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也得靠拚爹?研究揭示科學界的隱性門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什麽樣的家庭更有可能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個孩子是否能成長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家庭收入和父母教育水平在其中究竟扮演了多大的角色?

即使我們沒有期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仍然希望看到每個有才華的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科學進步能為人類發展帶來實質性利益,因此對於那些有潛力進行顛覆性科學突破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們不會因為缺乏獲得成長資源的途徑,而被困在平庸的工作上虛度一生。

如何知道有多少天才可能被錯失?一種評估方法是:如果天賦是隨機分布的,而機會也是均等的,那麽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應按人口比例分布在不同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中。舉個例子,如果大多數獲獎者都來自西方國家、富裕家庭,而且父母從事教師職業,這就表明世界可能已經錯失了許多原本也有潛力成為頂尖科學家的天才。

在今年10月的一篇論文中,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副教授Paul Novosad與他的合作者一起分析了1901年至2023年間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家庭背景,揭示了諾獎背後的機會不平等。

01

公司經營者、醫生、教授和科學家,

都是諾貝爾獎得主父親的常見職業

研究表明,在所有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的獲獎者中,將近50%的獲獎者父親收入在前5%的區間。而在教育水平方麵,父親在前5%區間的比例達到了更高的60%。諾貝爾和平獎和文學獎未被納入統計範圍,因為這兩類獎項的評選標準相對主觀,且可能會考慮候選人的童年家庭背景。

圖:1901-202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父親收入分布

研究者將父親的職業作為衡量家庭背景的主要定量指標。這是因為在739名諾貝爾獎獲獎者中,研究者通過查閱傳記、采訪資料或直接詢問,成功確認了715名獲獎者父親的職業,但僅能確認181名獲獎者母親的職業信息。

通過將職業與同期的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對比,研究者得出相對應的收入和教育水平評分。例如,若獲獎者的父親是科學家,其收入排名約為98分,教育水平的排名則高達99.9分。

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父親中最常見的職業是公司經營者、醫生、教授和科學家。與這些職業在人口普查中的比例相比,教授、醫生和科學家的比例高出了100倍甚至更多,而公司經營者的比例則高出約2.5倍。

圖:諾貝爾獲獎者父親最常見的十種職業

僅有3%的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父親從事農業——例如,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Victor Ambros就成長於一個家庭農場。

並非所有諾貝爾獎得主都來自精英家庭。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裔科學家崔琦的家庭背景,在獲獎者中顯得更為罕見。他出生於河南省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均不識字,之後,崔琦先是遠赴香港求學,隨後遠渡重洋在美國攻讀物學,最終取得了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就。

02

拚爹的背後:

那些被埋沒了的“隱藏科學家”

通過對125年諾貝爾獎得主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評估來自非精英家庭的學子是否獲得了更多機會,這一趨勢隨時間是否有所改善。1901年時,諾獎得主家庭的平均教育水平排名分數為95,如今下降到了88。

圖:諾貝爾獲獎者父親教育水平平均排名隨時間的變化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寒門學子在一百多年後獲得的機會翻倍了!不過,按照當前的下降趨勢,至少需要600多年才有可能達到機會均等,即平均教育水平得分50的狀態。

研究者僅使用了美國的人口普查數據。在根據其他國家的職業分布和GDP進行調整之後,情況更加令人擔憂——諾貝爾獎獲得者父親的收入排名分數依然維持在94分左右,125年來幾乎沒有顯著改善。

耐人尋味的是,在家庭收入、職業或社會階層更容易下滑的地區,可能反而孕育出更多的諾貝爾獎得主。當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不再能輕易地保留財富時,便催生了更多頂尖科學家的出現。

女性在成為科學家的過程中似乎麵臨著更多的機會不平等。在論文分析的獲獎者中,隻有28名是女性。在這有限的數據中,女性獲獎者來自精英家庭的比例高於男性獲獎者,特別是在父親的教育水平上存在顯著差距。這表明,女性在追求科學成就時所遇到的障礙需要通過更強的家庭背景來彌補。

圖:諾貝爾獎獲得者男性和女性的父親教育水平分布

這些統計數據表明,可能存在大量“隱藏的科學家”(missing scientists)——這些人本有潛力做出重要的科學發現,但由於缺乏必要的資源,一生中未能完全發揮他們的天賦。由於不平等的障礙不僅存在於科學領域,他們在其他領域也可能同樣未能取得卓越成就。

一種假設認為,遺傳因素可能可以解釋高收入、高教育水平與科學成就之間的代際傳承現象。然而,國家和地區間的差異,以及這種不平等現象隨時間的變化,無法完全用遺傳因素來解釋。

另一種假設是,這些“隱藏的科學家”實際上已經做出了重要的科學發現,隻是他們的工作未被承認。例如,物理學家莉莎·邁特納(Lise Meitner)因核裂變研究獲得了40多次諾貝爾獎提名,但當諾貝爾獎授予她的同事奧托·哈恩(Otto Hahn)時,她卻被忽視了。不過,當前的不平等結果不太可能僅僅是由於某人在職業生涯最後階段被忽視,它更有可能是累積起來的多重不平等的頂點。

為了攀登科學的頂峰,一個人必須通過多個篩選過程,而這些篩選中的每一步都有可能讓出身較貧困的人處於不利地位。進入精英博士項目和博士後項目、獲得資助和早期職業獎項,都是成功的關鍵,而這些機會都依賴於同行科學家對一個人工作的評價,就像諾貝爾獎的評選一樣。

查看評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