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認為膠著的大選 意外的幹脆 特朗普勝在哪?
文章來源: 紅星新聞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6日淩晨宣布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獲勝。
這場曾經被認為是最膠著的大選,特朗普從開票就處於領先狀態,直到最終結果出爐,如此“幹脆”也算個意外。如果以美國政治周期來看待這次大選,或許就沒有那麽多糾結,隻是因為特朗普個人的原因而讓大選過程充滿了“浪花”。從結果看,特朗普卷土重來意味著什麽?為何說民主黨及哈裏斯團隊敗選在於選舉策略失誤……關於這些問題,紅星新聞邀請了兩位專家進行解讀。
“雙重邊緣”通過選舉扭轉角色?
□孫興傑(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副院長)
特朗普卷土重來,意味著特朗普的“特朗普主義”將再次登台。
之所以這麽說,原因在於:第一,拜登四年任期以及此次哈裏斯敗選,都可謂是“特朗普主義”的“插曲”,拜登和民主黨並沒有扭轉美國社會思潮的方向;第二,哈裏斯在競選過程中也“偷偷”接受了諸多“特朗普主義”的主張,即便哈裏斯上台,她大概也會部分接受“特朗普主義”;第三,特朗普在2020年敗選後並未退出政治舞台,而是“重塑”了共和黨,這次特朗普宣布獲勝則進一步證明了“特朗普主義”的頑強。
“特朗普主義”代表的是美國保守主義的回歸。當然,因為特朗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行,讓“特朗普主義”背後的保守主義理念帶上了一些不羈的個人特性。特朗普在2016年如“黑馬”一般贏得大選,而他采取的一係列舉措,包括限製移民、修建隔離牆、減稅等,反映了美國社會的聲音,迎合和喚醒了被淹沒的邊緣聲音。
當一些人認為特朗普是美國總統中的“異類”,尤其是在2020年敗選之後,特朗普的“衝擊”可能就結束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一些政治學者、民調機構、智庫等似乎隻了解半個美國,而將另外一個美國視為“他者”,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人將美利堅合眾國稱為“美利堅分裂國”的原因。
相比之下,一些新聞調查記者、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似乎要比政治學者和經濟學家更了解美國。近些年美國出版了一係列關於美國社會百態的圖書,呈現了“鄉下人的悲歌”“下沉年代”“壓裂的底層”“小鎮美國”等,這些聲音在政治學和經濟學的數據中是難以體現出來的。即便是此次大選,很多民調機構也是采取了“戰略模糊”政策,將數據控製在誤差範圍內,而戰場州變紅州,幾乎沒有在這些研究中顯示出來。可見,美國的民調機構和媒體也要深入基層,改變工作風格了。
歸根到底,“特朗普主義”的時代原因在於,40年來的全球化讓“中心—邊緣”結構在美國國內複製,美國的東西海岸成為美國以及全球體係的“雙重中心”,而支持特朗普的紅州則多是雙重邊緣。特朗普重返白宮與“特朗普主義”對白宮、國會山以及最高法院的影響,則是處於“雙重邊緣”的聲音和思潮,試圖通過選舉來扭轉自身所處的“雙重邊緣”角色。
“多談情懷、避談政策”鑄成大錯?
□陶短房
正如幾乎所有熟悉美國選舉情況的分析家預測的,由於近年來美國社會出現明顯“二元割裂”現象,選民分布呈啞鈴狀,即兩黨鐵杆支持者很多且立場很穩固,搖擺選民數量越來越少。簡言之,美國總統大選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成為一個“縮微盤”,真正有價值的博弈濃縮於七個戰場州,尤其是賓州的爭奪上。
事實上,民主黨及哈裏斯團隊最後關頭也的確把大量資源和時間、精力投注在這七個“戰場”,但效果並不理想。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或在於哈裏斯及其背後“高參”——佩洛西和奧巴馬夫婦選擇了“多談情懷、堅決回避談政策和細節”的選舉策略。
民主黨采用這一策略,或許是考慮到作為現任副總統,哈裏斯勢必要為這四年政府在經濟、民生等方麵黯淡的政績和表現“背鍋”,故而希望“避實擊虛”,重演當年奧巴馬勝選的一幕。正因如此,在“替補”拜登成為總統候選人後,哈裏斯總是竭力避免談政績、談政綱、談策略,相反,將更多筆墨用於看起來有利於己方的“墮胎權”、特朗普被刑事訴訟等“務虛”的方麵——事實證明,或恰是這一點鑄成大錯。
有統計顯示,在“選舉中最關注問題”項下,“民主狀況”和“經濟問題”分別以35%和31%高列第一、二位,而民主黨和哈裏斯團隊在最後關頭選擇的“優先事項”——墮胎權問題,關注度僅有14%。盡管特朗普在上述“優先關心事項”上也乏善可陳,但至少表現出“不回避”的態度,而哈裏斯和民主黨卻在關鍵時刻給美國、尤其是戰場州選民一種“非關民眾之痛癢”的隔膜感。
候選人及競選團隊可以拿不出應對時局、拯救時艱、克服時弊的“驗方”,但絕不能連直麵這一切的動作和姿態都回避。哈裏斯和民主黨此番的落後,無疑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四年前敗選的特朗普選擇了“不認輸”,導致選舉結果遲遲未能正式揭曉,也導致後來“衝擊國會大廈事件”和一係列訴訟,後遺症一直延續至今。此次大選過程中,“二元對立”情緒依舊明顯,哈裏斯和民主黨一方能否回歸美國大選“認賭服輸”的慣例,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裏人們十分感興趣並高度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