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周新增437例,首現重症,多街鎮涉疫
文章來源: 醫學界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目前相關部門已采取各種手段做好登革熱防控,醫療機構也在全力做好登革熱患者的救治工作。
一種經由蚊子傳播的疫情,其感染病例數正在廣東省不斷上升。
據昨日(15日)廣州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發布的“登革熱疫情監測信息通報”,10月7日至10月13日,廣州市報告新增437例登革熱病例,較上一周增加185例,新增重症病例3例,無死亡病例報告。
這是近期廣州首次報告有登革熱重症病例。另據廣州疾控發布,截至10月14日,全市11區的143個街鎮中有區域正在開展登革熱疫情處置,顯示近期全市大部分街鎮都已涉及登革熱疫情。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盧洪洲院長告訴“醫學界”,根據深圳疾控數據,深圳今年的登革熱病例較去年有所增加,從前期以工地局部聚集為主,轉變為多社區多點散發伴偶有暴發,並陸續波及其他重點場所的複雜局麵。但尚未有全市暴發情況。
專家提醒,登革熱雖然不會發生“人際傳播”,但仍需做好防護。
近期首次報告重症病例,應盡早診療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其傳播主要媒介是蚊子,途徑包括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主要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國家。有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全球每年約有1億到4億登革熱感染者,發病率急劇上升。
左:白紋伊蚊;右:埃及伊蚊 圖源:公眾號“華山感染”
上個月,廣東多地疾控陸續宣布登革熱進入流行季節。10月8日,廣東疾控發布了9月下半月“蚊子地圖”,全省共監測到26個媒介伊蚊高密度監測點所在鎮街,其中廣州市最多,有10個;其次為珠海市和汕頭市,各有4個。
廣州某地級市三甲醫院主任醫師告訴“醫學界”,他是從今年9月初起明顯感覺到患者數有所增加,目前醫院感染科、呼吸科、全科病房的床位已收治感染患者,“這兩天我也出現了肌肉酸痛的症狀,不排除是登革熱感染,但還沒有其他症狀。”
“感染登革病毒後,患者的早期症狀和普通感冒、流感類似,有時還會出現一些消化道症狀,如惡心嘔吐。”從事登革病毒相關研究的陳博士告訴“醫學界”。
目前,醫療界暫無治療登革熱的特效藥物,臨床主要以對症治療、支持治療為主,“絕大多數感染者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適當服用退燒藥、居家休息即可,多數在一周內就會逐漸康複。”陳博士說。
盧洪洲院長同樣對“醫學界”表示,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預後良好。判斷患者是否住院隔離救治,主要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症狀明顯、重症病例或有重症高危因素的人,建議住院救治。
隻有極少一部分人才會發展成重症。“主要高危因素是高齡、有基礎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慢性呼吸係統疾病、慢性腎病、慢性肝病和地中海貧血等)、肥胖或者營養不良、二次感染者或晚期妊娠女性。”盧洪洲院長說。
昨日,廣州在近期首次報告出現了登革熱感染重症病例。10月10日,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在公眾號“華山感染”發表科普文章,稱重症登革熱是一種潛在的致命並發症,其症狀是血漿泄漏、液體積聚、呼吸窘迫、嚴重出血或器官損害。
文章表示,對於重症登革熱,醫生和護士的醫療護理可以挽救疾病的影響和進展,死亡率從20%以上降低到1%以下,其中維持患者的體液容量對重症登革熱護理至關重要。
“本次登革熱疫情出現的重症病例與以往無明顯不同。整體來說,我國登革熱患者預後好,重症患者救治也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死亡少見。”盧洪洲院長介紹,重症患者的救治措施包括重要髒器的支持治療、抗休克治療、維持患者體液容量……“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重症病例的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盧洪洲院長表示,目前政府相關部門已采取各種手段,做好登革熱防控,醫療機構也在全力做好登革熱患者的救治工作。
感染逐年增加,與多種因素有關
“根據往年的流行病學調查,我國登革熱流行一般始於春夏季,大約從6月份起出現抬頭趨勢,到10月達到高峰逐漸開始回落。”陳博士告訴“醫學界”。
