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在中國養孩子,太貴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我和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老師在公開場合聊了聊天,作為中國教育界的專家,俞老師也談及了麵向未來,中國人口增長是擺在全中國人民現實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中國的出生率上升和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國未來的創新,和避免中國人口的老齡化,一定是密切相關的。這意味著我們從民間到官方,都有了這樣的共識,就是中國要多生孩子。"

我和俞老師也談到,眼下要討論的是如何多生孩子的問題。現在政府鼓勵多生孩子,包括國務院辦公廳近期發文出台了一係列鼓勵生育的政策,但年輕人依然在 " 生 " 和 " 不生 " 之間持觀望甚至消極的態度。我們要了解現實中年輕人不生孩子的主要原因,以及消除社會現實導致這些原因的要素,讓年輕人感覺到生孩子是一件幸福快樂的、沒有負擔的事情,是一件從家國情懷來考慮,對自己、對國家都有好處的事情。

在現代社會中,年輕一代選擇不生育的理由多種多樣。有些人追求自由和獨立的生活方式,認為孩子可能會束縛他們探索世界和參與社交。有些人則麵臨經濟壓力,他們意識到養育孩子需要投入大量金錢,包括教育、醫療和日常生活費用等。有些人更關注職業發展,認為孩子可能會分散他們的精力,導致無法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中。有些人出於對當前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擔憂,從而選擇放棄生育。還有些人的選擇基於個人價值觀,隻是簡單地不想擁有孩子,或者認為自己無法勝任父母的角色。

生育是個人的選擇,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該被尊重。但我認為,如果一個社會能提供友善的生育環境,並且營造出鼓勵生育的社會文化與氛圍,那麽這樣的社會環境還是能影響和改變個人選擇的。在達成社會共識之後,還要把這些共識轉換成公共政策。由政府來承擔一部分撫養孩子的成本,並且提供充足的社會福利,進而促進生育率的提升。

下麵,我也結合自己的體會、觀察和思考,展開談談" 生孩子的苦與樂 "這件事。

(苦)生孩子就像放衛星——成本高,但回報不明顯

今年,我在北大國發院的新書分享中,和年輕人交流時提到:有個笑話說,生個孩子成本很高,還有生命風險,從回報來看就跟發射衛星一樣。孩子這顆 " 衛星 " 發射出去以後,經常地會給你回傳一些消息,大部分內容都是 "再多打點錢"。某種層麵來說,生孩子跟太空技術有點像,它的經濟效益不明顯,又有很大的風險,是非常難的。

確實,在中國,養孩子還是 " 太貴了 "。育媧人口研究《中國生育成本報告 2024 版》中提到,生育成本是影響育齡家庭生育意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原國家衛計委在 2017 年進行的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育齡婦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 " 經濟負擔重 "、" 年齡太大 "、" 沒人帶孩子 ",分別占 77.4%、45.6%和 33.2%;報告中得出的結論是,全國家庭 0-17 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 53.8 萬元;0 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約 68 萬元。大約是人均 GDP 的 6.3 倍,幾乎是全球最高。而其他發達國家如法國、瑞典則是 2 倍多。

在直接的財務成本以外,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時間成本包括休產假、看護孩子和接送孩子的時間、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增加的家務時間。

每個孩子從來到這個世界上,接受整個社會跟父母的投入,大部分是父母的投入,一小部分是社會的投入。等到他長大成人,大部分卻是對社會的貢獻,一小部分是回饋給父母,所以總體來說他是為社會做貢獻的。一對父母如果培養很多孩子的話,實際上是為社會做貢獻,所以他應該得到相應的福利和獎勵,而不僅是承受生養成本之苦。

(苦)" 瑞士卷 " 事件背後——不容忽視的母職懲罰現實

近期有這樣一件事情,引發了廣泛討論。一位女性博主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條視頻,記錄了她和丈夫的一次爭吵。一盒瑞士卷 8 個,孩子吃了 4 個,丈夫吃了 2 個,博主認為剩下 2 個該自己吃,沒想到遭到了丈夫的反駁,理由是如果媽媽吃了,孩子就沒得吃了。該條視頻引起了網絡熱議,眾說紛紜,真假暫無從考證,我僅從大家的情緒反饋中說說自己的看法。

實際上,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折射出一個生育孩子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現實——母職懲罰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克勞迪婭 · 戈爾丁(Claudia Goldin)獲得 202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她關於女性職業發展的代表作《事業還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Career and Family: Women ’ s Century-Long Journey Toward Equity)中提出,女性未生育之前與男性的工資差距很小,但生育之後女性和男性的收入差距立即拉大。這通常被稱為是 " 母職懲罰 "。由於女性比男性承擔更多照顧子女的責任,使得女性在生育後職業發展和收入增長都變得困難。

