批判,美國建國方式是最泯滅人性的。燒殺搶掠,文化剽竊後,又通過奴隸黑人來建立國家,絲毫沒有對人類生命懷有平等的敬畏,現在仍然存在強烈的種族歧視。

另外,規則製定者對於少數族裔和外來移民剝削勞動力......這些係統上的問題都是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所以是不是可以說建立美國本身就是一種原罪?”

我記得同學們先是怔住了,然後爆發出了激烈的掌聲。一位黑人姐妹回應:“我完全讚同!你說的每句都是大實話!”

曆史老師也對我的總結表達了認可,私下裏和我說:“你作為一位外國留學生,能勇敢地表達出來,令我感到欽佩!看得出來你在很認真地學習美國曆史,觀察美國社會。”

這也是我很喜歡學校的一點:這種開放式教育鼓勵學生反思美國過去的原罪和當下的問題——隻有每一代人在反思中進步,才能在未來鑄造更公正的社會。

內部種族歧視(Internal Racism),就是指自己歧視自己的種族和同胞。這種“自我歧視”源於長期處於被打壓和歧視的境遇下,因而妄自菲薄。

形成這種內部歧視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

舉個例子,有些中國人會故意不和其他中國人來往,隻和外國人交朋友;有些中國人會在外國人貶低我們時附和別人, 而不是捍衛自己的立場;我還見過有些美國華人二代移民隻願意吃白人飯,拒絕和父母一起吃中餐......

這之間產生著各式各樣的鄙視鏈:本科生看不起碩士,一線城市看不起其他城市,ABC看不起新移民等等……

以前有位女同學跟我說:“我不喜歡亞洲人:大多數亞洲人沉悶無趣......我喜歡和白人一起玩。”我說:“可是你自己就是亞洲人。你說看不起亞洲人,就是在表達厭惡自己。如果你流露出了自輕自賤的信號,那任何人都不會認真對待你。”

她的觀念就體現了內生性歧視。喜歡或不喜歡一個人可以是因為性格,形象,才華,能力,但是不能是因為種族——如果純因為人種和膚色而決定對待別人的態度,那就是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

為了融入集體而想要迎合別人是人之常情,但是長期習慣於這種處事方式很可能會使人形成內生性種族歧視和身份認同障礙(Identity crisis)。

而一個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人的族裔,又怎麽會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呢?

■紐約客寫過一篇報道,很多亞裔想把臉刷“白”。

為什麽我現在可以淡定地應對來自他人的偏見?

比如因為我支持川普而暴怒的同學,我會換位思考她為什麽這麽生氣——因為她是一位激進的女權主義者,並且她曾親身體驗並見證過女性遭受的傷害和不公,所以她對支持川普這種“厭女形象”的人當總統的人絲毫不能接受。

所以,我理解共情她的想法,不會因為她的行為就感到生氣。

但是我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影響而輕易改變自己——我對大選有自己的見解。

當然,我也會猶豫要不要這麽直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擔心可能冒犯到別人或者讓別人感覺難過。但我想隻要我表達觀點的方式很平和和禮貌,我願意傾聽別人求同存異,為什麽不說出自己的想法呢?

如果別人覺得我很平靜地抒發一個並不極端的觀點冒犯他們了,那他們要遠離我,我也接受。有聲音才有同頻人。

■經濟學人剛出的報道。

我想,或許是因為我在讀美高和大學的過程中,獲得了足夠多的關愛和包容。

我的美高母校Baldwin很注重多元平等包容,照顧每個學生的感受。學校每年專門設立建橋日(Building Bridges Day)。

在這一天裏,學校組織許多不同的研討會和活動讓同學們抒發自己對不同的身份,種族,國家,性別等問題的看法,開誠布公地談論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肆意抒發自己的委屈情緒。

在我讀12年級時,Baldwin專門開設了Indigenous Futurism(當地人的未來)和Black in America(美國的黑人)的課程。這兩門課分別是探討關於印第安原住民的曆史和未來和美國黑人的處境。

■Baldwin高中的集體活動

除此以外,學校也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們能夠。比如,亞洲文化藝術周時有許多人表演Kpop舞蹈,中國舞,印度舞,唱華語流行歌曲等。

我還記得我在美國過中國新年時唱過《青藏高原》,這是我遇到最關愛學生、盡職盡責的學校。因此,我讀書期間內心充滿安全感。

而在哥倫比亞大學,則是另一種多元與包容。

我來哥大上學的第一天,就被學校攝影師抓拍特寫,並被哥大官方媒體選中發表了。作為本科新生,校園攝影師的關注讓我感到自己初來乍到就被熱烈歡迎。

這張照片不僅對我個人有重要意義,也對學校的形象是很好的宣傳,因為它展示了哥大的“多元平等包容”。

這張照片從右到左分別是棕色人種、黑人、黃種人、和白人;來自印度、牙買加、中國、美國;三位女性和一位男性。我左邊的這位男生是退伍軍人,國家全額資助他回學校讀完大學。

這張照片寓意著哥倫比亞大學讓不同背景的同學歡聚一堂,共同成長。

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者致力於讓每個學生都有對哥大這個集體產生一種歸屬感。我們的臨時校長在開學典禮時說:

“人的改變來源於歸屬感。當你們對哥倫比亞大學產生歸屬感時,便能積極樂觀地學習與生活,了解彼此,並在這個過程中變成更好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人的立場有千萬種,所以人們不可能100%理解和共情彼此。作為一位中國人,我希望隨著祖國日益強大,也在國際秩序中掌握更多話語權。作為一位世界公民,我希望不同立場的人們能心存善意,求同存異。

我們走出國門接受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育,不正是讓我們朝著“多元平等包容”走得更近一點,再近一點嗎?

 
查看評論(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