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專業大裁撤,當年的熱門專業涼了一大片
文章來源: 冰川思想庫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按照目前的調整力度,真有可能出現人還在學校,專業就已經沒有了。一個選擇不好,更大的可能是畢業回學校參加校友聚會,卻發現“娘家”沒有了。
四川大學宣布撤銷31個專業,四川農業大學停招19個專業,西北大學撤銷7個專業,蘭州大學撤銷3個專業,東北林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寧波大學相繼公示擬撤銷專業……
看上去,一場關於高校專業設置的大調整大改革,正在如暴風驟雨般席卷而來。
與之同步的是,在本世紀初曾經非常熱門的那些專業,逐漸失去了光環。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建築、土木工程、日語、德語、法語,甚至包括計算機專業,也因為人工智能的出現開始麵臨生存危機。
媒體一度報道,由於開通了轉專業的綠色通道,武漢大學建築專業大一新生僅剩4人,而該專業還有有9個教授、14個副教授、6個講師。不僅老師比學生多,甚至連教授都剩餘了。
01
黑雲壓城,風雨欲來,打破了人們想象中象牙塔的清雅。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拿我所熟悉的廣電專業來說,近年來,行業本身受到媒介技術的衝擊比較大。
網絡視頻、短視頻社交平台崛起,網絡直播和網紅經濟蓬勃發展,家庭電視開機率不到30%,在有的地方更低,整個行業陷入低迷之中。除央視和極少數省級廣播電視集團之外,絕大部分都處於經營困難、舉步維艱的狀態,有的連工資都不能正常發放,老員工尚且如此,遑論就業。
因此,這幾年各個高校廣電專業的就業基本都不太好。
再加上廣電專業是一個受技術影響的專業,過去還有比較高的技術門檻。以前,無論是攝影攝像還是後期剪輯製作,都需要專門技術器材和軟件。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終端的發展,視頻的拍攝剪輯後期等製作門檻大大下降,一部手機就能解決幾乎所有問題,普通人稍加訓練就可以完成相關工作,廣電專業的專業性大受影響。
在這一輪的專業調整中,相當多的高校開始陸續裁撤廣電專業,受到影響的還有與之相關的播音主持、攝影攝像等專業。
專業沒了,教師們何去何從?
實際上,一個高校的廣電專業也就十幾二十來個老師,作為新聞傳播大類的教師,轉崗到其他專業還是比較容易的。
現在已經進入到大傳播時代,萬物皆媒就意味著萬業皆媒,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單位都需要具有強烈的傳播意識,從業人員都需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廣電專業的老師在這個領域內其實大有用武之地,不用擔心人家找不到飯碗。
02
縱觀曆史,我國高校的專業調整本來就是一種常態。1949年以來,我們一共經曆了5次大規模的專業調整。
1952年,教育部按照蘇聯模式,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高等學校院係調整工作。
調整後,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29所,其中,綜合大學17所、工業院校44所、師範院校58所……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高等教育文重工輕、師範缺乏的狀況,為計劃經濟輸送了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
1977年10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發布。文件規定,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畢業生,符合條件均可報考。招生辦法是自願報名,統一考試。
1978年,全國報考青年總數又激增至615萬人,共有40.2萬名新生考入大學,越來越多人的命運就此改變,高等教育也迎來了一次大發展的機會。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同一年,國家提出“要麵向21世紀,重點辦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史稱“211工程”,直接帶動了當時的高校改革,其中尤以專業調整為重點。
這是新中國曆史上的第三次專業大發展大調整,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應運而生,這其中就包括計算機、工商管理、旅遊管理、新聞傳播等熱門專業。
麵對上大學的“剛需”,中國高等教育依然處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窘境。
直到1998年我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隻有78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9.8%,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於是國家啟動擴招,1998年全國高校的招生人數為108萬,1999年則招生159萬人,比1998年增加了51萬人,增幅達47.4%;到2002年,我國普通高校招生32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15%,正式進入大眾化階段。
202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研究生入學130萬人,本專科生入學1042.2萬人。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高等教育經曆了第四次大規模調整,其主要政策是以“985工程”為代表的高校建設,主要特征是大學合並,超級大學不斷出現,和與之相伴的民辦高校興起。後來,又變成了了“雙一流”建設,更多學校從專業建設的角度獲益頗多。
2023年2月21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第五次對高校專業設置進行調整。方案要求“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高校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係。”
這就是現在網上熱炒的所謂“史上最大規模專業調整”消息來源。
其調整規模確實很大,但是按照對現高等教育專業布點的數量來看,調整所涉及的比例並不算最大的。
在近期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吳岩也介紹說,今年,全國增設了國家戰略急需本科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了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實際上還多出來3個,基本持平。
十八大以來,高教係統以“國家戰略急需、區域發展、學生全麵發展”等三個原則持續行了專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總計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實際上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大裁減”,反而增加了9000個專業布點。
目前,全國本科高校有1308所,本科專業包括12個門類、93個專業類、816種專業,全國本科專業布點數有6.2萬個。
03
就大學的專業設置而言,其實變是一種常態。對於中國高等教育來說,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為根本點,以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相匹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專業的設置布點始終處於調整的過程中,尤其是許多高校都開通了轉專業的綠色通道,使得校園內的專業建設具有了市場化傾向,這個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並不足以令人驚詫。
有人注意到,現在被調整的大部分專業,都是十年前新增的熱門專業。這個觀察其實比較準確。對於目前的高考生來說,這意味著並不是任意一個熱點專業都可以“閉眼入”,而是需要仔細衡量。
否則,按照目前的調整力度,真有可能出現人還在學校,專業就已經沒有了。一個選擇不好,更大的可能是畢業回學校參加校友聚會,卻發現“娘家”沒有了。且不論就業啥的,一段大學生涯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一段人生,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就太尷尬了。
當然,更現實的還是就業問題。
在傳統前蘇聯體製下的高校,是不用擔心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回事的,而是按計劃進行分配。但是在進入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高等教育也逐漸和世界接軌,畢業生就業率成為專業建設是否為市場接納的重要指標,用於衡量教學質量和水平。
如果長期處於較低的就業水平,專業也就可能被裁撤。而寒窗苦讀十幾年,不也就是為了有朝一日找個好一點的飯碗嗎?
當年一擁而上的各種熱門專業,其根本出發點也在於市場有旺盛的需求。改革開放前期,民營企業發展迅猛、外商投資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主體像裂變一樣爆發式增長,繼續各種企業管理相關人才,所以工商管理、會計、市場營銷等專業就非常熱門。但隨著大環境的變化,這類專業的需求量逐年下滑,也就成了被調整的主要對象。
所以,挑選專業主要還是看未來十年的專業發展走向。
技術的進步往往會導致就業市場的飽和,應用層麵的專業得不到更強的專業支撐,就可能麵臨後繼乏力的情況。
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本科階段不一定非得去追逐熱門專業,而應該打下紮實的學科基礎,等到對行業和專業的認知更加全麵的研究生時期,再來挑選就業專業,可能會走得更加穩一點。
比如,今天大熱的人工智能專業,很有可能在未來遇冷。但人工智能的基礎是算法和大數據、大模型,後者的專業發展前景顯然會更加廣闊和持久。
至於被調整的專業教師,其實也不用太擔心丟掉飯碗。
隻要知識能夠更新及時,一方麵可以並入新的專業,為新專業的教學服務;另一方麵也可以轉崗,不願做老師的,也可以為社會提供成人繼續教育服務。
相信經過高水平的專業訓練,智商和能力都要遠超普通人,總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