我在《如何緩解母職懲罰?》的文章裏也提出,母職懲罰不僅僅是觀念問題,同時也是實際的機會成本。主要包括三個方麵:一是勞動參與率(或就業率)下降;二是有報酬工作時間減少;三是工資率下降,數據研究發現,每生育 1 個子女,女性的年工資收入下降 17.0%,小時工資下降 17.4%。此外,女性生育孩子後,還會出現閑暇時間減少、家務時間增加等。

女性在人類創新隊伍中的貢獻越來越大,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但是在生育方麵,女性還是承擔著比男性更加重要的責任。社會應該尊重每個女性的生育選擇,但實際情況是,一些現代女性出於各種原因,為了家庭不得不放棄事業。" 創新主義 " 認為,在尊重女性生育自由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提供充足的財務和時間資源的支持,讓她們有能力選擇兼顧職業發展和家庭幸福

這方麵有個很好的國際參考——冰島。冰島是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名婦女育有兩個孩子。在冰島,女性參加工作的比例超過 70%。這部分得益於冰島的社會福利,比如 90% 的冰島兒童都能進入由國家出資運營的公立幼兒園就讀。冰島還鼓勵男性當 " 奶爸 ",有 70% 的父親選擇休 3 個月以上的產假,並且可以拿到 80% 的工資。

由此可見,女性地位和生育率並不矛盾。如果把女性平權做好,並且給予很好的生育福利,就能同時實現提高生育率和保障女性的職業發展。北歐很多國家已經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這些國家提供優質普惠的幼托服務,在降低生育成本和保障女性地位方麵都有很好的政策。我也在《創新主義》中提出了一些緩解職業生涯發展和養育負擔矛盾的建議,其中包括增加托兒所、男女平等的產假、引進外國保姆、允許輔助生殖技術、保障單親家庭福利、靈活辦公模式等。

(苦)教育內卷,苦孩子更苦了家長

中國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麵的壓力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這也是生育意願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有個特有的名詞 " 雞娃 ",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學校,不斷給孩子安排補課,不停地讓孩子去努力拚搏。孩子少了,但是對於名牌大學的競爭卻愈演愈烈。孩子們承載著父母的全部希望,他們從小就麵臨著不要輸在起跑線的壓力。另一方麵,雞娃越嚴重,養娃壓力越大,生育率也會越低,造成惡性循環。

客觀數據是,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計算後發現,從 2010 年到 2018 年的這近十年時間裏,小學生家長每周輔導作業的時長從 3.67 個小時增加到了 5.88 個小時;初中生家長每周輔導作業的時長從 1.56 個小時增加到 3.03 個小時。

從數據上來看,亞洲發達國家如韓國,新加坡,日本的生育率普遍比歐美國家平均要低 0.5 個孩子,這和這些國家在考試,升學,擇校和補課方麵的巨大壓力是非常有關的。中國獨特的高考製度使得中國家長的教育壓力一點不比這些國家低,所以降低升學和擇校的壓力會對中國的生育率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雖然困難很大,但是我還是要提出一些理想化的建議,作為長期改革的目標。根本上要改的是減少各種分層考試,最理想的是把分層考試放在大學畢業(相當於考研)。然後把中學階段差不多兩年的考試準備省下來。具體是要普及大學教育,推遲普職分流到大學甚至是研究生階段,取消中考,淡化高考成一種進大學資格考試,淡化名牌大學的本科教育。名牌大學的研究生院和用人單位通過大學生畢業考(也就是考研)來篩選學生。這樣就可以使得中學生不需要為了中考和高考浪費兩年的刷題時間,由此中學階段的學習可以縮短兩年,讓大部分學生可以在 20 歲左右就大學畢業,提前兩年走上社會或進入研究生院。

在和俞敏洪老師的對談中,我也很讚同他的觀點:如果我們有一種體係,讓孩子們從小邊學邊玩,玩到至少初中畢業,這件事我們認為是可行的。作為家長撫養孩子的壓力就會減少,大家生孩子的欲望就會增加。

此外,俞敏洪老師也認為,如果一個孩子是很積極樂觀的,哪怕成天傻樂傻樂的,哪怕他沒有考上大學,最後自己開個小飯館、做個小生意,人生一輩子特別開心,這個就是無價之寶。比上了最好的大學,但是人變得壓抑和抑鬱要強很多。所以我們首先要關注孩子個性的樂觀和積極,再去培養他們知識方麵和未來創新方麵的競爭力。孩子個性好比成績好更加重要,這個底層邏輯要弄清楚。

換言之,如果社會和家長對於考試成績都沒那麽看重了,教育內卷的現象也是會逐步緩解的。

(樂)養育小孩 = 重養自己

前段時間和身邊年輕一些的人交流,他們提到一個 " 重養自己 " 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 " 重新養自己一遍 " 的想法和實踐,就是像父母養育孩子一樣,重新收獲了成長喜悅。不僅僅是指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重要的是,精神上富足,內心的平靜,自我的接納,真正意義上懂得什麽是平等與尊重。這些的動作根源在於 " 幸福感 "。如此看來,按照我的新書《創新主義》中的觀點,生育小孩、陪伴孩子成長,也是重新養育自己的過程。將創新帶來的幸福感運用到養育孩子上也非常合理,因為這兩者在進化、心理、社會和超越維度上有相似之處。

