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濫用的“內卷”一詞,本意早已被扭曲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內卷”或者簡化後的“卷”,是近幾年最流行的詞之一。

“內卷”本來是一個相當值得思考的經濟學名詞,但是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下,逐漸被簡單化和濫用,變成了一個粗淺的詞,可以說是非常遺憾的。

內卷本來是指什麽呢?其實看字麵意思就是“向內部卷曲、把一個東西扭轉為筒狀”。

讓我們來看看維基百科的定義:

德國哲學家康德區分了“內卷化”(英語:involution)與“演化”(德語:Entwicklung)的不同意涵。

美國人類學家亞曆山大·戈登威澤發展了內卷化的概念。在1936年的研究原始文化的一篇論文中,他使用“內卷化”來形容某文化模式達到某最終形態後,無法自我穩定,也無法轉變為新的形態,隻能使自己在內部更加複雜化。

戈登威澤認為,文化模式達到了上限之後,模式的規定導致了文化的外在的統一性,從而漸進發展起統一性內部的不同要素的多樣性:如毛利人的裝飾藝術要素很少,卻有著複雜而精細的設計,戈登威澤將這種現象稱為內卷化。

30年後,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農業的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一文中借用戈登威澤的內卷化概念,以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

格爾茨認為,印度尼西亞許多世紀以來稻作的強化產生了更多是社會的複雜性,而不是技術或者政治的變革,這一過程也被格爾茨稱為“內卷化”(英語:Involution)。

格爾茨使這一概念在人類學界與社會學界廣為知曉,成為一種描述社會文化發展遲緩現象的專用概念。

以上是維基百科的資料。

從經濟上來說,內卷可以理解為“不做大蛋糕、隻更複雜地分蛋糕”。中國曆史社會學家黃宗智曾用“內卷”來研究長江三角洲的小農經濟,據此解釋為什麽當時的社會運行沒有出現大突破。

內卷一開始在中文互聯網流行,在我的印象中主要是起源於知乎。當時,知乎有一些寫作者頻繁使用內卷這個概念,來指代一些不良的經濟模式。

在那段時間,恰逢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內卷概念描述經濟的發展問題。後來這個詞被繼續擴大適用範圍,無論是人口還是教育,在很多話題上,都被引申使用。

再後來,這個詞就開始變味了,尤其是它作為簡化版的“卷”開始被應用之後,它的意涵變得簡單化和粗糙化,退化成了“競爭”的網紅代名詞。

比如說下麵這些例子:

“除了卷學習,還要卷事業。”

“我決定開始卷了。”

“在XX賽道上卷。”

最終,卷和躺平成了對立的詞語,卷在這時候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內涵,就是奮鬥、努力賺錢。

這時候,什麽都會被說是卷,比如“在XX賽道上卷”,就是一種商業方麵的濫用。在同一個商業領域競爭,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現象,但現在隻要是競爭就會被說成是卷。

其他競爭也是,比如學生比較考試分數,就說是卷。

在企業裏如果有拚命工作的員工,就會被說是“卷王”。

其實這些都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競爭行為,或者僅僅是為自己而奮鬥的行為,都被概括為卷。

那麽內卷的意思到底被偏離在哪了呢?原本的內卷和現在的卷核心區別在什麽方麵?

以前的內卷,其實並不強調競爭,它強調的是一種內部結構更加細致的分化。無論是在生物演化或是各種文化結構方麵,它的意思都是:一個事物外在的邊界被限定死了,無法繼續向外擴張,於是它隻能向內發展,將內部結構變得複雜。

引申到經濟上,比如在水稻生產方麵。不卷就是指發明新的高效率器械,或者農業技術方麵的重大革新,從而從本質上提高生產力。卷,則是指不斷增加同樣大小的稻田中的勞動力,每個人都把活幹得更細,但產量上升很慢,每個人的勞動所得也變得更少。

內卷也可以這麽定義:“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輪回狀態”。

綜合起來看,內卷的本質,其實是不願意搞創新,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製度創新,隻是一味地在舊的機製上搞內部分化,最終大家都無法感受到進步與發展。

圖片來源:澎湃·美數課

濫用之後的卷,成了很多人對抗現實的一種出口。隻要一有奮鬥的行為,就是卷,一搞競爭,也是卷,都會帶上負麵的色彩。

這樣一來,會有兩個害處。

第一,將正當的競爭汙名化了,同時將惡性競爭簡單化了。正當的競爭,是需要鼓勵的,也是進步的源泉。比如企業之間通過技術的革新進行賽跑,看誰能更快地提高生產力。

內卷式的競爭則是,拚命壓低生產成本,降低價格,甚至倒貼錢隻為了搶占市場。以耗死別人、自己享有市場為目的,而不是依靠更好的產品品質等來競爭。這種行為叫它“惡性競爭”更合適一點。

我們必須區分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而不是把它們都裝進“卷”這個框裏。

第二,讓奮鬥行為被汙名化了。

內卷式的奮鬥,是通過壓低別人的成績、成果,來讓自己變得排名更高,或者一味通過熬夜、延長工作時間等來競爭。

但正當的競爭也是存在的,比如提高學習能力,不斷吸取各種知識,增加有用的技能,或者發展一些愛好,等等。

一個“卷”字,就讓搞不公平競爭的人和努力奮鬥的人混為一談,也是一種不公平。

總體而言,“內卷”這個詞被濫用的過程,集中體現了中文網絡上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喜歡用流行語來消解和簡化現實,從而帶來一種反智的傾向。

內卷被濫用後,原來在哲學、人類學、經濟學上的一個嚴肅詞匯,變成了定義模糊的大眾流行語,從而導致那些學術成果被幼稚化和忘記,這本身就是一種降智。

再加上濫用詞匯所帶來的混淆概念,讓惡行者——比如那些大搞價格戰的惡劣公司隻需要一個“卷”字就能逃避道德責任,而讓那些優質的奮鬥型公司——比如小米這樣持續精進產品質量的企業也被扣上“卷”的帽子,就會帶來方方麵麵的認識誤區。

中文的這種混淆、濫用、造詞行為太多,導致中文本身也出現了嚴重的退化,我們根本就無法好好說話,因為每個人對每個詞的定義都不一樣。

這既是中文本身的一種特質,也是現在反智、降智的群體文化的一種反映。它說明,人們正在迅速喪失理解複雜概念的基本能力,隻能理解一些膚淺的標簽化概念。

查看評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