今年直到現在感染人數還在顯著上升,一種推測是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另一種可能與人群登革熱抗體水平降低有關。”據他介紹,我國是登革病毒的“輸入性地區”,傳染源大多數來自東南亞地區,“因此疫情也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流行態勢受到東南亞國家的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更新的“全球登革熱監測數據”,今年1月至8月,全球共報告的病例數為12388906例,是去年全年的近2倍,與我國臨近的泰國、老撾、越南等東南亞地區都是感染“重災區”。
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法定傳染病疫情數據顯示,2024年8月我國共報告了1801例登革熱病例,是7月份(554例)的3.25倍。10月8日,海關總署發布《關於防止登革熱疫情傳入我國的公告》。
陳博士表示,在“地方性流行區”,登革病毒的風險感染人群主要是兒童,“但我們此前在廣東省的調研發現,感染主要集中在成人,這可能是因為我國是‘輸入性地區’,社會流動性較大的成人群體,更容易接觸感染源。”
“此外還有一種推測是,目前確認有四種類型的登革病毒,而不同型別毒株交叉免疫保護弱和ADE(抗體依賴增強作用)效應存在,因此可以發生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可能會比第一次感染症狀更重。”據他分析,低齡兒童由於多為首次感染,症狀輕不易被診斷。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也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稱,曆年廣東都會有登革熱,今年的情況可能是因為蚊子(多),也可能是因為登革熱早期的臨床表現與其他發熱區別不是特別大,容易被當成一般發熱病例治療,因此積累到了一定規模後才發現。
“受氣候變化、全球化、城市化、生態環境改變等自然和社會多因素影響,我國登革熱呈現本地流行省份逐漸增多的趨勢,流行範圍從兩廣地區,沿東南沿海向北擴散至華中乃至黃河以南地區,受威脅人口超過一半。”“華山感染”發文稱。
文章指出,隨著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和國際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我國登革熱的防控壓力逐漸增加,受登革熱威脅的人口也可能進一步增多。
通常不會“人傳人”,但仍需做好防護
為防止登革熱疫情傳入我國,海關總署近期發布了一係列措施,包括對自登革熱疫情地區入境的疑似病例人員及時申報檢測,對輸入的交通工具、集裝箱、貨物等進行衛生檢疫、清除蚊蟲孳生地,監測和控製口岸蚊蟲密度等。
“由於登革病毒傳播媒介的特殊性,防控具有一定困難。除了嚴防境外輸入,社區層麵的衛生清潔工作也至關重要,比如對下水道及時清理,定期殺蟲滅蚊等。”陳博士告訴“醫學界”,“一些科學家目前也在嚐試對蚊子種群進行基因改造,產生病毒抗性以阻止疾病傳播,這都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支持。”
傳播途徑/圖源:中國疾控中心微信公眾號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教授則撰文表示,隨著時間推移,蚊蟲對常用殺蟲劑產生耐藥性的風險增加,這可能會導致疫情反彈。登革熱疫苗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有兩種疫苗已在部分國家上市。新的疫苗和抗病毒治療的開發也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改變疫情的傳播模式。
而對於公眾來說,雖然登革病毒不會發生“人際傳播”,但確診後的自我隔離仍將對疾病防控起到一定作用。
“對於登革熱發病初期的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較高,此時外出若再被蚊蟲叮咬,會導致未攜帶病毒的蚊子帶病,從而間接再傳染給其他人。”陳博士表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即便患者症狀較輕,仍應考慮盡量減少社交活動。
“而對於暴發流行時,人們在流行季外出活動,可以通過穿戴袖套、噴驅蚊液等方式,盡量避免被蚊蟲叮咬從而染病。”陳博士說。
廣州疾控則呼籲,國慶後兩周,若居民旅遊歸來出現發熱、肌肉痛、皮疹等症狀,務必盡快到就近的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向醫務人員告知旅居史。同時居家中應使用紗門紗窗做好防蚊措施,及時清除家中及門前屋後的積水,並配合社區做好其他防蚊工作。