養育孩子與我們的基因密切相關。

盡管現代避孕措施使得性和生育可以分離,但養育的本能依然強烈。父母之愛是這種本能最深刻的體現之一。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往往會感到一種強烈的依戀和愛意,這既自然又令人滿足。即便是在夜間因照顧孩子而感到疲憊不堪的時候,簡單地抱著孩子、感受他們的溫暖和柔軟,也能帶來深深的平靜和滿足感。

其次,養育孩子是一個極具創造性和發現性的過程。

類似於年輕人所說的 " 重養一遍自己 ",養育孩子使得父母有機會重新認識自我、審視世界。

養育孩子為父母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可以在孩子身上塑造性格、價值觀和道德。這一重要角色無法被人工智能或技術所取代,因為它涉及引導下一代的道德和哲學發展。父母本身會作為生活中重要的活生生的例子,父母以身作則,向孩子展示了職業道德,正直和同情心等重要的人生準則。在培養孩子這些品質的過程中,父母會有巨大的快樂和滿足,因為它讓父母能夠積極地塑造家庭和社會的未來。

此外,隨著孩子成長,父母也獲得了一個重新審視世界的全新視角。這種持續的學習體驗讓父母接觸到新的思想、觀點和潮流。對許多處於中年或更年長的父母來說,孩子成為了他們與年輕一代的主要聯係,讓他們了解最新的技術、文化變化和新興趨勢。例如,我通過與二十多歲的兒子交流,加深了對社交媒體和遊戲行業的理解。這種知識和視角的交換不僅豐富了親子關係,也讓父母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聯係和相關性。

第三,養育孩子極大地擴展了我們的社會聯係。

隨著時間的推移,養育孩子創造了一個更廣泛且相互關聯的家庭網絡。隨著孩子長大並最終組建自己的家庭,家庭成員的數量逐漸增加,增強了家庭動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大家庭提供了眾多好處,包括經濟支持,以及隻有親密親屬才能提供的情感和心理支撐。例如,在我很小的時候常常可以有一整個假期在親戚家度過,以及,我工作忙碌、出差的時候,親戚們可以幫我照顧母親,這使我非常感激。

第四,養育孩子是一種深刻的超越體驗,提供了一種持久的傳承感。

作為父母,你不僅是在當下培養孩子,還在塑造他們的未來以及未來幾代人。這種跨越時間的不間斷傳承鏈條確保了你的一部分通過子孫後代的行為和信念得以延續。這是一種對人類延續做出貢獻的方式。

(樂)生孩子也是一種創新

在《創新主義》中,我也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 生孩子也是一種創新 "。創新和傳承的另一層含義是人類自身基因的創新和傳承,每一個孩子的基因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個人的誕生都是一種創新。有可能你的孩子現在看起來很平庸,但是隻要他還有後代,後代還有後代,那麽你的後代的數量就會指數級增長,說不定未來在你的後代裏會誕生偉大的科學家。舉一個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如果一個人能夠留下後代,而後代平均生兩個孩子,那麽 30 代以後最多可能有 10 億個後代(2 的 30 次方是 10 億多)。從基因學的證據看,有些先人留下了幾百萬甚至超過千萬的後代,一個普通的宋代先人留下了幾十萬後代很平常。因此,隻要你留下了後代,1000 年以後的科學家和政治家可能就有你的基因貢獻。人類祖先通過創新和傳承,締造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大廈,以及 80 億的人類基因庫。

基因和模因的創新和傳承是人類發展的根本動力,這個觀點由理查德 ·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先提出,並且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如果把人比喻為計算機,其硬件就是基因,軟件就是模因(想法),人類文明既需要基因的創新,也需要想法的創新。

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角度看,一方麵需要知識的累積,一方麵需要基因的累積。如果沒有那麽多人口的大腦,可能承接不了大量的科學知識。人是創新和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持,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中國是一個人口小國的話,會失去探索太空、各種前沿科技的機會,這就會導致創新減少、整體機會也減少。

還有從成就感、意義感的角度來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有一種本能,總希望留下一些永恒的東西。我們中國人說,要立功立德、流芳百世,其實創新就是這個概念,去做對後世有用的事情。而還有一種能夠永遠留下的就是你的基因、後代。這也是我所強調的,創新需要有 " 傳承 ",而不單單隻是做一件新鮮事。

創新主義論證了創新和傳承不僅對經濟成功至關重要,而且對個人的滿足感和幸福也同樣重要。生育小孩,能夠帶來正念和幸福,而這些都是依托於充分的心理學證據的

查看評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